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苏州的吴国遗存30夫差争霸之附录二、宠施

2023-11-30 08:13阅读:
苏州的吴国遗存30
——苏州的远古记忆之二

我楚狂人
五、夫差争霸8
附录二、宠施
夫差一生,最被历代文人墨客津津乐道的是宠爱越国美女西施的事情。西施其人正式史籍均无详细记载,即使小说意味这样浓的《吴越春秋》也没有详细记载。《史记越世家》干脆没有西施这个人。
苏州处处有西施的痕迹,如城内的“莲花池”、剪金桥,灵岩山的琴台、响蹀廊、玩花池,灵岩山下的采香泾(俗称“一箭河”)等等。
西施,位列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首,“西子捧心”也许说西施有点“病态美”,“东施效颦”的讽刺意味就很浓了。西施故事众说纷纭,下面就几个“焦点”说一说自己的看法。
其一、西施的出身
西施,浙江诸暨乡间之浣纱女,这一点似乎没有争议,附带有“沉鱼”之说。现在诸暨的五泄风景区就是打的“西施故里”的招牌。南朝梁史学家刘昭引古本《越绝书》移注于《后汉书·郡国志》“余暨”条下,云:“余暨,西施之所出。”
关于西施的出身,有这样两种传说很有影响:
范蠡情人说
戏剧作品中常见,说是范蠡游历诸暨,见到西施,一见倾心,后来为了复国大计,忍痛割爱,献西施。
“间谍”说
这种说法也常见于戏剧作品,说是范蠡在乡间获见西施,惊为天人,经过精心调教才艺,先给吴王,以惑乱其心志。
以上两说均不见史籍,只是“祸水说”的老套路而已。
其二、西施与郑旦
西施与郑旦,是两个人还是一个人?现在的主流观点是一个人。
这种观点认为,《越绝书》、《吴越春秋》两书中的“西施郑旦”判为二人,是标点断句之误。
他们的依据是《绍兴姒氏世谱》中,有越王勾践“事吴以珠玉,奉以西施。”的记载。但是没有郑旦。
是谱成书于北宋之前,尊大禹为第1世,勾践为44世。卷首有北宋名臣范仲淹(知越州事)和南宋状元王十朋(越州佥判)写的序,十分稀见,非常珍贵。
北宋丞相韩琦曾孙、南宋端明殿大学士韩侂胄在《三溪忟》中说:“相国范少伯访西施之家,得采薪者之女,姓郑名旦字夷光者(父姓郑,母姓施),入选吴宫……”
长期经营诸暨“西施殿”的晚清举人陈蔚文(诸暨人)说:“西施郑旦实为同一人。因西施母姓施,父姓郑,乃施家之赘婿。”(郑逸梅《艺林散叶》)。
但是苏州人普遍认为西施郑旦是两个人,只是郑旦入吴之后不久就病死了。依据是郑旦墓。
江苏吴县《太湖备考》及《香山小志》载,郑旦墓冢在吴县黄茅山(按,就在渔洋山附近)。
其三、西施结局
自缢说
在一些话本和戏剧中演绎的情节是,西施助越国灭掉了吴国后,一方面感到欣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另一方面也感到内疚,觉得对不起吴王夫差,在一种异常矛盾的心理中,不能解脱,最后自缢于馆娃宫内。此说没有任何依据。
从范蠡隐居
这种说法最为风行,典籍中有记载。东汉人所写的《越绝书》中记述:“西施,亡吴后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文学戏剧作品大都这么描绘。说吴国灭亡的当天,范蠡做了两件事,一件是劝他的好朋友、一同共患难的文种,趁早离开勾践。再一件事就是,在姑苏台下花荫深处找到了萎顿不堪的旧日情人西施,仓皇逃到太湖,双双驾一叶扁舟,消失在烟波浩渺之中。苏东坡曾经写道:“五湖问道,扁舟归去,仍携西子。”在山东肥城陶山,据说有范蠡和西施墓。此说最符合才子佳人破镜重圆的戏剧效果。
被范蠡沉水
说吴国灭亡以后,越王因为西施的美貌想要将她留在身边,但是范蠡坚决反对,他要越王吸取吴王教训,不能被美色诱惑。他设下计策,派人用越王的车把西施骗到太湖,又把她骗上船,到湖心的时候,趁西施不注意,狠心将西施从船上推下,西施就这样溺死于太湖之中了。
被吴人沉水
民间有一种传说,吴国灭亡后,吴人把一腔怒火都发泄在西施身上,用锦缎将她层层裹住,沉在扬子江心。《东坡异物志》载:“扬子江有美人鱼,又称西施鱼,一日数易其色,肉细味美,妇人食之,可增媚态,据云系西施沉江后幻化而成。”
唐代罗隐写诗道:“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为谁。”从唐代人写的这首诗中,可以看出西施“被吴人沉江说”,有一定市场。
被越王沉水
越王勾践曾说:“亡吴之功,西施当属也。”传说勾践认为吴国的灭亡源于夫差沉湎于西施的美色,为了避免西施的美色反过来殃及越国,他恩将仇报,赐西施沉江而死。这种说法和“被吴人沉江说”、“被范蠡沉湖说”是异曲同工,都把西施看成了“红颜祸水”。但是符合勾践阴狠的性格。
被越后沉水
传说越国灭吴后,勾践欲将西施收进后宫。越后认为西施是“祸国之女”,担心西施祸害越国,就令手下将其裹进牛皮袋子中沉入江底了。这种说法因较为符合君王好色、王后妒嫉的心理,比较流行。《东周列国志》上就是这种说法。
综合以上种种, 沉江说占转地位,不管被谁沉。典籍记载较早。离吴国灭亡(公元前475年左右)不到百年,墨子在《墨子·亲士篇》中说:比干之殪,其抗也;孟贲之杀,其勇也;西施之沉,其美也;吴起之裂,其事也。 意思是这些人都是死其所长”——因各自的所长招致相同的祸害。西施是因其美貌而被沉入江遇害的。他清楚地说西施之沉,其美也,明确地指出西施被沉江而死的。另一典籍《吴越春秋》也明确记载:吴王亡后,越浮西施于江,令随鸱夷以终。 这里的鸱夷,有人解释是指范蠡,根据是范蠡曾经变名易姓,适齐为鸱夷子皮。”(《史记·货殖列传》)。笔者认为这里的“鸱夷”,解释为“牛皮”较为合理。意思是把西施用牛皮一裹,“浮于江”上了。范蠡改姓名为“鸱夷子皮”,是纪念朋友和对手伍子胥的怀念。伍子胥被夫差赐死后也是用鸱夷牛皮收敛的尸体。唐人司马贞的《史记索引》载:“鸱夷子皮,范蠡自谓也。盖以吴王杀子胥而盛鸱夷,今蠡自以有罪,故为号也。”
而唯一的非悲剧结局,即岁范蠡泛五湖而去,也是《越绝书》这一条的解读,只不过是“鸱夷”是牛皮口袋还是范蠡这个人的区别罢了。
苏州的吴国遗存30夫差争霸之附录二、宠施
苏州灵岩山“望佛来”遥望采香泾即“一箭河”
苏州的吴国遗存30夫差争霸之附录二、宠施
灵岩山寺“馆娃宫遗迹所在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