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用书评换书看,如何?——寻书而读之十

2023-07-10 07:19阅读:
用书评换书看,如何?
——寻书而读之十
我楚狂人
我几乎天天到学校图书馆看书,还要出入封存书库,这在当时冷清清的图书馆是有点另类。更不用说,看《唐书》的阶段,每天图书馆老师还要帮我把书放在我经常坐的位置,那就更是另类了。
那一天,图书馆负责人章老师找我,说,帮我们写一点书评,如何?这样,你出入封存书库也就更加名正言顺些。
我答应了,这是好事。这肯定是我的有关《红与黑》的研究论文在学报上发表引起的余响。
当时,校图书馆有一份油印的馆刊,登载一些书评书讯之类,是内部交流资料。当时章老师邀我先写外国小说的书评,果然是那篇论文引发的。这与我的看书计划没有矛盾。我当时正在看雨果的作品,正好借着写书评深化一下自己的观感,整理一下自己的思路。于是我就长短不论,每一期必交一篇书评,也基本上刊出了。这个馆刊一个季度一期,频率不算高,写作任务不重。我几乎坚持到毕业前夕。也就是这个阶段,系统读了雨果,我看了《雨果传》等相关书籍,也基本上把雨果的主要作品都看了。
这些书评,大多写来比较粗糙,没有细加工。但是也有自己比较满意的文章,如评论雨果的《九三年》的一篇,自己就比较满意。
《九三年》是雨果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为此雨果前后构思准备十年之久,描写了法国大革命时期一七九三年这个充满急风骤雨的年代。一七九三年之于法国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在这一年内,路易十六成为法国唯一一个被处决的国王,法国面临英国、荷兰、普鲁士的夹击,雅各宾派逐步执政,科西嘉岛上的小个子也从今年正式走向历史……
在这风雨突变的社会动荡之中,雨果将目光对准了旺代的内战,围绕叛军首领朗德纳克侯爵、家庭教师西穆尔丹和朗德纳克的侄子革命军青年将领郭万这三个有着错综复杂关系的人物,用悲剧性的结局成就了最后一部浪漫主义小说。
最后,朗德纳克因为救小孩放弃了逃生的机会,郭万为了人道主义放走
了“革命的死敌”,“监军”西穆尔丹以革命的名义处决了自己的朋友和学生郭万,最后却与之同死。
这是一部没有反角的小说,三个主人公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都是理想化的英雄。
整部小说,就是革命与人道主义的冲突,这就是雨果与雅各宾专政的矛盾焦点,更是雨果在法国享有崇高历史地位的原因。这也是雨果逝世,巴黎五十万人自发为他送葬的原因。从这个意义看,《九三年》的地位不亚于《悲惨世界》。雨果就是法国人道主义精神的标志性人物。
我写这篇书评,关于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史的把握没有问题,我在写《红与黑》的论文时已经通读了能找得到的所有的有关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史料,我都看了,甚至包括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的史料也看了,我读了有关丹东、马拉、罗伯斯皮尔的传记资料,读了《拿破仑传》,读了有关路易波拿巴的资料。而难点是对人道主义的把握,这在当时又是禁区,连请教的人也找不到。但是何孔鲁老师还是给了我建议:找已经发表的研究论文看,主要是人民大学的。
为了写好这一篇书评,我把能找得到的我国有关人道主义的研究成果都翻阅了,当然主要的就是人民大学的研究成果,人民大学是我国人道主义,或称人文主义的研究的高地。
我在1974年写研究《九三年》的文章,有点不合时宜,好在图书馆馆刊是内部资料,发表了这篇文章。当然,今天回过头来看,这篇文章必然带着当时的时代的印记,但是,我总算是通过写这篇文章,真正了解了何谓人道主义。
我就是这样用书评换书看。
用书评换书看,如何?——寻书而读之十
毕业了,老姚送我出校门,身上的外套还是老姚送的。
用书评换书看,如何?——寻书而读之十
部分同班同学毕业六年
用书评换书看,如何?——寻书而读之十
上海虹口公园拜谒鲁迅纪念馆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