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笑门徒# 财务基础课程,寒笑门徒的课堂笔记,作为大家参考
2015-11-14 05:30阅读:811
#寒笑门徒#
财务基础课程,寒笑门徒的课堂笔记,作为大家参考
听课笔记
第二讲 企业的经营、设立和财务报表
由于这两讲是会计的基础知识,显浅易懂,我已经拿这个作为课件培训公司的员工。
第三讲 企业的发展、扩张与财务报表
通过财务报表看企业的扩张,两种途径:一是自主经营,第二是控制性投资。
自主经营要扩张则通过借款和留存的利润。要特别注意自主经营里面在建工程周期过长所产生的单位产能成本过高的问题,另外一个是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产能过剩。举个例子,我以前集团的生产企业是做工业硅的,4个炉子,刚刚开始还是不错的,最后的一年有5000多万利润,还想到国外上市融资,但08金融风暴后业绩大滑坡,太阳能产业普遍产能过剩,造成越生产越亏损,4台炉子最后不得不通过停炉的方式抑制亏损,但因为固定资产的折旧不会停止计提,现在只能卖地维持,固定资产清理是很难得。这就是自主经营中投资固定资产过大的一个风险。
关于控制性投资,讲课通过格力11年的情况做了一个很好的总结。第一,如何识别控制性投资:1.合并报表的长期股权投资-母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是作为子公司的注册资金;2.合并报表的其他应收款项-母公司的其他应收款作为母公司给子公司提供的往来资金。这两者加起来构成了控制性投资。讲课格力11年的控制性投资是长期股权投资34亿,往来资金4亿,合计38亿。第二,控制性投资产生的
加载中...
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
撬动效应。将两个表的资产合计相减得到160亿,说明以38亿投资撬动160亿资产,效应明显;另一个,两个表的净利润相减26亿,撬动28亿的利润,相当于母公司的利润了,是一个好投资。
我也举个例子:奋达科技的控制性投资为13亿左右(主要是收购欧朋达),产生的资产增量大概5个亿,不算多,但利润增量是5000万,于公司主业相当,这应是一笔不错的收购。
国机汽车的控制性投资40亿左右,但资产增量达到250多亿,一方面是资产的撬动效应明显,另外也是由于集团公司对子公司的管理模式决定的,当然不是越大越好,要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第四讲 从财务报表看战略
这里主要战略有了新的一层认识。就是战略的视角问题。站在大股东的角度和站在全体股东的角度不一定一致,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战略好与不好。而一旦产生矛盾就会形成大股东对上市公司的资源占用。比如一家上市公司上市前连年盈利增长,上市以后就业绩翻脸,怎么看?几种可能,有可能是上市公司上市前大股东为了上市在业绩上多花心思,但上市后心思放在如何利用上市公司平台谋取私利。另一个可能,就是上市公司为了上市而财务造假,手段很丰富,也听说过不少,甚至是为了上市而通过串通来贴补业绩的。当然,也有可能是战略出现问题后没有及时调整,比如汉王科技,这应该关于公司战略层面上是个很经典的案例了。
战略不是挂在嘴边的,真正的战略最终体现在财务报表上。从财务报表可以看出一家公司的战略是注重自主经营,还是注重对外扩张,执行的过程就是现金流量,其执行的结果就是资产的结构。举个例子:
第三个是从财务报表外更大的视角看战略:1.行业的选择和定位,一家公司最初的战略就是选择行业,比如现在是投资设立做互联网好,还是做房地产?还是医疗健康行业。2.通过公司的利润规模可以看出产品的市场定位。比如IPHON每年净利润几百亿美金,几千亿的营业收入,那定位就是中高端产品消费,而小米只有每年几个亿的利润,但几百亿的营收,很低的利润率,那说明主打低端产品。那么小米初期的成功就跟其战略上成功打造了互联网营销的思维和抓住了主流消费人群有关,应该说赶上了一个好的时代。但是否这个战略到目前是否适用?技术立公司重要,还是营销重要?比技术不过华为,比资源不过乐视,比情怀不过锤子,剩下的只有整合资源后的低成本,这个战略是否还适用?缺乏核心技术的小米公司还是否能在时代的变迁中得以生存?这都是雷军们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
第五讲 从财务报表看竞争力
这讲主要是通过财务报表4个方面看企业的竞争力。
第一个是资产结构看企业的上下游关系管理。例子是格力电器,结论是公司具有极强的上下游关系管理,关于这一点竞争力,格力电器至今仍然很强,我整理了到14年的报表:
我还对比了美的集团的财务报表,因为报表是经过审计的,真实性不容置疑,美的的上下游管理个人认为稍微比格力要差一些,不过美的今年业绩大幅好过格力我认为概率很大,单单从两者进行比较,美的是否比格力更具备投资价值?
第二个是毛利和毛利率,第三个是核心利润和核心利润率,第四个是资产报酬率和净资产收益率。我的体会是,通过这些指标看竞争力,是一定要放在行业内,或者放在行业内几个龙头企业进行比较,才能有更深刻的认识。高的毛利率表明极强的产品竞争优势,高的核心利润率表明了公司的管理水平,而高的资产报酬率表明了对社会的贡献;高的净资产收益率表明对股东的回报。
第六讲 从财务报表看效益
第一个看利润表构成;
1.毛利=营业收入-营业成本;
2.核心利润=毛利-三费-附加;
3.营业利润=核心利润 投资收益;
4.利润总额-营业利润 营业外收支;
5.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
第二个看营收的规模及结构的变化。这个上市公司每年披露的数据如果放在一起看就会比较清晰地发现一个公司的业务是增长的,还是萎缩的。而其结构的变化则表明公司是否有在转型。收入规模和结构是两个阅读上市公司财务报表两个关键点。
第三个是看毛利率、费用率的变化。如果毛利率逐年下降,则有可能行业内竞争激烈,公司可能要通过价格战来维持市场占有率,也有可能是原料成本的下降,也有可能是固定成本分摊后的下降,这些都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费用率的变化也尤为重要,有些公司需要很高的营销费用才能卖出产品,而有些公司营销费用要低得多,同样的业绩,营销费用高是否意味着营销策略制定出现问题?还是产品竞争力出现问题?举个例子:庞大集团(601958)15年上半年卖270亿的车花了10亿的营销费用,也就是他的提点大概就是4个点了,管理费用也差不多4个点,而广汇汽车卖433亿的车才话了11亿,则仅需3个点不到,国机汽车买350亿车是2.8亿。这里面的原因是什么?是谈判竞争力问题?还是营销策略的问题?
第四个不要忽视投资收益和营业外收入。比如上海莱士,上半年业绩大增百分之三百多,业绩大增自然刺激了股价的上涨。但也遭受不少质疑,主要是上半年净利润的8个亿其中有6亿多是持有1.9亿股的万丰奥威形成核算在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中,而主业也有增长但扣掉这6亿多,也许业绩就没有那么惊艳了。关于营业外收入,国家对企业的各项补贴的持续性需要关注,有时候营业外收入在国家持续的政策上也是一笔可观的收益。
第七 从财务报表看风险
风险不都是从报表能看得出来得,能计算出来得风险未必是风险。
第一个是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是密切相关的,低经营风险一般对应低财务风险。而高的经营风险,就要注意是否有更大的财务风险了。资产负债率不能简单看70%,流动比率不能简单看2:1,而是要结合企业的资产负债结构进行分析,比如格力电器尽管负债率高,但其相当多并非带息负债而是应付款项,因此财务结构相当健康。利息保障倍数不能代表融资风险,而是融资效用的一个体现。
其实更应该关注财务报表以外的风险:
1.股权结构、治理层以及公司核心人员变动风险;
2.行业乃至整个经济周期形成的风险;
3.市场泡沫对基本面反馈形式的风险;
4.外围冲击造成的风险。
我想这次股灾给我们的教训是深刻的,很多企业基本面相信一定受到很大冲击,这是市场的负反馈。有人说应对风险其实是一种天赋。我们当然希望这种天赋可以通过后台的培养锻炼出来,也许我之前就是缺乏这种天赋,而我需要改变的地方。
第八讲 从财务报表看前景
第一个是从资产结构看前景。经营资产产生核心利润,核心利润产生现金流量,一般来说核心利润的1.2到1.5倍形成现金流量,是相当不错。而控制性投产生投资收益。
第二个是从利润结构看前景:1.核心利润;2.投资收益;3.营业外收入。
第三个是从融资重组看前景,通过企业的资产结构调整,达到1.改变结构,提高利润;2.改变条件,缓解压力;3.资本重组,股权结构调整。尤其注意第三点,如果股权结构出现问题,再好的资产重组也会毁掉。我想德豪润达并购雷士照片就是一个最好的案例。
第四个是从非货币信息看前景。这个方面的学问是最多的。
总结一句话是,通过财务报表看未来是有局限性的,不过我们仍然可以通过企业过往的财务表现去分析这个企业的质地,一个企业故事讲得再好,质地不行,那么投资就需要谨慎了,看财务报表能规避很多不必要的投资风险。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