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teora】“天空修道院”是怎样建成的
2017-06-13 11:10阅读:
夕阳下的圣尼古拉斯修道院,Meteora地区最低,然而远观位于一片石墙之前,非常震撼。
Meteora是希腊仅次于圣山州(Mont
Athos)的东正教圣地,而在游客中,它的知名度却远远高于后者。毕竟地貌太特殊了。从雅典出发,翻过一座山脉,到达Trikala所在的大平原之后,远远的,就能看到断层抬起来的,砂岩和砾岩质地的平顶山。山的一角裂开了,裂成了石林。看到这种景象,也就意味着,卡兰巴卡镇就快要到了。
不曾想,原来Meteora的意思真的是“天空之城”的。“middle of the sky”,“suspended in the
air”,或者“in the heavens above”,甚至,与气象学m
eteorology也是同一个词根。
风动石唉~
冲积扇地区水流大,因此没有大石柱,全是小石塔。
希腊多地震,50年一大震。震得多了,把一个大咸水湖震成了在卡兰巴卡不远处流淌,最终直入大海的Pinios河,把Pindos山从希腊中部拱起来。而后的风吹雨淋以及下雪——虽然夏天暴热,但希腊山区冬天是下雪的,把山切出了竖条纵向裂谷,而后变成了现在石林的样子。
如果仅仅是石林,倒也没有什么可说的。奇特就奇特在“一层砂岩一层砾岩”这里,其一是与周边的山的地质结构都不同,其二是砂岩硬砾岩软,因此砾岩层特别容易风化,而风化的结果,就是山上形成了无数平行的大窟窿。
像这样的凹槽是初期风化的,还有曾经居住的痕迹。
悬棺?!并不是,修士的闭关之地啦。
“古崖居”
到了11世纪,当拜占庭文化达到顶峰的时期,东正教内部也形成了一支苦修派,讲究离地离群索居。Meteora石林中的天然洞窟便成了他们理想的修道环境。于是他们先是在山脚建了教堂,然后用梯子爬上洞窟闭关。后来,越爬越高……
名为“天空之城”,距离地面300多米,但不意味着四面都距地面那么高。前面说过,Meteora地区是一个砂岩山的近端,所以石林到地面的绝对高差都是一边高一边低的。高的那边300多米到600多米,低的那边往往只有100多米,差不多是一栋普通商品房的高度。修士的刚需都是先从山下运到高差最低的这一边,然后再用缆车或软梯运上去的。
废弃的修道院。可以看到,古人就是顺着一个个大窟窿,搭着软梯,慢慢爬上去的。
另一座废弃的。希腊多地震,很多修道院都是震塌了的,现存的6座是没完全震塌然后被及时修复的。
正在装修的Varlaam修道院,现在依然需要滑轮拉索把装修材料吊上去。
有的修道院窗外还挂着一节软梯,以备停电时使用。
先进的,已经改成电梯了。但仅供私人使用,游客还得老老实实爬上去。
虽然早在9世纪便有陆续修士在山区活动,但“天空之城”的大规模建设,却要等到5个世纪之后,突厥人的活动日渐增多的时候。修士们自己先爬到山顶,然后用绳索将一桶桶的鹅卵石提上来,开始建房,说难倒也不算难,体力活而已。就算强攻修道院,火器威力够大的话,也不是不可能。只是,费那么大力气,只为了打下一个山头的20来号人,性价比太低了。况且突厥人又不是瓦哈比派,帝国范围内有信东正教的……那就由他们信了呗,税收高点就是了。
左边是最大的Great Meteoron,右边是颜值最高的Varlaam。
古代爬上修道院确实是一件困难的事情,而修士也非不得已不会下山,直到“when the Lord let them
break”。到了17世纪,随着商品经济的发达,修士们也开始有了副业,例如为山下提供酒、蜂蜜等,修女们也会做一些纺织品。随着交流的增加,山中渐渐开凿出了石阶,修道院的香客也逐渐增多。然而修道院的数量却随着地震和其他不可抗拒因素逐渐减少,从鼎盛时期的小三位数,到现在的10座,其中6座是开放待客的(游客和香客)。
女阴状的裂隙里,是废弃的修士监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