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破譯甲骨文字之二百五十三:俎 (宜)

2011-05-29 18:42阅读:
破譯甲骨文字之二百五十三:俎 <wbr>(宜) 圖一 甲骨文本字应该是俎) 圖一中的這個甲骨文字,有些學者認為它是甲骨文宜,有些學者認為它是甲骨文俎。還有相當多的學者認為殷商甲骨文宜、俎實為一字。
《說文》:“宜。所安也。從宀之下,一之上。”安是什麽意思?安是在一定年齡時已經成家,安定了。那麼宀之下,一之上是什麽呢?是半塊肉。小篆字面的意思就是房間里地面上有半塊肉。注意半塊肉是甲骨文意符,也是小篆意符。是整塊肉的一半。整塊肉在甲骨文里怎樣表示呢?我在《破譯34》和《破譯35》考證了,其本字為 破譯甲骨文字之二百五十三:俎 <wbr>(宜)
,所以半塊肉就是它的一半。也就是圖一中的三角形或者A狀意符。圖一的甲骨文本義就是在少牢禮所用的禮器俎(茶几)上供著兩個切成“半塊的肉”。爲什麽這裡要用兩個“半塊肉”呢?是因為一整塊肉被切成為兩半(爿)了。但是小篆的“宜”上從宀,下從一,中間從半肉。並不是上圖的甲骨文本字要表達的意思。
《說文》:“俎。禮俎也。從半肉在且上。”按照許慎的這個定義,俎的本義和圖一是符合的,但是字形不吻合。這裡出現了“半肉”的第二種解釋:半通胖,是宰殺以後的牲畜的腿,猶如我們今天說的豬蹄髈,牛蹄髈。所謂“禮俎”是少牢禮中的一個程序:段注“少牢禮上利升羊載右胖。下利升豕右胖載于俎是也。故曰禮俎。”圖一的甲骨文字正是兩塊肉“載于俎是也”。
但是,問題就出在這個半肉的“載於俎”。既然是“載於俎”說明俎本是少牢禮使用的一種禮器。《論語·衛靈公》:“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也。”俎豆並提,也說明俎是一種禮器:俎供奉生的肉食,豆供奉生的五穀。俎的本義應該包括上面盛載的兩半肉,就像甲骨文“豆”字也是中間裝滿了五穀一樣。參見《破譯251
俎實際上是商周祭祀時供奉和盛放著新鮮牲畜肉的“几”,它有兩條宽板作腿,兩腿中間有跗板連接固定。几的面板呈祖宗排位的形状,也就是男性生殖器的形状,甲骨文用“且”字表示(见图一轮廓状)。俎從總體上看類似于我们今天的茶几。因為在少牢禮上這種俎是用來供肉和切肉的,延續到後世就成為了砧板。所謂“人為刀俎,我為魚肉”正是這個意思。它不僅用來切魚肉,而且用來切一切食物。所以到了西周金文的“俎”字,上面的兩個半塊肉已經不見了。如圖右字: 破譯甲骨文字之二百五十三:俎 <wbr>(宜) 左字本義是刀與砧板的配套。本字待定。
所以圖一這個甲骨文字的本義更接近漢字“俎”。它的左半意符“仌”表示的是已經被切成為兩半的肉;而右半的意符“且”代表的是象祖宗排位形狀的茶几狀的禮器。很有意思,現代漢字“宜”的宀下已經由意符“半肉”變更為意符“且”,由貢品更換為禮器了。
【甲骨文字本義小結】
俎的音訓:祖。右文造字。
俎的本義:商周時的一種用以供奉和盛放新鮮肉的禮器。禮俎是少牢禮中的必經的程序。後引申為切割食物的砧板。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