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苏州市图书馆古籍部一夏——寻书而读之十三

2023-07-13 07:02阅读:
苏州市图书馆古籍部一夏
——寻书而读之十三
我楚狂人
我在陈墓教书的那几年,在学术追求上似乎失去了方向。
其实我一开始就没有很明确的追求,用句行话说,就是缺乏专业发展的方向。我在大学里,搞过法国文学的研究,搞过《水浒》研究,搞过鲁迅研究,搞过蒙学研究(《千字文》),搞过唐代文学研究,搞过报告文学写作,但是都没有坚持,也没有深入。王迈老师鼓励我向杂家努力,也许就是无奈之言。
离开大学后,为了考钱仲联先生的研究生,我开始涉及明清诗文研究,后来特别对明末清初这一段特别感兴趣,一度很想深入。但是因为考研究生受挫(详情不说也罢),似乎有点沮丧。
这个阶段,我常常为老师和朋友“打零工”。我参加了钱仲联先生领衔的,实际上是朱子楠老师主持的《爱情词和散曲鉴赏辞典》的条目撰写,参与了吴企明老师的《唐代文学大典》的条目撰写。回苏州后,1994年,我还与苏大的束景南、王英志先生和苏州铁师的钟元凯先生一起为上海古籍出版社白话今译了《夜谭随录》。这些“打零工“,似乎都是即兴的事情。但是这里面就包含了找书读。其中印象为深刻的就是吴企明老师邀我撰写《唐代文学大典》的一些条目,我写的是”清人选唐诗“的条目,为了这个,我在苏州市图书馆古籍部坐了整整一个暑假。
那时候的苏州图书馆还在公园路,是民国建筑的中西合璧的洋楼。古籍部在后面的楼上。我当时拿了吴企明老师的字条,去找古籍部的叶瑞宝先生。就这样联系上了,开始了一个暑假的看书。
苏州的三大古籍馆,苏州市图书馆古籍部无疑是藏书量最大的,其次是苏州大学图书馆古籍部,第三是苏州博物馆古籍部。这三家我都去过了,当年的感觉,对古籍的保护名次正好倒过来,博物馆是当做文物保护的,每一本书都喷喷香;苏州大学古籍部,夏淡人老师把古籍当宝贝,时时照梻;而苏州市图书馆古籍部,读者无疑是三家最多的,书还是书,是供人阅读的。这或许是最本真的。
“清人选唐诗”,这是我以前没有专门注视过的视域,我
当然需要“导航”,这就是谢国桢先生的《贩书偶记》了。谢国桢先生是梁启超的高足,解放后很低调,一直喜欢到各地的图书馆看书,于是就有了《贩书偶记》。很简明的“导航”。叶瑞宝先生指着窗边的一个座位说,谢国桢先生常来这里看书,就坐在那个座位。
我就拿着吴企明老师给我的条目,逐条对着找书,再根据谢国桢先生的《贩书偶记》,尽量找最好的版本,然后根据书的实际情况,记录下关键数据:作者、初印时间,卷数,序跋,存书情况,等等。在阅读的过程中,我还会发现一些线索,增补一些条目。
读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发现问题的过程。如,我发现,清人有人只选唐诗,有人只选宋诗。其实这与他们的学术流派有密切关系。汉学家专选唐诗,而宋学家专选宋诗。汉学家在文学上的取舍基本上还是明七子的“诗必盛唐,文必秦汉”的路数。这并不能以“复古”一言以蔽之。
再有,名家也有疏漏,如苏州图书馆古籍部藏有何义门的一百卷本《唐诗集萃》,也就是被人称为“《全唐诗》前身”的唐诗总集,被谢国桢先生定为已经失轶,但是事实是苏州市图书馆古籍部有。我告诉叶瑞宝老师,叶老师说,我们会珍惜这部书的。
我后来和叶瑞宝老师没有很多交往,再后来古籍部搬去相王弄,我就没大去过。
苏州市图书馆古籍部一夏——寻书而读之十三
这张留园合影更早些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