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房子采光不好,避暑一流,民宅也好,官署也罢,尤其皇帝寝宫,都是很节能的。第一,墙体厚,晒不透,冬天暖,夏天凉;第二,屋顶大,窗户小,既挡寒,又遮阴;第三,材料多用土木,不用水泥,比热很高,温度难变,不会太热,也不会太冷。因为以上缘故,古人过夏天是不用开空调的。当然,他们也没有空调,包括乾隆那么牛逼的人,都不可能让人在紫禁城或者圆明园装一批格力变频进去,因为还没有,全世界都没有。
乾隆在位的时候,肆虐于明末清初的那次小冰期已经结束,夏天温度之高不亚于现在,北京城更是一个大火炉,上至文官武将,下至升斗小民,走在热气蒸腾的大街上都得挥汗如雨,要是无汗可挥,随时可能自燃,最后在滚滚热浪中变成一粒丹药或者一颗舍利子。那时候没有北大,但已经有了未名湖,未名湖是和珅别墅的一部分,我估计和珅每次到湖边纳凉,都会有变身老舍先生的冲动,毅然决然跳入湖中。至于乾隆,圆明园是常去的,炎炎夏日下瞧见昆明湖的粼粼波光,大概也会学王国维先生自沉一下吧。
寝宫虽然节能,昆明湖虽然可以游泳,只能把抵挡一部分酷热,谁要说乾隆过夏天不出一点儿汗,那是不可能的。他作为一国之君,上朝总得全副披挂吧?退了朝总不能光膀子吧?有清一代皇帝衣服常用孔雀毛撚线,金银丝横界,马蹄箭袖束得严严实实,这身装束除了捂痱子捂不出别的,不靠外力降温还真不行。
怎么个降温法儿呢?
一是从房子上打主意,窗户弄成活动的,早晚支起来,让凉风吹入,白天放下去,把热气挡住。另外窗户前面,屋檐下面,再挂一张大竹帘子,阳光晒不到时卷起来,阳光晒得到时放下去,坚决不让阳光照到窗户上。这种办法不是乾隆首创,打明朝就有了,而且不光皇宫里流行,民间也常用。
二是用冰块降温。您知道,打周朝开始咱中国的天子就离不开冰窖了,冬天让人把冰块藏进去,夏天再刨出来,一块一块运进宫廷,可以给食物降温,做什么冰镇酸梅汤,也可以让皇帝及宫眷避暑。清朝宫廷常备一种大木桶,有圆的有方的,一尺多高,二尺见方,里面用锡箔贴壁,外面用铜片包裹,上面有盖儿,底下有座儿,冰块搁进去,整日不化,冷气嗖嗖的窜出来
乾隆在位的时候,肆虐于明末清初的那次小冰期已经结束,夏天温度之高不亚于现在,北京城更是一个大火炉,上至文官武将,下至升斗小民,走在热气蒸腾的大街上都得挥汗如雨,要是无汗可挥,随时可能自燃,最后在滚滚热浪中变成一粒丹药或者一颗舍利子。那时候没有北大,但已经有了未名湖,未名湖是和珅别墅的一部分,我估计和珅每次到湖边纳凉,都会有变身老舍先生的冲动,毅然决然跳入湖中。至于乾隆,圆明园是常去的,炎炎夏日下瞧见昆明湖的粼粼波光,大概也会学王国维先生自沉一下吧。
寝宫虽然节能,昆明湖虽然可以游泳,只能把抵挡一部分酷热,谁要说乾隆过夏天不出一点儿汗,那是不可能的。他作为一国之君,上朝总得全副披挂吧?退了朝总不能光膀子吧?有清一代皇帝衣服常用孔雀毛撚线,金银丝横界,马蹄箭袖束得严严实实,这身装束除了捂痱子捂不出别的,不靠外力降温还真不行。
怎么个降温法儿呢?
一是从房子上打主意,窗户弄成活动的,早晚支起来,让凉风吹入,白天放下去,把热气挡住。另外窗户前面,屋檐下面,再挂一张大竹帘子,阳光晒不到时卷起来,阳光晒得到时放下去,坚决不让阳光照到窗户上。这种办法不是乾隆首创,打明朝就有了,而且不光皇宫里流行,民间也常用。
二是用冰块降温。您知道,打周朝开始咱中国的天子就离不开冰窖了,冬天让人把冰块藏进去,夏天再刨出来,一块一块运进宫廷,可以给食物降温,做什么冰镇酸梅汤,也可以让皇帝及宫眷避暑。清朝宫廷常备一种大木桶,有圆的有方的,一尺多高,二尺见方,里面用锡箔贴壁,外面用铜片包裹,上面有盖儿,底下有座儿,冰块搁进去,整日不化,冷气嗖嗖的窜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