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国迷踪——中山国
2017-08-17 17:37阅读: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这是《论语》里讲的关于怎么治理一个大的邦国的治国之道。
如何衡量一个邦国是不是个大国?标准是:能不能养得起一千乘以上的兵车。
如果按这个标准来衡量,中山国绝对称得上是个大国。
白狄建国
中山国是个特殊的邦国,特殊之处在于,它是白狄建立的国家。
在古文献中,形成的概念是:华夏居中,四方有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礼记*王制》:东曰夷、西曰戎、南曰蛮、北曰狄。中国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蛮,雕题交趾,有不粒食者矣。西方曰戎,被发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有不火食者矣,衣羽毛穴居。”
春秋初期,秦、晋、郑、卫、邢等国以北,今天的陕北、山西与河北两省的中部与北部的一些强悍的部落,不似中原王国开化,但同时又是中原诸夏的威胁,他们被中原诸夏所重视,到了春秋中叶,他们被称之为北狄。
中山王铁足铜鼎
狄,是驱除于远方之义。这是诸夏对位于他们北方的这些部落的真实心思,希望能够远远地驱诸他们。狄,也表示强悍有力,行动迅疾,绝异壮大有力者。
狄是一个范指,白狄是确指基本生活在陕北或是陕西东部的狄人。为什么叫白狄,这个白字可能取自于姓氏或取自于生活的地名,没有确实的定论。
晋厉公命吕相为使致秦桓公《绝秦书》:白狄与君同州,君之仇雠;而我之婚姻也。这句话把白狄和秦与晋的关系说得很清楚。与秦同属古雍州,与晋有联姻的关系,比如晋文公重耳的母亲狐姬就是白狄人。
但是关于白狄的来历没有记载,模糊难辨
。《潜夫论·志氏姓》说:“隗姓赤狄,姮姓白狄,此皆太古之姓。从姓氏的角度来看,白狄的姮姓是非常古老的姓,来自于远古。
建立中山国的是白狄中的鲜虞一支,为姬姓。姬姓是周王族的姓氏。有种说法:六千年前,炎帝统一关中渭河以南地区时,打败众多异姓部落,其中,轩辕氏的一部分迁入渭北来发展。从渭北北山扩散到河套这一区域的轩辕氏,称北狄或白狄。
错金银铜版兆域图
兆域图释本
阪泉之战后,黄帝打败炎帝,建立了有熊氏华夏国,轩辕氏兴盛。春秋战国时的北狄遍布于陕北甚至河东吕梁。此说认为,白狄也是黄帝的嫡系后裔,故有姬姓。
《遁甲开山图》:“蚩尤者,炎帝之后,与少昊治西方之金。”有解释认为,阪泉之战后,炎帝姜姓部落成了黄帝部落的奴隶,被改了名字叫“蚩尤”。为了给炎帝部落复仇,于是有了后来黄帝和蚩尤的大战。蚩尤部战败,首领被杀,余部被驱逐,形成了东夷部落。到了商代被称为鬼方,春秋时期被称为赤狄。
北狄人因为阪泉和涿鹿的两次大战迁移到了易水一带,在此生息、繁衍,这就是后来建立中山国的那一支狄人,是黄帝轩辕氏嫡系后裔。
以上是一种观点,尚待考辨。但也不排除这是白狄自己的攀附正统之说。
华夷之辩历来存在。但是所谓华、所谓夷有时候只是一种战胜者对战败者的侮辱而已。在远古的大战中,只要被逐出中原流落四方的,都有可能被称为夷狄。比如战败的炎帝部论为东夷,战败的有虞氏成了北狄。
错金银铜虎噬鹿屏座
错金银铜牛屏座
错金银牺尊
武公重兴
中山国溯源,现在今来看,实证起于中山侯钺这件文物。钺,原本就是一种大斧,但作为礼器的钺就成了权力的象征。商代尤其盛行用钺作为随葬器。
中山侯钺
中山侯钺上有铭文:天子建邦,中山侯惟作兹军(斧),以敬(警)厥众。
从铭文来看,“天子建邦”应当是指周立国。此时应当是西周初年,中山侯受封,向天子宣誓效忠。中山侯钺是赐封与受封的实证,两相认可。
从公元前555到公元前450年,关于中山国一直没有详实确切的记录什么事件。这一时间段内的中山国应该只是一个并不引人注目的小国。见于记载是《左传*襄公十八年》,突兀一句,“十有八年春,白狄始来。”字里行间的意思多少带着点流亡的意思,明显是离开了自己原来的故国,似乎想寻找新的生息之地。中间发生了什么,是否曾诸侯国之战的战争,以致中那个周初分封的中山侯国已经被灭?这些都没有详实的记载。但是这个白狄不能确实是当时的中山国还是鲜虞国。当时的中山国和鲜虞国都在现在的石家庄一带。
后世《吕氏春秋》记载,“中山亡邢,狄人灭卫。”至少说明当时有过混战,以至于中山人流亡于中原。这个中山国后来甚至流亡到南方,依附于楚国。想来原先就是夷狄立国,又是亡国之君,想要在仰正统、蔑夷狄中原地区生存起来一定格外不易。
磨光压划纹黑陶鸟柱盘
铜平盖豆及铜平盘豆
运肉的铜升鼎
《战国策*中山策》里记载了一个故事,给这个初封的中山侯国做了结局的交待,也格外让人觉得悲辛。
中山君鄉都士(国都中的士人),因为羊羹不遍,惹怒了没分到羊羹的中山国大夫司马子期。司马子期就为了一杯羹,游说楚王伐中山。中山君逃亡而走,只有两个人挈戈而随其后。中山君问这两个人为什么肯追随自己。二人对曰:“臣有父,尝饿,君下壶飧饵之。臣父且死,曰:‘中山有事,汝必死之。’故来死君也。”因一杯羹而亡的中山君这时喟然而仰叹曰:“与不期众少,其于当厄;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国,以一壶飧得士二人。”
伤透了心的中山君连楚国这个最后的盟友也没有了,复国无望,在史籍彻底消失。
在史籍中过了几十年,中山国却又再次出现了。
铜扁壶。旁边玻璃瓶里的绿色液体是壶里原装的酒。
先秦《世本》记载:中山武公居顾,桓公徙灵寿。
《史记*赵世家》:(献侯)十年(公元前414年),中山武公初立。
1978年中山王墓在河北平山县发掘,出土方壶,有铭文记载“惟皇祖文、武,桓祖,成考”
文献及出土实物都明确表示,有个中山武公这个人,重新又有了中山国的记录。这个中山国先兴于顾,后在齐桓公支持下迁到了灵寿。有自己的国土,是重建的中山国。中山武公不能确定就是重建新中山国的初代君主,而方壶上的铭文又表示,新中山国的国君世系传承的顺序已历数代。
新建的中山国国君若从青铜器铭文上看,如果说中山武公就是其中的“武”,那么之前应该还有中山文公。总之就是新中山国没提到之前周初分封的那个中山国,看起来其中并没有什么传承关系。但中山侯钺被保留、传承下来了,这表示权力的传承接续。
北魏阚駰《十三州志》:中山武公本周之同姓。如果确实如此的话,由此可知,新中山国的国君姬姓。也就是说到了公元前414年,新的姬姓中山国又重新在旧中山国的国土上建立起来了。
几废几立
不得不说,中山国是一个命运坎坷又格外坚韧不折的邦国。
从中山王方壶的铭文上看,中山国世系的传承应该是:文、武、桓、成。
中山王方壶
方壶上记录世系的铭文
文公不可考。中山武公于公元前414年立国,灭国于公元前406年。中山武公在位时间正是在秦魏第一次河西之战的激烈争夺中。公元前408年,河西之战中取胜的魏国立刻回师直指中山。一方面因为中山之地可能成其心腹大患,另一方面就是武公复国的中山国很可能是魏国的傀儡。乐羊攻中山,三年而拔之。白狄的拼死抵抗还是没能改变中山国的命运,中山国再亡于魏之手。
魏文侯封乐羊于灵寿,后来乐羊的后世子孙因地为家。可见魏国是多么痛恨中山欲脱离自己的掌控,以至于乐羊在攻破中山之后一直以守灵寿为重任。魏文侯先封太子击于中山,后重命少子挚为中山君。
公元前387年,赵武公死,赵敬侯继统。武公之朝作乱,不克,出奔魏。于是魏国支持公子朝而攻打赵国邯郸。公元前383年,赵国攻卫国,魏国又成了卫国的援军,和赵国再战于兔台。赵国不甘心,与楚国南北联合夹击,屡取魏地。
数年之间,赵魏之间战争频繁,给了中山国复国的好机会。
中山桓公复国之后,赵国逐渐成了中山国最大的威胁。于是中山国修长城,引水围鄗,攻守并举地对抗赵国。
为了对抗秦、楚、齐等大国鲸吞蚕食,公元前323年魏国为首伙同赵、韩、燕、中山一共五个国家再次“五国相王”结成联盟。中山国国君从此称王。中山国处于几国中心的中原腹地,固然其地势重要,但也可以说明中山国这时已经势力不小,成为强国,不是赵魏可以小觑的弱国了。
中山国的疆域,基本在现在河北石家庄,也包括保定的一部分。《战国策*秦策》:昔者中山之地方五百里。
蟠虺纹兽首流嵌松石匜
赵亡其国
称王之后的中山,逐渐达到顶盛。但中山国在纵横捭阖的时代外交极其失败,不懂得合纵连横之术。
中山国摆脱魏国,与赵国更是仇敌,就算魏赵肯与其相王也不过是为了共同对付秦、楚、齐多拉一个帮手。但中山国因此又与齐国成了仇敌,以至于齐国闭国不通中山之使。
当齐国伐燕时,中山国趁火打劫又夺占燕国大片领土,完全不固相王之盟约背弃盟友,不重承诺。从此与燕国也反目成仇。
中山国的地势,嵌入赵国腹心,是赵国的心腹大患。《史记*赵世家》记载,赵武灵王继位后云“今中山在我腹心,北有燕,东有胡,西有林胡、楼烦、秦、韩之边,而无强兵之救。”遂将中山之患视为第一要务。赵武灵王出巡九门,为野台以望齐、中山之境,可见其关注。
赵武灵王不得不说是个深有谋略的人,他并没有一味用力兵大举征伐。在房子之战失利后,赵武灵王开始潜心运筹。“胡服骑射”的指导政策下,赵国兵强马壮,有了军事实力。随后频频出使,使楼缓之秦、仇液之韩、王贲之楚、富丁之魏、赵爵之齐。此后数年之间数国混战,赵国一直保存实力。此后秦、楚、齐、韩、魏、越一直持续混战。这中间赵武灵王拉拢宋国,附首齐国,做足准备。
公元前305年,赵国举二十万之众大举攻打中山国,攻下鄗、石邑、封龙、东垣,势如破竹之下中山国不得不割地求和。此后,赵国不断蚕食中山国土地。《战国策*魏策》曰:中山数割数伐而随以亡。赵军攻下国都灵寿,中山王逃亡。赵立傀儡,后又黜。
赵国从此绝了心腹大患,其地北至燕、代,西至云中、九原。
中山国固然军中多力者吾丘鸠,衣铁甲、操铁杖以战,所击无不碎,所冲无不陷,最终还是免不了亡国。
错金银四龙四凤铜方案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