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苏州的大禹治水遗存9巴城

2023-10-27 07:26阅读:
苏州的大禹治水遗存9
——苏州的远古记忆之一

我楚狂人
三、巴城
阳澄湖侧畔的巴城,是阳澄湖淀泖区泄洪的枢纽。
阳澄湖淀泖区,地势上是太湖流域的“盆子底”,也是受太湖东泄洪水影响最大的区域。
1968年冬1215日,我去昆北周市公社平庄大队第六生产队上山下乡插队务农。这里就是阳澄湖淀泖区的组成部分。
我们下船的码头在娄江,这一段娄江被称为太仓塘,然后折入去周市镇的主航道,这是娄江的支流,名曰汉浦塘。然后到了样式古拙的石板桥更楼桥,折入大队(村)的内河太平河,经过了一座“套闸”,这是稳定内河水位的设施。
冬闲季节,到村上竟然很少见到青壮年男劳力,据说都去开河了,那时正是整治浏河、白茆塘、杨林塘、七浦塘的年头。后来我们才知道,每年冬天都要开河,这是当年阳澄湖淀泖区每个冬天的主要工作。
后来认识了村上的马秋江老人,说是“老人”,其实当时也就五十多岁,病歪歪的,显得很是苍老。
马秋江可算是村上最有见识的人物了,初晓文字,更重要的是曾经是“土改”时的“小乡”干部,据说是因为“右倾”把官帽丢掉了。
马秋江告诉我,解放前这里到处是芦苇荡,野鸭乱飞。收水稻的时候,农民划着小小的“放鸭船”或者长圆形的木澡桶,把探出水面的“稻冠头”(稻穗)剪下来,这就是秋收。1958大跃进,经过多少天的挑灯夜战,形成了完善的排灌系统,才能正常地耕作。简单说起来,就是加高外河堤岸,内河河口设置套闸,每个大队建立电力排灌站,调节水位。排灌渠道联通各个地块。这样,基本上做到了旱
涝保收。同时,自然村之间的交通也结束了涉水的困境。这是范仲淹治水留下的“围”字诀的发扬光大,千百年来,阳澄湖淀泖区就是靠着这个水中夺粮,繁衍生息。
这样,冬天开河就成了阳澄湖淀泖区农民一年的重头戏。上文所述的这几条河也就是当时主要的泄洪通道。其实,这几条河都不是昆山境内的,白茆塘在常熟境内,其他几条都在太仓。但是,这几条都是我们昆北洼地泄洪的咽喉要道,所以每年都要派出精壮劳力参与。其实公社(乡)内部还有开河的任务。我们这些“插青”大多参加过开河,我在1972年冬天还担任过开河的民工连长。
巴城就是阳澄湖淀泖区治水的枢纽。巴城,传说得名禹的治水助手巴解。
我们今天常常把敢为天下先的勇敢者称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想想也是,那螃蟹长得够可怕的,满身坚甲,八足二螯,横行无忌,那“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也真是够不怕死的。那么那个勇敢者到底是谁,难道已经湮没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之中了?昆山人说“不”,他们会告诉你,这个人叫做巴解,他是大禹治水的助手,他就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这就与“巴城”的地名由来有关了。
在昆山闻名中外的“蟹乡”巴城,流传着这样的传说:说是有一个叫做巴解的人协助大禹治理水患,但是筑起的围堰经常被一种浑身坚甲,双螯狰狞的“虫”破坏,百姓不胜其扰。于是巴解怒而食“虫”,百姓纷纷效法,“虫”患乃解,围堰遂成。百姓为了纪念巴解的功劳,就在“解”字下面加上“虫”字,称这种长相凶恶的“虫”为“蟹”。而大禹为了褒奖巴解的治水之功,封其为“巴王”,于是后世就有了“巴王城”的地名,简称即为“巴城”。这个传说在巴城流传已久,很有点史前时代传说的特色。
巴城镇就在以出产大闸蟹而远近闻名的阳澄湖畔,是昆山市第二大镇,据说已有2500年镇史。据史料载,吴王阖闾曾建十二城,其中就有巴王城,这应该是巴城镇史的开始。听说20035月,巴城湖筑堤汲水取土,现出了古巴城的踪迹。苏州市博物馆和昆山文管所有关人员考证,以为古巴城遗址沿湖一带。推测就是吴王阖闾所筑的十二城之一的古巴城遗址,但是还有待更有力的证据。
巴解怒而食蟹,那是为了保护围堰。我在上文已经阐明了围堰在阳澄湖淀泖区的重要性,在上古时代就是生命的保护墙。巴解在阳澄湖边建围堰,这是阳澄湖淀泖区治水的最早传说,大禹治水已经抓住了太湖流域水患最严重的区域,这是了不起的功绩。巴解是又一位留下名字的大禹治水的助手。
苏州的大禹治水遗存9巴城
巴城古镇今貌。老街
苏州的大禹治水遗存9巴城
同上
苏州的大禹治水遗存9巴城
同上
苏州的大禹治水遗存9巴城
张家港航道
苏州的大禹治水遗存9巴城
同上
苏州的大禹治水遗存9巴城
杨林塘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