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苏州街名之“前”9庙前之郡庙前

2022-11-09 07:06阅读:
苏州街名之“前”9
——苏州老街巷之四

我楚狂人
五、庙前1
因位于庙前而得名,这种情况在全国城乡都很常见。
1.郡庙前
郡庙前,就是现在景德路的最东段,也就是东起察院场,西至王天井巷口(第二直河)。郡庙前,当然因为郡庙而得名。所谓郡庙,也就是苏州府城隍庙。今完好保存。
苏州府城隍庙,又称“郡庙”,在察院场西不远,景德路路北,坐北向南。历史上苏州一府三县同城而治,苏州府之下的长洲、吴县二县城隍庙与府城隍庙成为一个建筑群,这倒是符合同城而治的意思。而后析之元和县城隍庙则在城中钮家巷内。苏州城隍庙的门牌是景德路94号。苏州城隍庙(包括《三横四直图》碑)早在1956年即被公布为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是因为属于“封建迷信”,大跃进时已经荒废,在庙里办了厂,几座大殿都成了车间。幸好几座大殿的骨架都完好,所以2004年重修后还是原貌。
苏州城隍庙宋元时在子城西南隅,大约就是现在皇废基(注:苏州路名,是锦帆路的支巷,就在老体育场后面)一带,元末朱元璋攻打苏州,苏州城隍庙毁于兵火。明洪武三年(1370年),就古雍熙寺基(传为三国东吴名将周瑜旧宅址)新建苏州府城隍庙,即景德路现址。历经明弘治、嘉靖、清顺治、康熙、乾隆年间多次重修。清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军毁城隍庙仪门,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重修。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在府城隍庙东西两翼分别创建长洲县城隍庙和吴县城隍庙,左右对称,合成一大建筑
群。两县庙亦多经重修,清代最后一次重修是在清同治六年。
最近一次大修城隍庙是在2004年,近年工字殿又封闭重修了一次。现在的城隍庙金碧辉煌,气势恢宏。
苏州城隍庙主殿工字殿是很珍贵的古建筑。
城隍庙正殿城隍殿,也就是全国著名的“工字殿”了。城隍庙工字殿是全国保存至今为数不多的明初城隍庙古建筑之一,也是苏州唯一的现存较完整的明代早期殿堂建筑。工字形布局极具特色,如果从高处俯视,你会发现城隍殿是“一横”,前后殿之间的穿堂月老殿是“一竖”,而后殿娘娘殿又是“一横”,形成一个巨大的“工”字。这样的格局全国罕见。
城隍殿前殿后墙上是苏州历代城隍的刻像,古时人们往往把生前造福一方的地方官员尊为城隍。相传苏州的“首任”城隍是春秋后期的春申君黄歇,但是城隍殿墙上没有春申君黄歇的刻像,那么城隍塑像就应该是春申君了。这里的刻像依次是“唐代三贤”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这三位都是清廉的地方官。韦应物说:“邑有流亡愧俸钱。”白居易修山塘街,遗爱千古。刘禹锡兢兢业业,恪守职责。其后是宋代范仲淹,这是苏州的大恩人,府学、文庙、范义庄,都留下了千古恩泽,其后是正气长留天地的南宋丞相文天祥。在后面是明代第一流的大清官周忱和况钟,其后是为抗清而慷慨赴难的张国维和任寰,最后是清代大清官“豆腐汤”汤斌。
老百姓是最懂得感恩的只要是为老百姓做过一点好事的,老百姓就有长久地记得他。
工字殿的最大看点就是全国著名的《三横四直图》碑,就在工字殿前殿西次间后檐墙上。《三横四直图》碑清嘉庆二年立,正面镌《重浚苏州城河记》,载嘉庆元年八月至次年五月,吴中官绅商民募捐筹款,全面疏浚苏州城内河道始末,由江苏巡抚费淳撰文,王文治书丹,刘恒卿刻石。背面绘刻苏城河道图,清晰显现了以“三横四直”七条贯穿全城的干流为主的河道分布体系,并以传统的立面画法在平面图上标出城垣及重要桥梁、寺观、衙署的位置。《三横四直图》碑较准确、形象地反映出清代中叶苏州河道纵横、桥梁密布的水城风貌。图的上部刻有盛林基撰并书的《苏郡城河三横四直图说》,长达1200多字,详述了“三横四直”的起止分合,纠正了方志所载的某些谬误,补充了史书记述的部分缺漏。图的左下角另刻有附记数行,说明疏浚河身总长、开挖土方量和共费银两数。此图碑对于研究城市建设史具有重要价值,更是苏州城市建设的重要历史资料。
上面内容是从拙作《姑苏宫观》之《姑苏城隍》之“苏州城隍庙”节选出来的。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网上查阅拙作全文。
苏州街名之“前”9庙前之郡庙前
苏州城隍庙,下同。
苏州街名之“前”9庙前之郡庙前
苏州街名之“前”9庙前之郡庙前
苏州街名之“前”9庙前之郡庙前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