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明清桓台诗存》的逻辑

2023-08-19 06:05阅读:
《明清桓台诗存》的逻辑


癸卯初夏,张迅兄新著《桓台明清诗存》编竣,命我弁言。捧读大著,披览卷终,兄之毅力之坚定,思维之缜密,阅读之广博,遴选之全面,不禁令我感慨大发,钦佩顿生。兄之大著,不唯极寓人生桑榆之至乐,亦为丰富桓台人文内涵之巨补也。
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儒家文化经典,被赋予治国经邦、修心养性的社会功能。《礼记·经解》有言,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从诗经,到离骚,再到汉乐府,至唐朝到达极盛。其后,新的文学形式如宋词、元曲、小令、明清小说等风头正劲,成为各个时代最具代表性的文学形式。清中叶焦循总结前人观点,提出“一代有一代文学之胜”后,经王国维、胡适等人大力鼓吹,“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大行其道,成为文学史研究的重要方法,无形中,作为文化生活重要内容的诗歌,逐渐被新兴的文艺形式盖过风头,甚至风光不再。尽管如此,盛行文坛的诗歌,依然是文学的主体和主流艺术形式。检索《四库全书》系列,《明代别集丛刊》《清代别集丛刊》《清代诗文集汇刊》《山东文献集成》等辑录的文献,收录的诗歌不仅数量难以记数,而且多排在一众文献之前,不仅体现出人们对诗歌的偏爱与倚重,更体现出诗歌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与影响。
诗歌创作是桓台的传统与优势。王渔洋在为其曾叔祖、明万历进士、历官浙江按察使王之猷诗集《栢峰集》所撰跋语中说,“吾邑前辈以诗名者,自国子司业澄川沈先生始。曾叔祖柏峰公与沈公生同时,其诗派亦略相侣,大抵步趋济南,不爽尺寸。至叔祖季木公,始一变而雄肆凌厉,虽家庭风气,不相沿袭”,对桓台的诗歌传统作出初步评价。在此之前,有案可稽的诗歌创作,则可以追溯到王之垣、王重光、巴思明、毕亨等,直到西汉初年创立齐诗学的汉儒辕固,甚至更早。明清时期的桓台文坛,可谓名家辈出,代有才俊。王渔洋说,“吾乡风雅,明季最盛”,虽然泛指山东地区,但这同样是明
清桓台文坛的写照。除上述诸贤,徐夜,“五言诗似陶渊明,巉刻处更似孟郊”“写林水之趣,道田家之致,率皆世外语,储、王以下不及”“亦遗民诗人之大家”;王士禄诗“兼杜、韩,包苏、陆,卓然自成一家”。其他如王之都、王象晋、王象艮、王与胤、王与玟、傅扆、于觉世、王士祜、何世璂、张象津、王祖昌等人,其诗文作品或收于《四库全书》,或载于《明别集丛刊》《清代诗文集汇编》《山东文献集成》等,或见于《国朝山左诗钞》《清代簃诗汇》及各地省府州县志。而王渔洋则以自己的诗歌创作和诗学理论“神韵说”,被誉为“一代正宗”“中国八大诗人”“《诗经》的嫡传”“中国古代诗学的集大成者”,彰显了桓台文脉的强劲张力。
2017年初,山东省古典文学学会原会长、山东省政协原副主席王志民先生主持的山东省重点社会科学项目《历代诗咏齐鲁总汇》编纂启动,我与同事包泉敏参加了《淄博卷》的编纂,负责桓台诗歌的搜集与遴选。受体例与容量的限制,虽然收录了上千首诗歌,散落在家谱、方志、典籍中的许多诗歌并未完全收录。随后,我又承担了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王勇教授主持的山东省重点社会科学项目《齐鲁先贤家谱整理研究·新城王氏卷》的编撰,参与《文化淄博·桓台卷》《王象晋集校笺》,以及明王象乾著《经理牂牁奏议》整理等项目的编纂与撰稿等工作。项目实施过程中,我阅读过大约二百多部桓台族谱、上千部方志和明清人别集等史料,虽然也曾见到不少关于桓台以及桓台人的诗歌等文献,也曾整理过见到的明清民国时期桓台人如王重光、王之垣、王之猷、王之都、王象乾、徐夜、于觉世、成聿炌、宋曰崶等人的零星著述,但更多的是家谱中关于“某人有某集藏于家”的记载。可惜的是,这些“藏于家”的“某集”,大多数已经散佚,不可再得,令人扼腕惋惜。这对于桓台文脉的传承,无疑是巨大的损失。
桓台历史文化底蕴丰厚,文脉悠长,最早的发端,可以追溯到史家遗址出土的甲骨文。新城县建县不久即建立儒学,至明清时期科考和文化成就达到巅峰,被誉为一代诗宗的王渔洋无疑是桓台文脉的制高点。他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又使桓台文脉的传承很难有人与其比肩。在编纂《文化桓台》过程中,项目组的几位同志对桓台历史文化进行了较为全面而系统的梳理后认为,张象津是王渔洋之后桓台文脉传承的重要支撑点。支撑我们作出这一判断的,既基于张象津夫子在乾嘉时期的文学成就与文化贡献,同样基于张迅兄对张象津的研究。从这个意义上说,《明清桓台诗存》的编纂,成为张迅先生的必然性选择。
《明清桓台诗存》编纂的时间虽然只有两年多,为此所做的准备,却经历了较长的过程。二十年前,张迅兄就曾把自己耗费心血辑存的吟诵马踏湖的诗歌资料捐赠给县政协,奠定了《马踏湖古今诗词辑》的编纂基础。后来又先后主编出版了《三贤诗草墨宝》《张象津先生年谱》《张象津学术研究文集》,并重新整理翻印《白云山房集》,这些工作,不仅为文献辑录做了充分准备,更彰显了他赓续桓台文脉的历史使命感与讲好新时代桓台故事的责任感。
我景仰先生烈士暮年的不已壮心,倾慕先生醉心于人文传承的孜孜以求,庆幸自己遇到的志趣相投的良师益友!微斯人,吾谁与归!
魏恒远
2023.6.
(作者为山东省王渔洋研究会秘书长、桓台县作家协会主席)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