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火烧上塘街与平毁子城4平毁子城的历史记载与实证

2024-04-01 07:32阅读:

火烧上塘街与平毁子城4
——苏州人心目中的朱明王朝之二

我楚狂人
二、平毁子城2
2.平毁子城的历史记载与实证
苏州子城的消亡完全是因为朱元璋对主要对手张士诚的仇恨。
众所周知,张士诚在经营苏州时对苏州城墙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加强,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苏州六城门都增设了瓮城。张士诚时代,苏州仅有六城门,平门、相门长期淤塞,蛇门早已消失。当时苏州增设瓮城的是阊门、胥门、盘门、葑门、娄门、齐门。现在仅存盘门及其瓮城,可以想象当时张士诚城防的坚固。但是,在坚固的城防也经不起内鬼,亲信潘氏兄弟献城,张士诚被擒。此后,朱元璋彻底平毁了苏州子城。
按说,古代城墙的毁与建也是常事,但是苏州子城在整个明代就一直抛荒,这是为什么?这是朱元璋严酷的政策在压制。明代初年的“魏观案”一直让明朝人心有余悸。
关于魏观案,我后面将专文介绍。
根据《越绝书吴地传》“门三,皆有楼”的记载,苏州子城有完备的城墙,有三座城门。但是,由于朱元璋平毁苏州子城很彻底,城墙的痕迹基本难以寻找。民国时苏州子城地块全面复苏,这是全新的规划,更没有原先城墙的余地了。现在我们面对曾经的苏州子城护城河,已经很难想象其城墙的位置了。
但是,我们在记忆的深处还是可以找到子城城墙的痕迹。1951年,体育场扩建,推平了原体育场北部荒地及演武厅、白骨塔等土墩高地。1953年,在体育场北部,又将锦帆路东围墙内的土墩高地推平。这两次扩建,都提到了推平土墩高地。那么,这里怎么就莫名其妙出现了这么多土墩高地了?那么,我们与填河成路的锦帆路的方位做一比较,就可以发现,这些土墩高地
”应该是苏州子城城墙最后的痕迹。当然,今天已经看不见了。
苏州子城的城墙是找不到了,那么子城的三座城门呢?当然更加找不到了。不过,叫人意外的是,这三座城门的位置还是可以基本确定,因为这三座城门前的桥梁的位置还是找得到的,那就是苏州很有名气的平桥、通关桥和草桥。根据这三座桥的位置,子城的三座门应该是南门平桥、西门通关桥和北门草桥。没有东门。所有这些,在苏州老街巷还是可以找到清晰的痕迹。
3.子城的复苏
由于朱元璋制造了血腥的魏观案,整个明王朝没有人敢复苏苏州子城,苏州的地方官署都搬到了现在说的道前街一线。苏州子城在清代初年出现了复苏的现象,子城地块现存最古老的建筑是位于民治路的清代建筑群万寿宫,其实还有元和路。
关于苏州子城的复苏,请参考拙著《苏州近现代建筑》(张长霖王家伦谢勤国编著,东南大学出版社20226月第1版)有关章节,因为内容太多,我这里只是罗列一下“目录”而已。
其一,清前期子城东部复苏,主要是营建万寿宫和元和县衙。
万寿宫为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江苏巡抚吴存礼创建,原有玉带河环绕。宫内供奉皇帝万岁牌(生位),每逢皇帝生日,即所谓万寿节,全城官员聚集在此举行朝贺大典;若遇帝王驾崩,则在此设灵致祭,服丧志哀。平时则作为恭迎诏书的处所。
万寿宫长年失修。1986年修缮后辟为青年宫。1991年全面修葺,改由老干部活动中心和老年大学使用。
元和路穿过市一中教育区和原市一中老操场之间,现在是穿过了市一中校区了。元和路平行于民治路北,东起甫桥下塘,西至公园路。因清代元和县县署曾设在此,故得名。
元和路原称十郞巷,相传元末十个仓夫居住此巷;张士诚兵败前,苏州被困,曾应募出战,作战勇猛,后皆战死,因而名为十郞巷。元和县署始建于清雍正年间,咸丰十年被毁,同治十一年重建。辛亥革命后,县署由吴县救济院接管。1953年原元和县署全部房屋划归市一中至今。
归入市一中的长洲县署建筑基本无存,有千年老紫藤一株生意盎然,传说是宋代旧物。如是,其历史更早于拙政园文征明手植紫藤。
元和县署和万寿宫的出现,苏州子城的复苏已经开始。
火烧上塘街与平毁子城4平毁子城的历史记载与实证
苏州万寿宫,下同。
火烧上塘街与平毁子城4平毁子城的历史记载与实证
火烧上塘街与平毁子城4平毁子城的历史记载与实证
火烧上塘街与平毁子城4平毁子城的历史记载与实证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