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风落梨花雪满庭——咏清明古诗词赏析(四)

2025-04-03 09:35阅读:3,788
风落梨花雪满庭——咏清明古诗词赏析(四)

风落梨花雪满庭
——咏清明古诗词赏析(四)



宋代以后的咏清明诗、词、曲作,大多沿袭唐宋诗词的主题,表现了不同时代清明时节的风俗人情,抒发个人情感。
元代诗人乔吉的散曲《折桂令·客窗清明》,表现的是一位客居在外的游子的孤独感和失意的情怀,亦可看成是作者漂泊生活与心境的写照:
风风雨雨梨花,窄索帘栊,巧小窗纱。甚情绪灯前,客怀枕畔,心事天涯。三千丈清愁鬓发,五十年春梦繁华。蓦见人家,杨柳分烟,扶上檐牙。
从曲中“五十年春梦繁华”句来看,当是作者五十岁进入老境的作品。
这首曲写的是清明,却从“客窗”的意境表现,不消说客愁才是真正的主题。诗人先从窗外的一角春景领起,转入“窄索帘栊,巧小窗纱”,实已显现出自己囿守客居一方小小天地的情状。而临窗所见的,是“风风雨雨梨花”。风雨、梨花,固然是清明时节的典型景物,所谓“清明时节雨纷纷”、“寒食花开千树雪”;但以“风风雨雨”来配合“梨花”,那就难免使人感到“可恨狂风淫雨恶,晓来一阵,晚来一阵,难道都吹落”(顾德润《青玉案》)的憾恨了。这种惊心动魄的春景,暗示了作者“客窗清明”的悲愁心情。
守着窗儿,一无出户赏春的情绪,这就为以下客况的种种回忆留出了地步。诗人以一个“甚”字总领,有感慨万千之意;而“三千丈”两句的概括,则充溢着客愁茫茫、万念俱灰的怅恨。“三千丈清愁鬓发”,是从李白《秋浦歌》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的诗句脱化,这与“五十年春梦繁华”对应,显示了作者进入垂暮之年而不堪回首平生的颓然心境。白发幡然,犹漂泊于客乡,诗人的“情绪”、“客怀”、“心事”,就是不言而喻的了。
结尾以一个“蓦”字打断客思,重将目光投向窗外,照应“清明”,而深意又不止此。原来清明节前为寒食禁烟,家家冷食,不点火做饭,直到清明的这天才重开新火,而民间又有以新火互赠亲邻的习俗。这一笔以“人家”的“分烟”,衬示自己作客的孤独,不言愁而愁意倍见,可谓神来之笔。

元代散曲家张可久的《清江引·春思》,写思妇清明后的情思,细腻委婉:
黄莺乱啼门外柳,雨细清明后。能消几日春,又是相思瘦。梨花小窗人病酒。
这首小令写清明时节,思妇在春残雨细的清明时节,想到美好的青春随着时光消逝,而远方的游子却迟迟未归,因而借酒浇愁,打发暮春时光的情景。
曲的前两句,不着痕迹地化用了唐人的诗句。“黄莺乱啼门外柳”,写思妇,是从金昌绪的“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春怨》)的诗意点染出来的。意思是说,她正想在那里“寻梦”,让那千种情思、万般缱绻在梦里得到满足,可那“不作美”的黄莺,好像故意为难似的在门外乱啼,使人不能成眠,无法在梦里补偿在现实生活中失去了的甜蜜。
“雨细清明后”,是写行人,是思妇魂牵梦萦的对象,是从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的句意中浓缩出来的。妙在思妇被黄莺唤起,不是埋怨行人误了归期,而是关心游子在阴雨泥泞的道路上黯然魂销的苦况,这就进一步深化了曲的意境。作者在这里引用唐人的诗句,有撮盐入水之妙。
“能消几日春”二句,是双承上面两句的曲意,即不但思妇禁受不起几番风雨,就是那天涯游子也同样受不了离愁的折磨了。这句话是从辛弃疾的“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摸鱼儿》)的词意中点化出来,借春意阑珊来衬托自己的哀怨。怅然无限的相思,令人憔悴,令人瘦损,长此下去,如何是好呢?这里着一“又”字,说明这样的两地相思,已经不是破题儿第一遭了。这跟作者的“总是伤春,不似年时镜中人,瘦损!瘦损!”(《庆宣和·春思》)乃同一机杼。
曲的头部和腹部,写得如此婉丽清新,结语须是愈加精彩,愈着精神,才能收到“余音绕梁”的艺术效果。这“梨花小窗人病酒”,结得响亮,饶有余味。它既照应了前文的“清明后”和“几日春”,也概括了“相思瘦”的种种原因,又给读者留有充分想象的余地。因为梨花是春光已老的象征,她隔看小窗,看到梨花凋零,春事阑珊,而远人未归,闲愁无既,于是只好用酒来解除胸中的愁苦。“病酒”,就是伤了酒。读到这里,使人很容易联想到冯延巳的“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鹊踏枝·谁道闲情抛掷久》)和李清照的“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的词意来。作者正是在这样的词情和意境的基础上,在曲尾对曲的整个意境作了很好的概括和创造,这才使人感到“言简而余味无穷”。

明代散曲作家王磐的《清江引•清明日出游》,写出了清明节出游的兴致:
问西楼禁烟何处好?绿野晴天道。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探莺花总教春醉倒。
小令起笔发问:试问西楼禁烟火了,有什么好的去处呢?接着描写暮春景象作答:野地一片绿意,天气晴朗,清明节已至,穿过蓊蓊郁郁的杨柳丛,马儿一声嘶鸣,抬头望去,佳人斜倚秋千,回眸一笑,连带啼叫的黄莺、漂亮的花朵,灿烂明媚的春光似要将人迷醉。写出了作者清明节出游的雅兴。

明代诗人瞿佑的《清明即事》,描绘清明时节的美丽风光、世俗风情,表达了对浓浓春意的喜爱:
风落梨花雪满庭,今年又是一清明。
游丝到地终无意,芳草连天若有情。
满院晓烟闻燕语,半窗晴日照蚕生。
秋千一架名园里,柳丝今日向东风。
梨花在东风中飘落,就像落了一地白雪,不觉又到了清明时节了。飘飞的柳絮无意坠落地面,而连天的芳草一片碧绿,尽显缠绵之情。
清晨,庭院里笼罩着烟雾,燕子呢喃声声入耳,窗户被朝阳映照得晴明,蚕儿已经开始蠕动。园子里竖着一架秋千,一位少女在上面摇荡;而柳丝在东风里摇摆,悠游自在。
诗人将清明风光描绘得清新优雅,鲜活灵动。字里行间,洋溢着浓浓的赏春、喜春、惜春之情。

清明时节,有人出门游玩,也有人在家独坐,同样能感知春天的迷人。明代诗人陈子龙的《清明》,描绘了清明时节江南的如画风光,表达了对春深风景的喜爱:
江南烟雨画屏中,半镜斜窗弄小红。
燕子不来楼阁回,柳丝今日向东风。
清明这天,诗人坐在家中,望着窗外,江南烟雨濛濛,好像在画屏之中。室内女子对着镜子,细细妆扮。自是一番风景。
已到清明,燕子还没有回来,楼阁显得十分安静。院子里,柳丝在东风中摇曳不已,多姿又多情。
好春光,值得用心对待,哪怕是一个人呢。

对于儿童来说,清明时节最适宜做的事,是放风筝。著名古典长篇小说《红楼梦》第二十二回中,借探春制作的谜底为风筝的灯谜诗写道:
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
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
放风筝是儿童很喜爱活动。清明时节的清朗天气,也最宜于将一只风筝放上碧蓝的天空。开头两句以清明时节放风筝的场景为背景,描绘了儿童仰望风筝的生动画面。
可如果系风筝的线断了,那风筝就会柔弱无力,在空中摇摆、飘荡,任东风吹向远方。诗的后两句,通过游丝一断浑无力的意象,隐喻人生无常与世事难料的哲思,劝诫人们莫因离别而怨恨自然规律。同时也隐喻了探春将来要远嫁他邦的悲剧命运。
当然对于儿童来说,风筝带给他们的,就只有满满的快乐!

留言板

下载客户端体验更佳,还能发布图片和表情~

亿万博主正在被热评!
999+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
打开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