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不准的菲尔兹奖
2025-03-20 12:56阅读:1,426
据说国外得菲尔兹奖的数学家,差不多有一半都拿过国际奥数奖,但中国拿了那么多的奥数金牌,菲尔兹奖却一直出不来,哪怕是最近有希望拿菲尔兹奖的王虹,似乎也没有拿奥数奖的经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这就是测不准效应的典型案例,当人们不顾一切的追求目标时,这个目标的价值就会下降,从而发生所谓的测不准现象。国外学生拿奥数金牌,是在正常学习中顺带比赛一下,而中国则是专门的集训队层层选拔,最后靠刷题刷出来的金牌。当然,天赋不够的人刷题是刷不上去,必须要有天赋的人献祭自己的天赋,放弃星空上的菲尔兹奖,换来脚踏实地的奥数奖。
如果有个智商100的普通孩子,靠刷智商题能把得分刷到160-180,实际上最多有个边际效应,智商也就是110-120的样子,但他会觉得自己变聪明了。这样一来,哪怕是智商160的天才,也不得不做一点刷题训练,不然就会被虚高的做题家挤掉。于是,智商160的孩子把智商刷到200,但这个过程有悖于智力的发展规律,结果智商很可能掉到130-140,脚踏实地的向普通人靠拢。
测不准效应发展到极致就是所谓的服从性测试。说白了就是破罐子破摔,不求客观的数据,只需要你配合演出。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求职面试,面试官基本上也知道你的套路,就看你会不会配合演出,能够配合面试的,以后应该也能配合工作。有句话叫做如果你能够一辈子装个好人,那别人就会把你当成一个好人,公司只是需要你在工作时装个好人。恋爱相亲的情况似乎有点类似,但很多人结婚后就不装了,让另一半直呼上当受骗。有些人在失望之余会呼唤真诚,殊不知真诚的人通不过服从性测试,总是会在第一时间被淘汰掉。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菲尔兹奖也是一个测不准现象,如果你一门心思要解决一个小问题,就很难有心思再去学更高级的数学。不好意思的说,现在我看有些菲尔兹奖,就有一种数学系老师看奥数奖的既视感。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