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苏州人同情张士诚4文化遗存之七姬庙

2024-03-25 07:12阅读:

苏州人同情张士诚4
——苏州人心目中的朱明王朝之一

我楚狂人
一、有关张士诚的文化遗存3
4.七姬庙
七姬庙见于苏州地方史料,集中反映在《民国吴县志》中的关于七姬庙以及七姬墓等记载,有人在网上发过相关文章。我根据《民国吴县志》和有关网文,整理如下:
其一,七姬故事与七姬墓考订
苏州府城东北隅有潘儒巷,王鏊《姑苏志》作章家桥巷,同治《苏州府志》作潘儒巷,并注:“旧名潘时用巷。在狮林寺巷北,相传宋章綡居此,故又名章家桥巷。元潘元绍又居之,宅甚广,左右皆有别业,狮子林在焉。”民国《吴县志》仍作潘时用巷。《苏州城厢图》标潘儒巷,《吴县图》、《苏州图》均标潘儒巷。
原潘氏家族的后园之中有一座墓,名曰“七姬墓”,墓主为元末张士诚之婿浙江行省左丞潘元绍的七位姬妾。学术界对七姬的死因有两种解释:其一为潘元绍兵败后,七姬殉节;其二是张士诚兵败前,被潘元绍所杀。明正德年间王鏊著《姑苏志》卷三十四《冢墓》对此有详细的记载:
七姬墓在郡城东北隅潘氏后圃,张羽作《权厝志》:七姬皆良家子,事江浙行省左丞荥阳潘公,皆为侧室,性皆柔慧,姿容皆端丽修洁,善女红,剪制文绣,经手皆精巧绝伦。事其主及夫人皆能以礼,其群居和而有序,皆不为怙宠忮美之行。公每闻闾阎间妇女能以节概自立者,归必为语其事,皆应曰:彼亦人为耳。公笑曰:若果能邪?及外难兴,敌抵城,公日临战,一旦归,召七姬谓曰:我受国重寄,我义不顾家,脱有不宿,诫若等当自引决,毋为人耻也。一姬跪而前曰:主君遇妾厚,妾终无二心,请及君时死以报,毋令君疑也。遂趋入室,以其帨自经死于户。六人者,亦皆相继经死。公闻之曰:何若遽死邪?实至正丁未七月五日也。以世难弗克葬,乃敛其尸焚之。复以其遗骸瘗于后圃,合为一冢。公还,启其封且泣曰:是非若所安也,行营髙敞地而迁焉。时以日薄,故未暇为志。及踰月,始状其事。嘱羽将
勒石追瘗于冢侧。尝观古之史氏所载,贞妃烈妇能识节义,决死生而不顾者,恒旷世而一见。今乃于一家一日而得七人焉。吁不奇矣哉乃!列其姓氏于石,而系之以铭:程氏,蜀郡人,年卅,生女一人生奴;翟氏,广陵人,年廿三;徐氏,黄冈人,年二十,生女一人不惜;罗氏,濮州人,年廿三;卞氏,海陵人,年与罗氏同;彭氏与卞氏同郡,其年与徐氏同;段氏,大宁人,年十八,其先死者也。公名元绍,字仲昭,实宋魏王廷美之裔,其先以避祸,易今姓,未复云。铭曰:生也同其天,死也同其时,而瘗又同其封,壤树萧条匪子之宫,尚卜髙原,以永无穷。
根据志文,我们可以知道张羽就是当时人,而且是受潘家之请托撰文,所以相当可信。
“七姬墓志,张羽撰文,宋克书丹,卢熊篆盖,世称三绝。”明文徵明《甫田集》卷二十一《题七姬权厝志后,张羽文、宋克书、卢熊篆》(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评价说:“此石出于仓卒之际,而一时文章书字,皆极天下之选。羽字来仪,一字辅凤,浔阳人,元末避地来吴,入国朝为太常司丞,其文清雄峭拔,足以配古。克字仲温,长洲人,国朝为凤翔府同知,博学任侠,其书称逼钟王。熊字公武,昆山人,国朝为兖州知州,篆籀之精,独步一时。”此三人都受过潘元绍的礼遇。正因为如此,七姬的故事才可能因此声名远播。明代杨慎曾说:“国朝真行书,当以宋克为第一,所书七姬帖文,其冠绝也。然其事则可疑,七姬之死,盖出于潘之逼之,谓不幸则可,非殉节也。平居则优,杂子女而渔聚之,一旦有变,恐乐他人之少年而雉经之,潘之恶甚矣。宋之书人多珍之,故其帖盛传,适以播潘恶耳。”
《七姬权厝志》,原石久佚,今人所见为重刻拓本。从拓本上可以看出其书风出自钟繇,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其二,七姬庙的考订
七姬墓地,在明嘉靖时期当已被占用,嘉靖时期钱榖编纂的《吴都文粹续集》卷三十九《坟墓》收录了张羽的《七姬权厝志》,但在文末注曰:“七姬墓在郡城东北隅元绍后圃,今为谢挥使宅。”七姬庙应比墓稍晚。《坚瓠补集》卷三记载:“元季兵起,潘原明。名元绍,为伪吴行省左丞,妾七人,程氏,翟氏,徐氏,罗氏,卞氏,彭氏,段氏。段年最幼。王师克城,段氏曰:主君待吾厚,愿先君死,以绝念虑。然后六姬从之。潘藁葬之东城。张羽为之传,宋克书碑藏冢中。至嘉靖中,碑始出土,人建祠祀之,名七姬庙。”这段记载有一处错误,那就是潘元明(原文作原明)、潘元绍是两个人,不是同一人,是亲弟兄两个,都是张士诚的心腹大将,合伙出卖了苏州城。
苏州七姬墓与庙的位置史料中并没有明确记载。同治《苏州府志》卷四十九《祠墓》记载:“苏州城北将及齐门,在任蒋桥之西南,俗名大杨家巷,有七姬庙,门列《七姬一节》四字匾额。乃是前明长洲令赵沂所题。”根据这一资料,可知七姬庙也出现在嘉靖时期,任蒋桥巷与潘儒巷相距不远。任蒋桥巷是临顿路北端西侧第一条横巷,潘儒巷是临顿路北端东侧的第一条横巷,亮相隔着临顿路斜对。“吴郡齐女门内有潘氏巷及拙政园、任蒋桥一带,皆元时张士诚女夫潘元绍旧宅,故今尚有驸马府及七姬庙之称,俱为元绍遗迹。”嘉庆时期有人引用《苏州府志》说七姬庙在赛金巷,墓在郡城东北隅。这段记载有含糊出,驸马府堂不在城东北隅。
康熙四十年(1701)刻本、由东轩主人辑录的《述异记》中记载了一则故事,原文如下:
苏州汪君病痈,移至园中养病,月夜见数女子连袂靓妆披帷而入,汪君叩其何人?答云:妾等七人,皆张王士诚之姬也。昔年齐云之变,同日殉难。上帝怜之,封为七圣。园中某处乃妾辈藏玉之所,君能舍此园为妾辈香火,疾可勿药而愈。汪君欣然愿为立庙,诸姬慰谢而去。不旬日,病果霍然,遂捐金改造,虔奉香火,即其园名七圣院。
这明显是文人小说家言,而且七姬庙与七姬墓不在同一地点,不足采信。
清代七姬墓已经残败,同治《苏州府志》卷四十九《祠墓》录正德《姑苏志》中张羽的《七姬权厝志》后指出:“嘉庆间,里人贝墉得《七姬权厝志》残字,因重摹入石,并辑《七姬咏林》一卷。”清嘉庆时期,吴县文人潘奕隽在《三松堂集》中描述七姬庙:“今庙中祀奉大士,七姬合为一龛附右。庙东偏败墙外有池,广二亩许,应是当日后园故址。其七姬冢,今已不复可见矣。”由上述可知,七姬墓已经看不见了,但七姬庙尚在。
“闻有《七姬权厝志》刻本,因偕友人至城北访之,有七姬庙在任蒋桥之南,中供大士旁有一龛翠羽明珰尘封帘。几问。所谓后圃及冢皆不可踪迹,至权厝志则知者鲜矣。”清嘉庆二十年(1815)春三月,钱泳与友人潘榕皋等游拙政园,在程氏家后园发现石础八枚,制作奇古,每一础上蟠螭六面,下列三兽穿于螭首之下,高二尺许,围圆四五尺,心窃喜之。主人曰:此元时潘元绍家中物也,遂从程氏处购回四础置于履园报春亭下,其余四础被潘榕皋取去放置于须静斋中。钱泳曾题诗歌咏:七姬冢上乱鸦翻,驸马堂前秋草蕃,留得苍苔蟠柱础,任人移置别家园。
七姬庙一直得到后人的修葺维护,据同治《苏州府志》卷三十七《坛庙》记载七姬庙在任蒋桥西,道光二十二年(1842)潘曾琦重修,门外有《七姬一节》额。清同光年间(1862—1908),广东南海人潘衍桐曾任浙江督学,游览七姬庙时作诗凭吊,并作《七姬庙并序》云:七姬者,潘元绍妾,姓徐、翟、陈、罗、段、彭、卞氏。元绍为张士诚婿,明兵下苏州,士诚遣元绍迎敌,战败死,七姬同日自缢以殉。士人立庙于齐女门外,今尚存。余过其地,作诗以吊之。
这一段记载,最明显的错误就是潘元绍战死。这是潘氏后人为自家叛徒先人粉饰。

其三,民间崇拜七姬与七姑之辩
明代伊始,从七姬墓到七姬庙进行了一次转化。至清代,七姬庙的影响日益扩大,在江西赣南的大余县、南康县等地升格为地方神灵。清乾隆《大余县志》卷二十载游绍安的《七姬诗》,诗后附有一段考述:“余闻偶捡《坚瓠集》不称七姑,曰七姬。元季伪吴设行省,潘姓原明民左司,重兵压境,城将陷,有姬七人皆丽姿,程、翟、徐、罗、卞、彭、段,段姝最少,先殉之,六姬相继碎玉骨。主人藁葬东城窟,张羽为博木克碑。”清乾隆《南康县志》卷十八《艺文》同样记载了游绍安的诗作。游绍安,字心水,福建福清人,雍正十年(1732)为刑部郎中,守南安,凡有兴作辄,以诗文纪之”。
这段记载,又把潘元明与潘元绍混为一人。
七姑信仰是明清时期盛行于江西赣南、福建汀漳、广东粤东北等地的地方神。游绍安认为大余县的七姑庙的源流应为江南地区的七姬。但在清代,游绍安的说法并没有引起士人的认同。清乾隆《南安府志》卷二十二《别志》记载:“七姑南安之祀颇炽,其由来不过如斯,固甚明显游心水太守不见此书,乃附会潘原明之七姬,余罗二尹又从而羽翼之非独潘姬所,不肯当即山鬼,亦不任受也,故附载以正游余诸人之失且解里俗之惑焉?”光绪年间袁翼的《七姑祠考》中,认为姑苏的七姬故事与赣南、汀漳等地的七姑信仰更是“风马牛不相及,必无庙祀之理”。我以为,这个观点是正确的。苏州七姬到赣南成神,不可能。
结论,七姬墓原址在潘儒巷潘元绍宅园圃,久废。七姬庙在七姬墓附近的任蒋桥巷,清代一度很兴盛。人们借着七姬庙,同情七姬,更是为了谴责叛徒潘元绍。而潘元绍与潘元明(原明)常常被人混同为一人。
苏州人同情张士诚4文化遗存之七姬庙
七姬庙老照片,图片来自网络。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