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周瑜给孙权的信2——遗恨无极,为国荐贤

2019-11-13 15:08阅读:531
周瑜给孙权的信2——遗恨无极,为国荐贤
周瑜本想着用假途灭虢之计,替孙权收回荆州,但是被诸葛亮识破了;又想着要去远征西川,诸葛亮给他写了封信,告诉他远征西川是不可能成功的。周瑜看完诸葛亮的信后,终于认识到自己是无力战胜诸葛亮的。于是又气又羞,长叹一声,叫人拿纸笔给吴侯孙权写了封信,并且嘱咐众将说:“吾非不欲尽忠报国,奈天命已绝矣。汝等善事吴侯,共成大业。”
周瑜这封信的主要内容,是推荐鲁肃代替自己的大都督之职。信是这样写的:“瑜以凡才,荷蒙殊遇,委任腹心,统御兵马,敢不竭股肱之力,以图报效。奈死生不测,修短有命;愚志未展,微躯已殒,遗恨何极!方今曹操在北,疆场未静;刘备寄寓,有似养虎;天下之事,尚未可知。此正朝士旰食之秋,至尊垂虑之日也。鲁肃忠烈,临事不苟,可以代瑜之任。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倘蒙垂鉴,瑜死不朽矣。”
这封信按现在的话来解释一下,大体答题意思是:我周瑜是个才能平凡的人,但是很感激吴侯的特殊恩遇,让我统领军马,交给我重要的任务,我也竭尽全力地来报答吴侯。但很可惜我寿命太短,志向还没施展,身体先不行了,这太让人遗憾了。现在曹操在北方觊觎江东,刘备借住在荆州,也像养着只老虎一样危险。天下的形势会怎么发展,谁也不知道。这正是朝廷大臣尽忠尽职的时代,也是吴侯最焦虑的时刻。鲁肃这个人忠诚有气节,遇到事情不苟且偷安,可以代替我的职位。希望吴侯能看到这封信,那么我死了也可以留下好的名声了。
周瑜这封信写得很谦虚,很谦逊,很严肃,很郑重,很恭谨,很诚恳。先表达自己对吴侯孙权重用自己的诚挚谢意,对自己因病不能为吴侯尽忠尽力的真诚歉意;然后分析东吴面临的艰难形势:曹操和刘备都是东吴的严重威胁;最后指明鲁肃有大局观,可以担负起我没有替吴侯完成的任务。
但是读《三国演义》的朋友都知道,鲁肃是个“忠厚长者”,说难听点,其实就是个实在得没用的人——孙权对鲁肃办错了的事——把荆州借给刘备——也一直耿耿于怀,周瑜怎么会要求孙权把东吴大都督的重任交给他呢?周瑜提出这个要求孙权会答应吗?
这个担心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因为鲁肃在东吴做的几件事,足以让他在东吴政坛站稳脚
跟,安身立命。
第一件是指囷相赠。早年周瑜作居巢长的时候,因为要举大事缺粮,找到鲁肃,鲁肃知道周瑜是个有才能的人,为了支持周瑜的事业,就指着一囷粮食说:“这里有两囷粮食,每囷有三千石,你随便挑一囷吧。”要知道在那个战乱频仍的年代里,那么多粮食是多大的一笔财富呀!鲁肃的大方大度,让周瑜非常感激,为此二人结为好友。
第二件是鲁肃和孙权初见面时的彻夜长谈。孙策死后,周瑜被推荐位负责军事工作的责任人,第一件事就是向孙权推荐鲁肃,因为鲁肃“胸怀韬略,腹隐机谋”,孙权和他谈论,终日不倦。甚至有一天,两个人一起喝酒,到晚上同床“抵足而卧”,鲁肃给孙权分析天下形势,提出了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的远期目标,“乘北方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而据守之”的近期目标。高兴得孙权“披衣起谢,次日厚赠鲁肃,并将衣服帏帐等物赐肃之母”。这次谈话,真正展示了鲁肃作为一个战略家的高瞻远瞩和远见卓识,真正得到了孙权的赏识和信任。
第三件是劝孙权坚决抗曹。曹操占领荆州后,率军南下,邀孙权共击刘备——其实际目的却是江东。当时曹操号称八十三万大军,上将千员,吓得东吴人心惶惶,投降派成了东吴主流。这时候是鲁肃站出来,为孙权“开说大计”,真正替孙权打算,感动得孙权夸赞鲁肃是“天以子敬赐我也”。赤壁大战胜利后,孙权曾经亲自给鲁肃牵马,两人并辔而行,来表达孙权对鲁肃功绩的认可。
所谓瑕不掩瑜,鲁肃有这些成绩摆在这里,虽然有借荆州这个失误——其实主要责任也不在鲁肃身上,他只不过是个替罪羊罢了,真正的原因还是诸葛亮和刘备太狡诈(当然他们也是斗争的需要,没办法的办法),但在当时的东吴,却是还没有比鲁肃更有战略眼光的军事家出现,还没有比鲁肃更合适的人选担任水军大都督。再者,周瑜这样安排,也是为了激励鲁肃,时刻想着要回荆州,这个错误是你造成的,这个任务就要你来完成。
孙权看完了这封信,既为周瑜的才华感叹,又为他的短命惋惜,所以接受了周瑜的建议,任用鲁肃为大都督,总统兵马。但是,我们读完了这封信,看到的是周瑜对国家的忠心赤胆,对使命的责任担当,为国家的发展强大,殚精竭虑,一心为国,前赴后继,丝毫也没有为个人打算的高尚品格,周瑜没有自私自利之心,用自己短暂的生命在吴国书写了一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美丽华章,也为后任大都督树立了行为榜样和道德模范,无愧于孙策的托孤重任。 周瑜,是一为值得敬仰的水军大都督。

留言板

下载客户端体验更佳,还能发布图片和表情~

亿万博主正在被热评!
999+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
打开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