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庚续渔洋文脉弘扬古典诗学

2023-07-11 03:47阅读:
庚续渔洋文脉 弘扬古典诗学
——写在经佩先生《清韵诗草全集》付梓出版之际


辛丑八月,经佩兄告诉我,他的新一册诗集要出版了,希望我能写点文字,以志新作出版之喜。获悉这个消息,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改革开放以来,桓台县的文学创作队伍不断壮大,创作实力不断增强。特别是近十多年以来,精品迭出,佳作不断,小说、诗歌、散文等全面开花,出现了一批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都具有一定影响的文学作品。而古典诗歌的创作,则成为桓台文学创作的一道亮丽风景。作为长期从事古典诗词创作、并一度担任渔洋诗社社长、桓台诗词学会法人的经佩兄,无疑堪称这道亮丽风景的重要主将和操盘手。
古典诗歌的创作,是桓台文学的传统和优势,从古至今,概莫能外。纵观桓台的文化,大凡可以用历史悠久、底蕴丰厚来形容,因为桓台有为数众多的考古发现、文物古迹和历史文化名人。若论桓台的文化特征,则可用水韵齐风、江北青箱来概括,因为以新城建县为标志,桓台的历史文化明显分为两大版块。建县以前,桓台是齐文化核心区之一,得天独厚的马踏湖又赋予桓台地区的齐文化显著的水乡特色。新城建县以后,在经历过一段时期的厚积之后,明清两朝人文薄发,涵养出为数众多的名门望族与文化名人,人称江北青箱。若以业态,可分为农耕、工商、建筑等;以地域,又可分为马踏湖、乌河等。但是,若以贯通古今,光照文坛而论,则只有诗。汉朝辕固创立齐诗学,明清桓台地区的人文繁盛,足以证明这个推断。
明清时期的桓台文坛,可谓名家辈出,代有才俊。王渔洋说,“吾乡风雅,明季最盛”,虽然泛指山东地区,但这同样是明清桓台文坛的写照。万历庚戌会试第二王象春,承接明前、后七子,以诗知名于万历、天启、崇祯间,是济南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其山水诗生动活泼,清新自然,钱谦益称他, “以诗自负,才气奔轶”。其外孙徐夜,“五言诗似陶渊明,巉刻处更似孟郊
”“写林水之趣,道田家之致,率皆世外语,储、王以下不及”“亦遗民诗人之大家”;王士禄诗“兼杜、韩,包苏、陆,卓然自成一家”。其他如毕亨、王重光、王之垣、沈渊、王象晋、王象艮、王与胤、王与玟、傅扆、于觉世、王士祜、何世璂、张象津、王祖昌等人,其诗文作品或收于《四库全书》系列,或载于《明别集丛刊》《清代诗文集汇编》《山东文献集成》等巨著,或见于《国朝山左诗钞》及各地省府州县志者,比比皆是,洋洋大观,彰显了桓台文脉的强劲张力。
除去上述诸贤,明清时期桓台诗学的顶峰与标志,自然非王渔洋莫属。他是清初文坛领袖,被誉为一代诗宗,独创诗论神韵说,创作诗歌近5000首,留下各类文集560余卷、340余万字,在中国文学史,特别是清代文学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清史稿》称赞他“蔚为一代正宗”;时人评论其“宗盟海内五十余年,公卿大夫、文人学士,无远近贵贱,识公之面,闻公之名者,莫不尊之以为泰山北斗。凡公所撰著,与其所论定,家有其书,户诵其说”;民国学者胡怀琛把他与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陆游并称为“中国八大诗人”,称他是“《诗经》的嫡传”。蒋寅先生认为,王渔洋的一生,不仅以坚持不懈的写作,留下了数量丰富的诗歌作品,作为评论家和诗学家,也撰著了令人瞩目的诗学理论著作。处在明清文艺思潮和诗风的转型期,他以“神韵”为核心,建构起了一整套有系统的诗学理论,将明代的单纯拟古,转化、改造为深度的师古,并力求营造新的艺术风貌。他还编选、评论、刊刻了大量古代和当代诗集,撰写序跋,指授学生,对康熙朝诗坛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为今天留下了数量丰富的诗学资料。他以过人的才华和显赫的政治地位,成为继钱谦益之后康熙一朝的文坛盟主,在身边团结起一批优秀诗人,形成了一个影响一直持续到乾隆中叶的作家集团,是“中国古代诗学的集大成者”。他是中国诗学的一座高峰,更是桓台文化的旗帜与标志。作为王渔洋的故乡,桓台人钟爱古典诗词,正是秉承了这一文化传统,体现出高度的文化自觉。
经佩兄是土生土长的桓台人,生于耕读之家,身居时水西畔,濡染于“忠孝立身,诚信勤事,诗礼传家”祖训。虽少小去庠序,弱冠逐班门,既作稻粮谋,劳力复劳心,仍斧锯声嚄嚄,捧卷不离身,庶务次第缠,难废诗书吟。十数年间,在锛凿斧劈的铿锵声中,他通读《悟德俚言》《渔洋精华录》《御定全唐诗》《宋词元曲鉴赏》《诗词格律与章法》等专业著作,学习诗词创作的专业知识,涵养自己对渔洋神韵的感悟。癸亥中秋,即兴占得七绝《中秋》后,一发不可收,每有诗思,辄有所记。继而与同好君子广思切磋,博采众长,慕渔洋诗得江山之助,历湖海山河之壮游,或赋国运昌盛之胜概,或歌山川风物之芳华,或吟友朋唱酬之襟怀,或咏人文韵致之深远,写景状物,寄情抒怀,韵致流畅,学殖大进。作品屡见于《中华诗词》《诗词月刊》《中华军旅诗词》《历下诗词》等报刊,先后入编《中华六十年诗人大典》《齐鲁百年诗词选》《淄博当代诗词选》等专著。大著《清韵诗草》获“淄博市第八届文学艺术奖”。
身为渔洋故乡后学,经佩兄以传承渔洋诗学自任,在诗作中表达了对渔洋先生的追慕。其《说诗》称,“唐风律浪惊霄汉,清雅渔洋掬韵臣”;《谒新城忠勤祠》,“渔洋神韵今犹在,一代诗宗铁卷图”;《拜读渔洋山人诗》,“明湖秋柳和音频,初渡红桥步神韵。入蜀江流诗满卷,清新淡远不沾尘”“阮亭神韵久闻名,大雅宗风动帝京。粤海惊涛巴蜀道,诗魂扬抑有余声”;《夜读唐诗》,“仰望晴空碧,余留神韵香”;《游大明湖忆王阮亭》,“帆扬宦海巡天际,风啸骚林秀岳巅”;《清明祭渔洋》,“青箱厚土生贤士,秋柳雅风穿御楼。一代宗师含笑看,长河后浪迫天流”;《王渔洋先生诞辰380周年次韵敬和〈秋柳四章〉其一》,“泺源疏影濯清魂,万缕含情抚雅门。陶令家风诒世范,隋堤烟雨鉴行痕。几曾矜恃飘新絮,倍受凋零卧野村。缘自长亭馈君后,枯荣何虑悖常论”;《瞻王渔洋故居感怀》,“重表新城大道王,古槐遒劲撰华章。门狮威武候天旨,炉火纯青铸国梁。玉露智生纱帽树,清风雅贯带经堂。竦然仰望牌坊上,万卷书香留韵长”。字里行间,都显露着自己对家乡先贤的景仰。
经佩兄诗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记述自己的游历行踪与心路历程,这也是他追慕渔洋,倾心创作的另一个表现。王渔洋《居易录》有云:“予自少癖好山水,尝忆古人‘身到处莫放过’之言,故在扬州日,于金陵、京口、梁溪、姑苏诸名胜,皆于簿书朝会中不废登临。”他生于开封,长在山东,幼时避兵长白,青年为扬州推官,32岁离开扬州,身居京师近40载。其间典试四川、祭告南海、西岳、西镇、江渎,“遍游秦、晋、洛、蜀、闽、越、江、楚间,所至访其贤豪,考其风土,遇佳山水必登临,融怿荟萃,一发之于诗。”“得江山之助”成为王渔洋海量创作的源泉。有鉴于此,经佩兄“窃借履历以言志”,足迹遍及名山大川,乃至域外。所到之处,必奋笔以抒胸臆,追慕渔洋之流风余续。如《览三峡大坝感喟》:“长龙漫舞肆纵横,枢纽咽喉智慧生。三峡云凝禹王谳,一屏水涨镜湖平。巨轮跨步江门过,名著翻开世界惊。焉使狂流坠人愿,凭天大化蔚然成。”《夜宿五台山》:“三晋灵峰环圣地,五台山月照清秋。禅风吹去征尘苦,净土闲云入梦幽。”《羊城留客》:“五羊飘腊雨,潇洒醉新妆。草暖环幽翠,花开越秀香。千车飞架道,百舸竞珠江。月照繁华地,登高望故乡。”《谒儋州东坡书院》:“谪放蛮荒地,忠勤贯始终。仁成耘自足,义取迪夷蒙。载酒贺勋伟,雪堂遗韵丰。谦卑书院竹,拱手拜苏公。”通过自己对旅程风景的观照与感触,丰富自己的创作内涵,抒发对祖国山河的挚爱与颂扬,从而构成了他诗歌创作的一大内容与特色。
我与经佩兄相识多年,又是县作协同人,于兄之创作行宜多有知晓。任职渔洋诗社与桓台诗词学会,偕同诗社同人编制培训计划,开设学习班次,系统讲授诗词写作知识,致力打造桓台古典诗词创作的第一方阵,诗社社员写作水平大幅提升,有二十余人被中华诗词学会、山东省诗词学会吸纳为会员。多方组织采风活动,着力提升整体写作能力和诗社的社会影响力,诸多单位在组织庆典活动的时候,都专门为诗社提供雅集机遇与创作素材。2014年,适逢王渔洋诞辰380周年,诗社承担了创建中华诗词之乡的重任,经佩兄与诗社同人精心谋划,整合资源,开展诗词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农村等活动,软件硬件齐备,顺利通过中华诗词学会组织的考评验收,桓台如期成为中华诗词之乡。
明万历状元朱之蕃《盛明百家诗选叙》云:“一代文明之运,必藉声诗以鸣之。”千年流淌的古时水,浸润着经佩兄的诗思;渔洋诗学的文学传统,赋予他甘为再振诗国雄风之一粟的宏愿。我不懂诗,只能从宏观层面述及自己对桓台文学的粗浅感受,与兄共勉。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即将付梓的《清韵诗草全集》,必将成为扬帆诗海的新动能,助力刚刚跨上七十岁台阶的经佩兄,续写人生下半场更加华美的新诗章。

桓台县作家协会主席 魏恒远 敬撰
2022年3月5日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