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反思也是课堂应有的思维状态,教师与学生都该如此。课堂上我们常常要求学生动脑筋。什么是“动脑筋”?

2023-07-09 21:13阅读:1,512
随着国家的“双减”政策落地,如何把学生作业的“量”减下去,把作业的“质”提上去,是摆在广大教师面前的一大课题。因此,减负最有效的办法是不断提高课后作业的“质”,合理把握课后作业的“量”,创新作业设计形式,提高学生的作业兴趣,帮助学生从被动学习走向主动学习。
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通过调查分析,发现学生不爱做作业或者敷衍作业的原因,不能仅局限在家长和学生身上找,更应该在老师自己身上找。机械性的抄写生字词语,组词造句并非不可以,但每天如此,学生又怎会提起学习兴趣呢?或者是完成大量的练习题,学生只能感觉是索然无味。我们应该像厨师烹饪美食一样,精心烹调,才会色香味俱全,让食者胃口大开。我们不妨也让作业变成一道道“佳肴”,学生才会趣味盎然。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小学生由于年龄尚小,自制力差,自身的行为模式容易受制于情绪的影响,他们对于自己喜欢的事干起来很带劲,而对于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则是消极对待,感到百无聊赖。而趣味性作业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这一身心特点,这种作业模式弥补了传统作业形式的机械死板的缺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品尝探究的喜悦和成功的乐趣。
另外,对小学生来说,还正是贪玩爱动,关注兴趣的年纪,如果从小就扼杀了他们的天性,天天布置繁重的作业,导致课余时间被占用,只能学习课本知识,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不到提高。老师要深入钻研教材,了解学情,帮助学生设计“饕餮盛宴”,以达到高效课堂,事半功倍的效果。

留言板

下载客户端体验更佳,还能发布图片和表情~

亿万博主正在被热评!
999+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