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芈十四
一日之间,朋友圈都在diss许知远。
起因是前几天他做的访谈节目《十三邀》第二季上线了,而第一期嘉宾请了这个世界上似乎没人讨厌的马东。
《十三邀》第一季是我唯一追完的访谈节目,马东和许知远的这一期,我当然也第一时间看了。马东在一开头,就提出了一个醒目的数字理论:“95%和5%”。
这个“95%和5%”理论,一如马东式的鸡贼,在面对许知远追问他如何定位《奇葩说》时,马东说,我们一直忽视了一点,在不久之前,中国的识字率一直没有超过5%,漫长的岁月烟尘里中国文化的传播就仅仅由那5%的享有。但da普罗大众并没有知识分子的情怀,市场上并不需要那么多的如许知远盼望的精英文化。这个世界上大约只有5%的人有愿望积累知识,了解过去。那95%的人就是在活着,就是在生活。只是今天有了技术通道,所以他们的声音被你看到了。你就不应该知道他们,你自己是5%,你就关注你们那5%就足够了。
在接下来的一个小时里,两个人始终在95%和5%的问题上不断角力,而许知远步步紧逼的提问方式,这种提问方式背后的预设立场,以及这种预设立场背后的文人惯病,就成为这一次diss大战的主要内容。
但我个人非常喜欢这一期。
其实马东和许知远,代表的,就是民主和古典。
曾经和哲学系的朋友讨论过:你觉得学过哲学的人到底有什么不同?
而我那位准备去德国读哲学博士的朋友扶了眼镜:自以为是吧。
谈话恰逢今年毕业季,在那之前,媒体领域风声鹤唳,微信里公号被封了大片,微博上李银河正在被禁言。北大各院系的毕业典礼引起了很大关注。国发院做了“追求民主与自由”主题的发言,这个演讲隐晦曲折,但出于某种敏感共知的原因,被转发到了各路新闻的首页。过了两天,哲学院做了一个发言,主题是“自由的边界以及不可滥用”,警惕我们盲目追求自由。
我和朋友讨论,哲学院的发言是不是太过锱铢必较,毕竟在当时的舆论环境下,国发院能有勇气把主题定为“民主和自由”,就足以令人击节赞叹了。
0
一日之间,朋友圈都在diss许知远。
起因是前几天他做的访谈节目《十三邀》第二季上线了,而第一期嘉宾请了这个世界上似乎没人讨厌的马东。
《十三邀》第一季是我唯一追完的访谈节目,马东和许知远的这一期,我当然也第一时间看了。马东在一开头,就提出了一个醒目的数字理论:“95%和5%”。
这个“95%和5%”理论,一如马东式的鸡贼,在面对许知远追问他如何定位《奇葩说》时,马东说,我们一直忽视了一点,在不久之前,中国的识字率一直没有超过5%,漫长的岁月烟尘里中国文化的传播就仅仅由那5%的享有。但da普罗大众并没有知识分子的情怀,市场上并不需要那么多的如许知远盼望的精英文化。这个世界上大约只有5%的人有愿望积累知识,了解过去。那95%的人就是在活着,就是在生活。只是今天有了技术通道,所以他们的声音被你看到了。你就不应该知道他们,你自己是5%,你就关注你们那5%就足够了。
在接下来的一个小时里,两个人始终在95%和5%的问题上不断角力,而许知远步步紧逼的提问方式,这种提问方式背后的预设立场,以及这种预设立场背后的文人惯病,就成为这一次diss大战的主要内容。
但我个人非常喜欢这一期。
其实马东和许知远,代表的,就是民主和古典。
1
曾经和哲学系的朋友讨论过:你觉得学过哲学的人到底有什么不同?
而我那位准备去德国读哲学博士的朋友扶了眼镜:自以为是吧。
谈话恰逢今年毕业季,在那之前,媒体领域风声鹤唳,微信里公号被封了大片,微博上李银河正在被禁言。北大各院系的毕业典礼引起了很大关注。国发院做了“追求民主与自由”主题的发言,这个演讲隐晦曲折,但出于某种敏感共知的原因,被转发到了各路新闻的首页。过了两天,哲学院做了一个发言,主题是“自由的边界以及不可滥用”,警惕我们盲目追求自由。
我和朋友讨论,哲学院的发言是不是太过锱铢必较,毕竟在当时的舆论环境下,国发院能有勇气把主题定为“民主和自由”,就足以令人击节赞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