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苏轼与黄庭坚1——读苏札记之八(晁补之)

2025-01-08 07:57阅读:
苏轼与黄庭坚1
——读苏札记之八
我楚狂人
苏轼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赶出京城,在任职杭州通判的时候已经隐隐然成为文坛领袖。特别是他的座师欧阳修去世之后,苏轼已经成为新一代文坛盟主。这样,慕名追随者自然就出现了。这与政治地位无关,当年柳宗元贬官永州,自有千里来学者。同样的,苏轼就在被排挤出京城的阶段逐步出现追随者,后世把几位主要的追随者称为“苏门四学士”,即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后世名声最显者自然是黄庭坚,其次是秦观,而真正最早从苏轼学的则是晁补之。
先说后人不太熟悉的晁补之、张耒。
晁补之(1053—1110年),字无咎,号归来子,济州钜野(今山东省菏泽市巨野)人。
晁补之早年从父晁端友游宦杭州,携文谒苏轼,深得嘉许。元丰二年(1079年),中进士,被授澶州司户参军、北京国子监教授。元祐初年(1086年),召试学士院,历任秘书省正字、校书郎,后任扬州通判,又召回秘书省供职。绍圣元年(1094年),出知齐州,后因修《神宗实录》失实的罪名,连贬应天府、亳州、信州等地。徽宗继位后,召拜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崇宁追贬元祐旧臣,出知河中府,徙湖、密等州,遂奉祠家居,慕陶渊明为人而葺归来园。大观四年(1110年),复起知泗州,卒于任所,享年五十八岁。
晁补之工书画,善为文,与苏轼、黄庭坚、张耒、陈师道等唱和颇多。诗尤以乐府与古体见长,骨力遒劲,辞格俊逸。散文成就高于诗,吴曾认为“秦、晁长于议论”,《四库全书总目》评其“古文波澜壮阔,与苏氏父子相驰骤”。记叙散文如《新城游北山记》《拱翠堂记》等,或即景抒情,描摹真切,或借事寓理,叙议交织,文字优美,风格劲峭峻洁,均可看出苏文的影响。晁补之词今存160余首,风格与东坡词相近。写景、咏花、赠和、悼亡而外,多写贬谪生涯和田园风光,不作绮艳语。有的篇什气象雄俊,慷慨
磊落,追步东坡,有的词无子瞻之高华,而沉咽则过之”。所著《鸡肋集》70卷,其中诗赋23卷、杂著散文47卷。
熙宁二年(1069年),晁补之随父亲到杭州任职,期间汇聚了钱塘山川景物的美好,写成《七述》一文去拜见州通判苏轼。苏轼本来也想写篇关于钱塘的文章,看到晁补之的文章后,感叹道:我可以放下笔了!又称赞他的文章广博、雄辩、隽永、奇伟,远远超过一般人,将来一定会扬名于世。从此,晁补之名声大噪。
苏轼曾经这样说:如黄庭坚鲁直,晁补之无咎、秦观太虚、张耒文潜之流,皆世未之知,而轼独先知之。(《答李昭玘书》)
这是苏轼自己承认“苏门四学士”的说法,似乎很是得意。
下面是摘录晁补之的诗句:
1.我无懋功突厥名,横身为国作长城。——晁补之《复用前韵遣怀呈鲁直唐公成季明略》
2.夭红浓绿总教回,更待清明谷雨催。——晁补之《次韵李秬约赏牡丹》
3.寒食春光欲尽头,谁抛两两路傍球。——晁补之《次韵李秬双头牡丹》
4.何须更作穷愁志,秋雨长时睡正闲。——晁补之《松菊堂读史五首·吾慕斯人不以官》
5.闻道家书至,山中不厌寒。——晁补之《次韵黄奉议序致仕作》
6.登盘未用伐蛟鼍,苦菜黄瓜亦堪数。——晁补之《同张子望颜伯仪上关纳凉》
7.朝廷属休兰会兵,秦人倚庆为长城。——晁补之《送龙图范丈德孺帅庆》
8.诏畀千金访遗逸,遗文逸字往往出。——晁补之《胡戢秀才效欧阳公集古作琬琰堂》
9.人言明日当大暑,君看繁星如万炷。——晁补之《和王定国二首一》
10.君不见庐陵公,往为学士修书日。——晁补之《胡戢秀才效欧阳公集古作琬琰堂》
苏轼与黄庭坚1——读苏札记之八(晁补之)
晁补之像,下同。图片均来自网络。
苏轼与黄庭坚1——读苏札记之八(晁补之)
苏轼与黄庭坚1——读苏札记之八(晁补之)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