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我们还能喝什么奶粉

2013-08-06 23:46阅读:

我们还能喝什么奶粉

如果说毒奶粉给消费者的身体健康造成直接伤害,那么频现的问题奶粉事件,则让公众陷入心理恐慌。本土奶粉有问题,可以转向洋奶粉,洋奶粉有问题,消费者如何是好?
  8月2日,新西兰乳业巨头恒天然公司发布消息,称该公司一个工厂2012年5月生产的浓缩乳清蛋白粉检出肉毒杆菌,这些产品有中国进口商涉及。记者调查发现,无论是导致中国乳业受到巨大冲击的三聚氰胺事件,还是今年初的双氰胺事件,或是近期国家发展改革委针对数家奶粉企业提出的反垄断调查,恒天然都“榜上有名”。
本报电 乳业巨头新西兰恒天然公司部分产品日前检出肉毒杆菌,引起国内消费者广泛关注。
  恒天然集团摊上大事了!一个名为“肉毒杆菌”的东西,把它推上风口浪尖,难以消停。中国人关心恒天然集团绝不偶然,中国是新西兰乳制品最大的出口市场,80%的进口奶粉来自新西兰,而乳业巨头恒天然控制了新西兰90%的奶源。恒天然一出事,中国人难心安。
  这不是恒天然第一次出事。危机一桩接一桩,这一次还能化危为机吗?从舆论反馈看,恒天然集团似乎面临空前质疑,正在被一些中国消费者指责。
  恒天然集团当然应为其质量问题埋单,这是任何企业都必须正视的伦理;为其反应迟缓道歉——其3月份即检测到食品安全风险,却拖到8月才公布;亦应为信息暧昧给公众一个说法——日前,虽将情况向8家客户进行通报,但未能及时透露这8家公司和相关产品的名称。如此种种,皆是恒天然集团必须承担应有的罪与罚。
  但必须看到,此次问题是恒天然集团自查发现的,更应该纠正几个误区。
  别认为洋奶粉一出事,国内奶粉企业就迎来了翻身机会。恒天然集团的危机不等于国内奶粉企业的良机,毋庸讳言,国内奶粉企业仍在艰难爬坡,重塑自身形象和赢取公众信任,路阻且长。企业的信誉一旦破产,就很难修复,甚至付出百倍千倍的努力也无济于事。因此,面对洋奶粉的危机,国内奶粉企业万勿幸灾乐祸,更不应该高枕无忧,天真地认为,洋奶粉出事
,那些迷恋洋奶粉的消费者就会自动青睐国产奶粉。没有刮骨疗毒的勇气,没有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行动,就想轻松换回消费者的理解和“投票”,实属梦呓。
  此外,别把恒天然集团所犯的错误,等同于恒天然集团独有的错。无论肉毒杆菌还是双氰胺,这种“毒素”在其他乳制品企业也可能出现。一定程度上说,此次肉毒杆菌事件,可归咎为制度缺失。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钟凯博士表示,“全世界都没有奶粉中肉毒杆菌的限量标准,它也并不是常规检测项目”。专家还称,“任何食品的生产环境都不可能无菌,奶粉中的肉毒杆菌很可能是随空气中的小颗粒物飞入生产管线,恰巧逃过消毒程序。”如属偶然,谁敢担保国内食品成产企业不会遭遇类似问题?
  经此大劫,洋奶粉是否跌下神坛,国人的洋货崇拜是否降温,尚不好判断。但一个基本的事实是,洋奶粉生病,中国奶粉业也应该打针吃药——打预防针,汲取教训;由于在频繁的问题奶粉中元气大伤,尚未康复,也就需要继续服药。谁在质量上摔跟头,谁就被消费者抛弃;谁不把消费者放眼里,消费者就会离谁而去,这话适用于一切企业,无论洋企业还是本土企业。
  如果说毒奶粉给消费者的身体健康造成直接伤害,那么频现的问题奶粉事件,则让公众陷入心理恐慌。本土奶粉有问题,可以转向洋奶粉,洋奶粉有问题,消费者如何是好?不少网友发出了“今天,我们还能喝什么奶粉”的沉重索问,令人动容之余,不免发一浩叹。
  多年来,三聚氰胺阴魂不散,仿佛始终盘桓在消费者头顶,不少人甚至闻其色变。与其说三聚氰胺太可怕,毋宁说三聚氰胺事件所生发出的符号性暗示难以断绝,即,它开始让消费者对奶粉质量产生疑惧、对奶粉企业的操守深表怀疑,对整个行业的底线不再乐观。国产奶粉数年来无法翻身,不是生产企业不够努力,而是消费者被欺骗之后,产生了强烈的抵触心理。
  如今,洋奶粉也问题不断,洋奶粉企业的日子会好过吗?尤需一提的是,不少洋奶粉价格高昂,一般工薪阶层为了孩子康健往往鼓足勇气、咬牙购买。在这种语境中,问题奶粉带给消费者失望与悲凉,也就更痛切。
  这是一个公民对自身权利更在意、对生活质量更执著的时代,食品安全上的任何风吹草动,绝不只是杯子里的风暴,而会在整个舆论场上掀起巨浪。食品生产企业欲收复“失地”,赢回尊重,需要从产品质量上入手,更不能忽略对消费者的心理评估,这种评估应该讲究艺术,自吹自擂的吆喝,华丽空乏的忽悠,轰炸式的广告灌输,也许会更加让消费者不放心。身体上的伤痛容易愈合,心灵上的伤口难以修复,会若隐若现,隐隐作痛。
  其实,何尝只是食品行业如此?在其他领域一旦失信,也很难取信于民,应当谨记。(文/苏西)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