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略谈“四力忏悔”

2018-06-18 11:48阅读:
略谈“四力忏悔”
恶业和果报

修行的目的在脱离轮回,轮回——尤其是地狱、恶鬼、畜生道的轮回——主因在恶业。
修行的目的还在解脱烦恼,然而恶业不但令心识痛苦,并障蔽智慧,其习气还是推动烦恼的重要力量。
修行的目的也在救度众生,但我们却对其他众生作过无数恶业,造成大量恶缘。
总之,无论自度还是度他,我们都要严肃面对自己的恶业。

业有四个特性。宗喀巴大师说,圣者与众生的一切乐受“皆是从先造集善业所起”,一切苦受“皆是从先造集不善而起”,绝不可能反过来,“从不善业发生安乐”,“从诸善业发生诸苦”,都“无有是处”。而且,“诸苦安乐种种差别,亦从二业种种差别,无少紊乱,各别而起”,苦乐的差别各自取决于善恶业的差别。这是第一个特性,“业决定”。
r> 第二个特性是“业(会)增长广大”。“谓虽从其微少善业,亦能感发极大乐果;虽从微少诸不善业,亦能感发极大苦果”,“此亦如《集法句》云:‘虽造微少恶,他世大怖畏,当作大苦恼,犹如入腹毒。虽造微少福,他世引大乐,亦作诸大义,如诸谷丰熟’”,即“从轻微业起广大果”,因小果大。
第三个特性是“所未造业不会遇”。“谓若未集能感苦乐正因之业,则定不受业苦乐果”,无因即无果。
第四个特性是“已造之业不失坏”。“谓诸已作善不善业,定能出生爱非爱果”,有因即有果。佛说:“假令经百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合时,果报还自受。”

果报可分三种:异熟果、等流果和增上果,恶业所感的三种果均是苦果。

我们每个人都业障深重,正如《普贤行愿品》所说“于过去无始劫中,由贪嗔痴,发身口意,作诸恶业,无量无边。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时间上无始,数量上无边。如果我们静下心来,深入地思维、观察恶业及其果报,相信一定会对此生和过去世所作的恶业感到极度惭耻和恐惧!

恶业的起因、途径、方式和力量。恶业的起因是烦恼——三毒、五毒、见思惑,烦恼的起因是二取——能取和所取,二取的起因是我执,我执的起因是分别,分别的起因是无明。造业的途径是三门——身、口、意。造业的方式是十恶——杀、盗、邪淫、妄语、两舌、恶语、绮语、贪、嗔、邪见,最重的业是无间地狱业。恶业的力量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一、令心识痛苦,不得自在;二、障蔽自性智慧;三、推动烦恼;四、感发恶果。

忏悔灭罪

对于恶业,我们要么不理,要么理。不理的话,根据业力的四个特性,现世和未来一定会感招苦报,甚至是极大的苦报。可谁不想离苦得乐呢?理的话,就只有忏悔灭罪这一条路可走。难道还有别的路吗?
为什么忏悔能灭罪?
“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罪是缘起法,无自性,非实有,因烦恼造业而生,便可经忏悔而灭。由此果报也可灭转——果报依罪而起,同样是缘起法。
什么是灭罪?
灭罪并非铲除记忆,佛也经常讲述自己的本生,包括曾造过的恶业。
恶业已经发生,要灭的是恶业造成的痛苦和障碍以及恶业的推动力,要灭或转的是恶果。
经过忏悔,罪垢(心垢)消散,心就还得自在,进一步还能显发智慧。
自性本净,但罪垢能障,看似被染。忏悔能除罪垢,翻染为净,是还净法。
以种子来说,忏悔是清净法,能清净业障,使种子不起恶现行,包括推动烦恼。宗喀巴大师说:“如是由悔及防护等,伤损能感异熟功能者,虽遇余缘,亦定不能感发异熟。”不感发异熟指不受报或未来报现在受、重报轻受。

四力忏悔

如何忏悔?要运用四种力量,即拔除力、防护力、依止力和对治力,合称四力忏悔,既有事忏也有理忏。 

一、拔除力。拔除力就是发露罪业,痛加忏悔,决不再犯。必须认识罪业,敢于承认罪业,才能谈得上改过和灭罪,所以忏悔的第一步就是发露。然后就是痛加忏悔。宗密大师在《圆觉经修证仪》中说:“然欲忏时,先于事忏门中,披肝露胆,决见报应之义,如指掌中,悚惧恐惶,战灼流汗,口陈罪状,心彻罪根。根拔苗枯,全成善性,然后理忏,以契真源。”还要决心不再犯,如果没有这样的决心,悔改必不真切,也就不可能彻底灭罪。

二、防护力。防护力就是守护三门,后不复造。如果没有防护力,十恶不断,忏悔岂非空言?

三、依止力。依止力就是依止上师三宝,守护戒律,发菩提心。

四、对治力。对治力的内容很多,包括依甚深经典、依胜解空性、依陀罗尼、依形象、依供养、依名号、依礼拜、依回向等。

1、依甚深经典就是受持读诵大乘经典。大乘经典非常多,无须列举。

2、依胜解空性就是悟入二无我空义,亦即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五蕴皆空等义,以业来说就是能作、所作和作业三轮皆无自性,无自性即空,空即本来清净。宗喀巴大师说:“胜解空性者,谓趣入(悟入)无我光明法性,深极忍可本来清净。”《观普贤菩萨行法经》云:“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空性),众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
依胜解空性是最究竟的忏悔。《观普贤菩萨行法经》云:“故知深观无生,名大忏悔,于一切忏悔中,最尊最妙。”“应当忆念甚深经法第一义空,思是法者,是名刹利、居士修第一忏悔。”
必须特别强调,胜解空性是正空见,绝对不是断灭顽空,万万不可混淆!

依甚深经典和依胜解空性经常同时运用,比方说随文入观地读诵大乘经典并思悟空性。《观普贤菩萨行法经》云:“昼夜六时礼十方佛,诵大乘经,思第一义甚深空法,一弹指顷,除去百万亿亿阿僧祇劫生死之罪。”“勤修读方等经典,思第一义甚深空法,令此空慧与心相应。当知此人,于念念顷,一切罪垢永尽无余。”

3、依陀罗尼就是诵佛菩萨所开示的各种真言,如经典所说。

4、依形象就是具信建立佛像,如经典所说。

5、依供养就是供佛和佛塔、佛庙,如经典所说。

6、依名号就是诵诸佛菩萨的名号,如经典所说。

7、依礼拜、依回向等,如《普贤行愿品》等经典所说。

忏悔要点

一、发心。成就任何事,发心都至关重要。想解脱轮回和烦恼,想圆成菩提,一定要忏悔恶业。要忏悔恶业就必须深刻认识自己的业障,并对因果绝对信解,如此才能毅然决然发心忏悔。只有发心真切,忏悔才能彻底。

二、戒律。离开戒律,心不真,力不充,忏法不可能成就。

三、事忏。忏悔分事忏和理忏,事忏通过各种忏悔法的实修灭罪,理忏通过胜解空性灭罪。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两种忏法必须互补,如果只有理忏而不行事忏,忏悔容易流于空谈、奢谈。空谈、奢谈说明发心不真,发心不真怎能灭罪?因此,一定要实修事忏,并以净相为验。

四、菩提心。如前所说,恶业的起因是贪嗔痴等烦恼,而菩提心正是贪嗔痴等的最佳对治。况且,不论忏悔还是其他行持,菩提心都可融摄。

五、空性见。业有现象,有力用,但无自性,所以业性空,非实有,说为无生,无生即无灭,无生无灭即涅槃义。以下引用龙树菩萨《七十空性论》中的部分内容加以说明。

1、“已说(业)无自性,故业无生灭。由我执造业,业从分别起。”业无自性前面已说,这里通过业的起因论证。我执和分别都无自性,故业无自性。无自性故无生,无生故业力不失,因果不虚。可见,空性不坏因果,因果体现空性。

2、“若业有自性,所感身应常,应无异熟苦,故业应成我。”通过业报身反证业无自性。身由业感,若业有自性,此身亦应有自性——应无变异,应无异熟果。但事实正好相反,故业无自性。

3、“诸行如幻事,阳炎寻香城。”通过诸行无常论证业无自性。业从身口意诸行生。身口意诸行如幻事、阳炎、寻香城般无常,故无自性。诸行无自性故业无自性。

4、“业以惑为因,行体为惑业。身以业为因,此三皆空性。”通过惑论证业、行、身无自性。业以烦恼(惑)为因,烦恼无自性故业无自性。行以业烦恼为因,业烦恼无自性故行无自性。身以业为因,业无自性故身无自性。总之,烦恼无自性,故因烦恼直接或间接而生的业、行、身三者均无自性。

5、“无业无作者,无二故无果。无果无受者,是故皆远离。”通过反推论证业、作者、果、受者无自性。菩萨在释论中说,若以正理观察,果无自性;果无自性说明业无自性;业无自性说明作者无自性;业与作者无自性故果无自性;果无自性故受者无自性,故四者皆无自性。

6、“若业有自性,无涅槃作者。无则业所感,爱非爱果无。”通过涅槃和作者反证业无自性,并论证果无自性。如果业有自性,则定无涅槃,而且业不需要作者也能自生。所以,业无自性。业无自性,则业所感的苦乐果亦无自性。

7、“说有或说无,或说亦有无。诸佛密意说,此难可通达。”诸佛密意,二谛双运。佛关于业的开示,有时说有,有时说无,有时说亦有亦无,密意难以通达,说明缘起和空性、世俗和胜义甚难通达。

上述内涵,菩萨在《中论》的“观作作者品”和“观业品”中也有论述,于此不赘。

六、平常心。明了因果和空性的修行者,应励力忏悔;对此生此身所受之报,应平常视之,即“随缘消旧业,更不造新殃”。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