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人的肛门型人格特征
2009-08-09 14:21阅读:1,342
在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理论中,基于性心理的演变,个体的人格特征可以分为口腔型、肛门型、性器型与生殖型。中国人的人格有点口腔期的因素,但最为接近的特征还是其中的肛门型,以致于形成了独特的肛门型文化。
肛门型特征是由肛门期人格停滞而产生的,肛门期儿童的主要冲突就是粪便的排泄与积累,可以进一步分成肛门排泄型与肛门便秘型。肛门排泄型人格对应所谓的前肛门期,这时儿童通过排泄粪便解除内部压力而得到快感,同时成人对儿童排泄活动的过分关注也会增加这样的快感,这种人格的人往往具有肮脏、放肆的习惯。中国人就有这种不讲卫生的习惯,比如随地吐痰、随地大小便等。据说某个农民在城市里吐痰被罚款,因为没有零钱,就索性再吐一口凑个整数,还自以为值了,这里的“值了”就带有肛门期儿童反抗父母的大小便训练的象征意味。中国人随地大小便就更是肛门期的典型特征,我怀疑这里除了表面上的自私、卫生习惯差之外,便溺者还能得到某种特别的快感,想想其他人走到这里都不得不捂住鼻子,即使是凶悍的警察看到自己的杰作也是无可奈何,心中就会产生某种自我价值被实现的成就感。
肛门便秘型人格对应所谓的后肛门期,这时快感的来源从排泄粪便转向保持粪便,由于成人重视孩子的排泄活动,那么孩子就自然会把粪便看做是贵重的东西,这种人格的人往往过分讲究秩序,过分吝啬节约并带有强迫性。中国人同样具有这样的特征,总是习惯性因循守旧,喜欢收集陈旧的东西,即使是早已淘汰无用的东西也不舍得扔掉。他们把金钱看做储存的对象,而不是用于消费使用,这其实是一种消极反抗,同样具有肛门期儿童反抗父母大小便训练的象征。中国人除了收集具体的东西之后,还喜欢收集历史(屎),刻意拔高历史(屎)的价值,却又讲不出其中的道理,这种对淘汰的废物的过分重视,正是肛门型人格的在整个文化层面上的反映。
为什么中国人会普遍停滞在肛门型人格,以致于形成了所谓的肛门型文化呢?我觉得这主要是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对性问题的过分避讳,使得儿童不能自然过渡到性器期。当小男孩开始对自己的性器官产生兴趣的时候,往往就会被大人呵斥:再玩鸡鸡就把你的鸡鸡剪掉!于是小男孩产生了所谓的阉割恐惧,再也不敢去探索自己的性器官,重新倒退并停滞在了肛门期。
加载中...
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
尽管中国人普遍处在肛门期,但由于肛门的位置比较隐蔽,他们对肛门的认识甚至还不如性器官。后来由于网络的启蒙作用,总算是发现了原来还有这么个东西,便形象的称其为“菊”,此后不久便有了“春哥爆菊”的说法,我想这多少也是对自身肛门期文化人格的一种反叛吧。
来探索一下C国禁欲文化的奥秘吧,请看博文:丑陋的C国人之禁欲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