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岳殿始建于明,大规模的修建在于清代中叶,其两廊、拜亭、三门等均为当时重建原物。主殿(三开间,三进间)构架始终保持着明代的建筑风格、手法与法式特征:山面五柱“穿斗”串接,明间采用“抬梁”减柱。尤其是构架结点中“内檐斗木共”与“驼峰叠承十字木共”的应用;呈现宋雕技艺的蟠龙石柱;坐斗与散斗“斗欹”部分“幽页度”的砍制等,都是明代早期建筑遗风在南方建筑领域的真实体现。
东岳殿遗一方立石于清嘉庆三年(1798)《重修元妙观东岳殿记》。从立石的年间,可以得知:东岳殿的重修,比西岳殿(文昌宫)的修建,整整提早了十五年。
《重修元妙观东岳殿记》为后人叙述了二百多年前,东岳殿的原状与重修概况。主建筑三清殿的始建与历次重修时间,均能在相应的构件题铭上,找寻到依据。那东岳殿呢?“独东岳殿修建志年未详。”若然依照“明万历辛已(1581),道士卓茂乔募建文昌宫、五显庙”推测,“想亦相继成功,出于诸善信之手者,盖二百余年于兹矣”。此时的东岳殿已是“蠧深两庑,拜亭、三门又皆栋折攘崩,日就倾圯,而中殿尤甚,费颇繁众,莫举之。”最终是里人翁氏延璋率众善信“忻然鸠工,捐资修葺,塌坏者,尽为更新。至于三门基址,昔之规模小者,扩而木之,以壮观瞻(周家捐地,扩大了外庭)。”重修的时间“经始于嘉庆丁已(1797)孟夏,藏工于戊午(1798)仲春。”
按前辈林祖韩先生《莆田县宗教志》所载:东岳殿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的大修,是解放前最后的一次修缮。到了五十年代,即为所在地街道电镀厂所利用。
一座已有几百年历史的古建筑,被作为腐蚀性极强的酸洗电镀场所,长达几十年。固然其中有十年间的“文化大革命”时期,但与莆田县文化部门对东岳殿建筑年代的确认与文物价值的定位亦有一定的关系。1963年版《莆田县志·莆田的文物与古迹(草稿)》寺观部分,记载了东岳殿的概况:“东岳殿,硬山式,共分三进,面阔三间,系近代建筑。”可怜的东岳殿,背上了“近代建筑”的结论,整整挣扎了二十三年。虽然莆田市城厢区人民政府也曾于1984年引其为文物保护单位,但其所处的现状,却丝毫未改。直至1986年的“昭雪、定性”,才真正摆脱废酸侵蚀的悲惨环境,得以重见天日。
1986年,一位来自北京的古建筑专家途经莆田,慕名考察三清殿(时为莆四中所用),经过东岳殿(当时的电镀厂已破产、倒闭多时,唯留
《重修元妙观东岳殿记》为后人叙述了二百多年前,东岳殿的原状与重修概况。主建筑三清殿的始建与历次重修时间,均能在相应的构件题铭上,找寻到依据。那东岳殿呢?“独东岳殿修建志年未详。”若然依照“明万历辛已(1581),道士卓茂乔募建文昌宫、五显庙”推测,“想亦相继成功,出于诸善信之手者,盖二百余年于兹矣”。此时的东岳殿已是“蠧深两庑,拜亭、三门又皆栋折攘崩,日就倾圯,而中殿尤甚,费颇繁众,莫举之。”最终是里人翁氏延璋率众善信“忻然鸠工,捐资修葺,塌坏者,尽为更新。至于三门基址,昔之规模小者,扩而木之,以壮观瞻(周家捐地,扩大了外庭)。”重修的时间“经始于嘉庆丁已(1797)孟夏,藏工于戊午(1798)仲春。”
按前辈林祖韩先生《莆田县宗教志》所载:东岳殿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的大修,是解放前最后的一次修缮。到了五十年代,即为所在地街道电镀厂所利用。
一座已有几百年历史的古建筑,被作为腐蚀性极强的酸洗电镀场所,长达几十年。固然其中有十年间的“文化大革命”时期,但与莆田县文化部门对东岳殿建筑年代的确认与文物价值的定位亦有一定的关系。1963年版《莆田县志·莆田的文物与古迹(草稿)》寺观部分,记载了东岳殿的概况:“东岳殿,硬山式,共分三进,面阔三间,系近代建筑。”可怜的东岳殿,背上了“近代建筑”的结论,整整挣扎了二十三年。虽然莆田市城厢区人民政府也曾于1984年引其为文物保护单位,但其所处的现状,却丝毫未改。直至1986年的“昭雪、定性”,才真正摆脱废酸侵蚀的悲惨环境,得以重见天日。
1986年,一位来自北京的古建筑专家途经莆田,慕名考察三清殿(时为莆四中所用),经过东岳殿(当时的电镀厂已破产、倒闭多时,唯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