70年代“漂亮50”泡沫 -《漫步华尔街》读书笔记之二
2015-02-25 12:35阅读:1,879
节选自《漫步华尔街》(伯顿
.马尔基尔)
20世纪70年代,华尔街专业人士立誓要回归“理性的投资原则”。于是概念股不时兴了,蓝筹股成为时尚。蓝筹股绝不会像60年代最受青睐的投机性公司一样轰然倒台。最谨慎的做法莫过于买入蓝筹公司的股票,然后在高尔夫球场休闲放松。
当时,这种优质增长股只有50只左右。它们的名字都耳熟能详——有IBM、施乐、雅芳、柯达、麦当劳、宝丽莱、迪士尼,等等,它们被统称为“漂亮50”(Nifty
Fifty)。这些股票都是“大盘股”,这意味着一家机构投资者可以重仓买入股票,同时又不会使股价产生大幅波动。再者,因为多数专业人士认识到即便选择恰当时机建仓并非不可能,但也很难做到,所以,这些股票在他们看来就很有意义。因此买入时的价格暂时过高,又有什么关系?事实已证明这些股票都是成长股,现在支付的过高价格迟早会证明是合理的。此外,这些股票好比祖传珍宝,永远不会卖掉,因而也被称为“一次性抉择股”。你只需做一次买入抉择,从此你的投资组合管理问题就一劳永逸地解决了。
另一方面,这些股票还像儿童抱着抚摸的安乐毯一样会使机构投资者感到舒适安逸。它们都是非常可敬的优质股。你的同事绝不可能质疑你投资了IBM,说你不够谨慎。当然,如果IBM倒闭了,你肯定会血本无归,但这样赔了钱是不会被看做不慎重的(而投资于业绩系统或全美学生营销公司赔钱了,可要被视为有欠慎重)。就象赛狗在比赛中追赶机器兔一样,大型养老基金、保险公司和银行信托基金都拼命地买入“漂亮50”一次
加载中...
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
性抉择成长股,尽管让人难以置信,但机构投资者确实开始投机蓝筹股了。我们从表3-6中可以看出这一点。机构投资经理全然漠视了一个事实:
任何规模可观的公司都不可能保持足够的增长速度来支撑80倍或90倍的市盈率。这些经理的作为再次验证了一句格言:包装精美的愚蠢听起来可以像智慧。
“漂亮50”不再漂亮
股票名称
|
1972年市盈率
|
1980年市盈率
|
索尼
|
92
|
17
|
宝丽莱
|
90
|
16
|
麦当劳
|
83
|
9
|
国际香料
|
81
|
12
|
迪士尼
|
76
|
11
|
惠普
|
65
|
18
|
“漂亮50”热潮像其他一切投机狂潮一样终结了。正是那些对“漂亮50”顶礼膜拜的机构投资经理认清了这些股票已定价过高,又一次做出抉择——卖出股票。在接下来的股市崩盘中,这些极品成长股完全失去了往日的宠幸。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