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破譯甲骨文字437:剝的两个甲骨文本字

2012-07-30 15:12阅读:75
殷商甲骨文是一字一形一義的,其本義非常具體。現代漢字很多字同時具有幾個義項,這種一字多個義項的產生多半都在甲骨文之後由甲骨文本義引申而成。所以在現在漢字系統中就出現了這樣一種現象:一個漢字的多個義項是由幾個甲骨文本字分別承擔的。例如漢字水在甲骨文中有四種本字的表達、手、中、排等字都是這樣的。本文探討漢字“剝”的兩種甲骨文本字,它們分別代表漢字“剝”的兩個義項:
破譯甲骨文字437:剝的两个甲骨文本字X
左圖為灼剝龜之剝 通卜 右圖為剝皮(果皮果殼獸皮)之剝
《說文》:“剝。裂也。從刀彔。彔,刻也。彔亦聲。(段注:北角切)一曰剝,刻也。[卜刂]。剝。或從卜。”
《說文》:“卜。灼剝龜也。象炙龜之形。
一曰象龜兆之縱衡也。”
先看左圖:從卜從刀。這是殷商攻龜的兩種工具,卜是有著弧形刀刃的青銅鉆具(鄭州二裡崗出土);刀是刻刀(婦好墓和殷墟M168均有出土)。音訓為卜刀切,讀若bāo。
卜辭:“…剝…七月……”(甲3153
再看右圖:從苞從刀。苞,是殷商時的一種堅果成熟時的象形,這種堅果就是當時廣泛分佈于我國北方地區的板栗(見圖三)。
破譯甲骨文字437:剝的两个甲骨文本字 圖三 圖中左側為未開口的板栗苞,右側是剛開口的板栗苞
未成熟的板栗一般稱板栗苞,白色可食。成熟的板栗苞會自動開口,栗褐色的栗子會隨風搖落。甲骨文剝是一個會意字,其本義為用刀剝開板栗苞。音訓從苞刀切。讀若bāo。兩字在殷商應為同音字。卜辭常用作地名:
卜辭:“九月。在剝”(京1569
卜辭:“寅卜夬貞:今歲我不其受年。在剝。十月。”(乙7811
從上述卜辭例看,殷商時七月,九月,十月都和“剝”有關。其實早在夏代的《夏小正》里就多次出現“剝”字。(《夏小正》為口傳文獻,後經孔子收集整理,成書大約遲于孔子)。
《夏小正》:“二月。剝鮮鱓。以為鼓也。”這是剝鼉皮以蒙社鼓也。
“八月。剝瓜。”剖瓜也,八月瓜已熟。剖而食之。
“八月。剝棗零。”棗零為早栗之假借字。八月早栗可食,但是需要用刀剝開板栗苞以後方能食用。故《夏小正》有“剝棗零”一說。本句又見于《大戴禮記》。但是我認為“剝棗零”三字應連續理解,而不宜斷作“剝棗。零。”《夏小正》全文語法尚未見獨字成句的用法。零本字應通栗。
【甲骨文字本義小結】
[
卜刂]的本義:殷商占卜前攻龜。音訓為bāo。
剝的本義:用刀剝早栗,取獸皮,削瓜果。
在現代漢字中兩字已經合併為剝字。

留言板

下载客户端体验更佳,还能发布图片和表情~

亿万博主正在被热评!
999+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