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乾隆的风扇

2010-08-21 11:18阅读:
过去的房子采光不好,避暑一流,民宅也好,官署也罢,尤其皇帝寝宫,都是很节能的。第一,墙体厚,晒不透,冬天暖,夏天凉;第二,屋顶大,窗户小,既挡寒,又遮阴;第三,材料多用土木,不用水泥,比热很高,温度难变,不会太热,也不会太冷。因为以上缘故,古人过夏天是不用开空调的。当然,他们也没有空调,包括乾隆那么牛逼的人,都不可能让人在紫禁城或者圆明园装一批格力变频进去,因为还没有,全世界都没有。
乾隆在位的时候,肆虐于明末清初的那次小冰期已经结束,夏天温度之高不亚于现在,北京城更是一个大火炉,上至文官武将,下至升斗小民,走在热气蒸腾的大街上都得挥汗如雨,要是无汗可挥,随时可能自燃,最后在滚滚热浪中变成一粒丹药或者一颗舍利子。那时候没有北大,但已经有了未名湖,未名湖是和珅别墅的一部分,我估计和珅每次到湖边纳凉,都会有变身老舍先生的冲动,毅然决然跳入湖中。至于乾隆,圆明园是常去的,炎炎夏日下瞧见昆明湖的粼粼波光,大概也会学王国维先生自沉一下吧。
寝宫虽然节能,昆明湖虽然可以游泳,只能把抵挡一部分酷热,谁要说乾隆过夏天不出一点儿汗,那是不可能的。他作为一国之君,上朝总得全副披挂吧?退了朝总不能光膀子吧?有清一代皇帝衣服常用孔雀毛撚线,金银丝横界,马蹄箭袖束得严严实实,这身装束除了捂痱子捂不出别的,不靠外力降温还真不行。
怎么个降温法儿呢?
一是从房子上打主意,窗户弄成活动的,早晚支起来,让凉风吹入,白天放下去,把热气挡住。另外窗户前面,屋檐下面,再挂一张大竹帘子,阳光晒不到时卷起来,阳光晒得到时放下去,坚决不让阳光照到窗户上。这种办法不是乾隆首创,打明朝就有了,而且不光皇宫里流行,民间也常用。
二是用冰块降温。您知道,打周朝开始咱中国的天子就离不开冰窖了,冬天让人把冰块藏进去,夏天再刨出来,一块一块运进宫廷,可以给食物降温,做什么冰镇酸梅汤,也可以让皇帝及宫眷避暑。清朝宫廷常备一种大木桶,有圆的有方的,一尺多高,二尺见方,里面用锡箔贴壁,外面用铜片包裹,上面有盖儿,底下有座儿,冰块搁进去,整日不化,冷气嗖嗖的窜出来
,一室生凉。这种桶叫冰桶,冰桶也不是乾隆的首创,也是很早就有了。
三是让太监宫女们打扇子。这个办法谁都会用,无需赘述。你看现在演戏,唐明皇一上朝,后面俩宫女拿着两米长的大扇子预备着,似乎随时要给他扇风似的。也许这种大扇子是唐朝皇帝居家旅行的必备物件吧?
太监宫女打扇子,那凉风是断续的、一阵一阵的,乾隆吹着不够舒坦,他更喜欢吹风扇。当然了,他吹的风扇不可能有电机(有电机也没用,因为没电,电这东西要到清朝末年才进入紫禁城),结构简单,几只扇叶、一个转轮、一个把手、一个基座而已。没电怎么用呢?让太监宫女做动力,站在风扇后面,抓着把手,像后来的日本放映师操作手摇放映机给末代皇帝放电影那样,均匀而有力的摇着,让扇叶呼呼呼的转起来,乾隆则半躺在风扇前面很舒服的受风。
实在说,手摇式风扇也不是乾隆的首创,因为根据内务府档案,雍正刚即位的第二年夏天就让工部制造过一批手摇风扇,而且是用铁片做的扇叶,除了没有电机,已经很接近我们现在常用的立式电风扇了。
有一年夏天,雍正睡午觉,俩太监站在龙榻之前,轮流给他摇风扇,摇得汗流浃背,汗臭味儿随着凉风吹进雍正鼻孔,把雍正熏醒了。雍正下旨说:“人在屋内推扇,天气暑热,气味不好,不如将后檐墙拆开,绳子从床下透出墙外转动。”工部立马照旨意做了一架改进的风扇,这回是牵引式的,让太监们离雍正远远的用绳子拉,雍正再也闻不到汗臭味儿了。把手摇式风扇改成牵引式风扇是雍正的发明,如果他申请专利并大规模生产,是可以发笔小财的。
乾隆比雍正还有创意,他发明了水激式风扇——大概在乾隆九年,这厮下旨在圆明园某宫引入流水,从宫墙外哗哗流入,绕室一圈再哗哗的流出去,入口处则安一风扇,以水流为动力驱动。完了一试,果然好使,有风有水,清凉无比,乾隆高兴极了,御制《水木明瑟词》:“以泰西水法引入室中,以转风扇,冷冷瑟瑟,非丝非竹,……斯时斯景谁图得,非色非空吟不成。”他在为自己的创意而骄傲。
放到现在,不管是冰桶降温,还是乾隆引以为豪的水激式风扇,都很低端,很缺乏技术含量,因为我们有空调,有电风扇,哪一样拿出来,都能让乾隆惊得“龙眼”圆睁,一边大叫“奇技淫巧”,一边让人运进圆明园专供自己享受,非宠妃或重臣不得分享一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话说得真对。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