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明朝中后叶江南的社会转型与明王朝的应对11

2024-06-27 07:20阅读:

明朝中后叶江南的社会转型与明王朝的应对11
——苏州人心目中的朱明王朝之十二

我楚狂人
一、明朝中后叶江南的社会转型10
8.西方思想与科技的进入1
明代中后叶,西方思想、西方科技进入中国,最先就是进入江南,进入苏州。这是江南是苏州社会转型的重大推力。
其一,西方宗教的进入
外国人一直搞不懂中国历史上的宗教问题。中国历来道教、佛教的狂热信徒那么多,为什么没有建立过政教合一的国家体制?中国封建王朝曾经多次利用宗教,但是宗教相对国家终是弱势,说收割就收割,毫无抵抗力?其实,外国人永远不懂中国人的思维,那就是宗教只是工具,统治工具。宗教想要与国家争统治权,争财权,争人才权,就是找死。但是,外国宗教还是那样孜孜不倦想要进入中国“布道”,这种努力至今不息。这实际上也是至今西方世界打压中国的重要原因之一。言归正传,西方主流宗教天主教,尽管从唐代就到中国试水,但是真正进入中国发展,还是在明朝后期。
苏州历史最悠久的天主教堂是杨家桥天主堂。根据教会的有关资料说,杨家桥天主堂最早活动于明代后期,是利玛窦的努力的结果。大致情况如下:
杨家桥天主教堂,名“七苦圣母堂”。杨家桥天主堂现在的地址不在杨家桥,而在三香路,具体地址是三香路1162号,为天主教(按:即所谓旧教)在苏州的总堂。据教会文献《苏州致命记略》(按:此册子系民国二十一年(1932)仲夏上海土山湾慈母堂印行,现上海光启社存有孤本),《苏州教务考略》一节所述,天主教在苏州开教的第一人是明代后期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就是和徐光启一起翻译《几何原本》的那一位。但天主教自传入苏州后,直至同治五年(1866)才有公堂,此前教士来往苏州住宿之所,施行圣事,均托居教友家中。该书在《
补录》中说,杨家桥在阊门外四里许,地方僻野,适合为网船信友聚会瞻礼之所。乃于1892年窦总铎购买堂后地十二亩。第二年造大堂一座,内设男学,而以旧堂改作女学,以至今日。(见《苏州致命记略》第101页。)
杨家桥天主堂至今保持着清末民初的教堂建筑风格。大门朝南,就在“附二院体育中心”公交站旁的一条短巷中,而正殿却是东向,门口的一幅楹联“无始无终先作形声真主宰;宣仁宣义聿昭拯济大权衡”,据说最先由康熙皇帝题在北京宣武门左的天主教堂。如今,信徒们都在正殿东面的临时屋中“听课”。
请大家注意,天主教进入苏州,其主要信众不是上流社会,而是底层船民,即所谓“网船帮”。船民们没有文化,缺乏稳定的生活环境,缺乏安全感。所以他们是最容易被天主教吸引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在昆山陈墓任教,那里的船民信教的也很多。我有亲属在相城工作,那里的船民还是信教的很多。
不管真伪,天主教宣扬的平等、博爱,进入明代后期的苏州底层社会,这对苏州城市市民思想的冲击是可想而知的。而天主教反对祭拜孔子、祭拜祖先,这是与中国传统思想结构产生严重的矛盾。
我很想深入研究明后期天主教进入苏州,对苏州社会转型产生的影响,但是因为资料不足,还是深入不下去。但是我敏感地觉得,这是一个有意义的课题。
明朝中后叶江南的社会转型与明王朝的应对11
水乡深处黎里古镇的早期基督教堂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