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与黄庭坚1
——读苏札记之八
我楚狂人
苏轼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赶出京城,在任职杭州通判的时候已经隐隐然成为文坛领袖。特别是他的座师欧阳修去世之后,苏轼已经成为新一代文坛盟主。这样,慕名追随者自然就出现了。这与政治地位无关,当年柳宗元贬官永州,自有千里来学者。同样的,苏轼就在被排挤出京城的阶段逐步出现追随者,后世把几位主要的追随者称为“苏门四学士”,即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后世名声最显者自然是黄庭坚,其次是秦观,而真正最早从苏轼学的则是晁补之。
先说后人不太熟悉的晁补之、张耒。
晁补之(1053年—1110年),字无咎,号归来子,济州钜野(今山东省菏泽市巨野)人。
晁补之早年从父晁端友游宦杭州,携文谒苏轼,深得嘉许。元丰二年(1079年),中进士,被授澶州司户参军、北京国子监教授。元祐初年(1086年),召试学士院,历任秘书省正字、校书郎,后任扬州通判,又召回秘书省供职。绍圣元年(1094年),出知齐州,后因修《神宗实录》失实的罪名,连贬应天府、亳州、信州等地。徽宗继位后,召拜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崇宁追贬元祐旧臣,出知河中府,徙湖、密等州,遂奉祠家居,慕陶渊明为人而葺归来园。大观四年(1110年),复起知泗州,卒于任所,享年五十八岁。
晁补之工书画,善为文,与苏轼、黄庭坚、张耒、陈师道等唱和颇多。诗尤以乐府与古体见长,骨力遒劲,辞格俊逸。散文成就高于诗,吴曾认为“秦、晁长于议论”,《四库全书总目》评其“古文波澜壮阔,与苏氏父子相驰骤”。记叙散文如《新城游北山记》《拱翠堂记》等,或即景抒情,描摹真切,或借事寓理,叙议交织,文字优美,风格劲峭峻洁,均可看出苏文的影响。晁补之词今存160余首,风格与东坡词相近。写景、咏花、赠和、悼亡而外,多写贬谪生涯和田园风光,不作绮艳语。有的篇什气象雄俊,慷慨
——读苏札记之八
我楚狂人
苏轼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赶出京城,在任职杭州通判的时候已经隐隐然成为文坛领袖。特别是他的座师欧阳修去世之后,苏轼已经成为新一代文坛盟主。这样,慕名追随者自然就出现了。这与政治地位无关,当年柳宗元贬官永州,自有千里来学者。同样的,苏轼就在被排挤出京城的阶段逐步出现追随者,后世把几位主要的追随者称为“苏门四学士”,即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后世名声最显者自然是黄庭坚,其次是秦观,而真正最早从苏轼学的则是晁补之。
先说后人不太熟悉的晁补之、张耒。
晁补之(1053年—1110年),字无咎,号归来子,济州钜野(今山东省菏泽市巨野)人。
晁补之早年从父晁端友游宦杭州,携文谒苏轼,深得嘉许。元丰二年(1079年),中进士,被授澶州司户参军、北京国子监教授。元祐初年(1086年),召试学士院,历任秘书省正字、校书郎,后任扬州通判,又召回秘书省供职。绍圣元年(1094年),出知齐州,后因修《神宗实录》失实的罪名,连贬应天府、亳州、信州等地。徽宗继位后,召拜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崇宁追贬元祐旧臣,出知河中府,徙湖、密等州,遂奉祠家居,慕陶渊明为人而葺归来园。大观四年(1110年),复起知泗州,卒于任所,享年五十八岁。
晁补之工书画,善为文,与苏轼、黄庭坚、张耒、陈师道等唱和颇多。诗尤以乐府与古体见长,骨力遒劲,辞格俊逸。散文成就高于诗,吴曾认为“秦、晁长于议论”,《四库全书总目》评其“古文波澜壮阔,与苏氏父子相驰骤”。记叙散文如《新城游北山记》《拱翠堂记》等,或即景抒情,描摹真切,或借事寓理,叙议交织,文字优美,风格劲峭峻洁,均可看出苏文的影响。晁补之词今存160余首,风格与东坡词相近。写景、咏花、赠和、悼亡而外,多写贬谪生涯和田园风光,不作绮艳语。有的篇什气象雄俊,慷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