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恋理论在发展心理学里是非常重要的理论。我以前陆续介绍过一些。现在把它们都整合到一篇文章里。
“依恋理论”是有关心理学概念“依恋”的一种理论(或一组理论)。
“依恋”是寻求与某人的亲密、并当其在场时感觉安全的心理倾向。
依恋理论起源于对动物的观察及实验。
早期对人类依恋的大量研究由John bowlby (1907-1990)及同事做出。
Bowlby的依恋发展阶段
Bowlby最初研究二战以后英国儿童的心理问题,这些儿童在战乱中失去家庭。通过在医院,孤儿院,nurseries(托儿所),及其他来源的资料,发现,孩子早期与母亲分离,会怕到发狂的地步,大叫,大哭,发脾气,企图逃离周围的环境,然后陷入绝望;如果这种分离继续,没有建立其他新的稳定关系,这些孩子从此对他人很漠然(state of indifference disattachment)。
Bowlby受ethological studies (行为学研究)的影响很大,他认为依恋的作用在于提供一种平衡,平衡婴儿对安全的需要和对探索经验的需要。(为什么这么说呢,请看我之前写过的文章,独立性的发展不是自己玩,自己睡觉)
他认为(1969)从0-2岁期间,依恋的发展经历了4个比较宽泛的阶段,最终达到“母亲-婴儿之间动态的平衡”。
1,
前依恋阶段(preattachment
phase),0-6个星期。婴儿从母亲那里获得食物和舒适抚慰。但是,如果把他们和母亲分开并不能造成任何不安。
2,
“依恋理论”是有关心理学概念“依恋”的一种理论(或一组理论)。
“依恋”是寻求与某人的亲密、并当其在场时感觉安全的心理倾向。
依恋理论起源于对动物的观察及实验。
早期对人类依恋的大量研究由John bowlby (1907-1990)及同事做出。
Bowlby的依恋发展阶段
Bowlby最初研究二战以后英国儿童的心理问题,这些儿童在战乱中失去家庭。通过在医院,孤儿院,nurseries(托儿所),及其他来源的资料,发现,孩子早期与母亲分离,会怕到发狂的地步,大叫,大哭,发脾气,企图逃离周围的环境,然后陷入绝望;如果这种分离继续,没有建立其他新的稳定关系,这些孩子从此对他人很漠然(state of indifference disattachment)。
Bowlby受ethological studies (行为学研究)的影响很大,他认为依恋的作用在于提供一种平衡,平衡婴儿对安全的需要和对探索经验的需要。(为什么这么说呢,请看我之前写过的文章,独立性的发展不是自己玩,自己睡觉)
他认为(1969)从0-2岁期间,依恋的发展经历了4个比较宽泛的阶段,最终达到“母亲-婴儿之间动态的平衡”。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