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一将功成万骨枯,人屠功过谁人评

2016-08-24 15:28阅读:
长平之战,赵孝成王临战易将,用纸上谈兵的赵括代替了久经沙场的廉颇。结果长平之战赵国一败涂地,赵括兵败身死,投降的四十万赵卒被秦国大将白起尽数坑杀,赵国举国皆惊。这之后,白起意欲一鼓作气,直捣邯郸灭了赵国。而救赵国于水火的,竟然是秦国的国相范雎。

范雎告诉昭襄王:长平一战虽然我们取得胜利,但是自身损耗惨重,军队已是强弩之末,不应该再打下去。其次,秦国占领了上党,上党郡的百姓就跑去赵国,宁愿做赵人也不做秦人,就算我们灭了赵国,赵国的百姓也不会跟随我们,我们可能还要多次出兵平叛,灭赵代价太大。


一将功成万骨枯,人屠功过谁人评
(范雎进言说服秦王不要攻打邯郸)


昭襄王觉得有道理,就命令白起班师回朝。这时候白起已经准备好攻向邯郸了,没想到使者带回来的竟然是撤军的命令。白起回国后,听说了范雎进言退兵的事,自然心中不高兴。

昭襄王不知道的是,在灭赵这件事上,范雎还有自己的小算盘。
根据史记的记载,赵孝成王派使者带着重金拜见范雎。不过打动秦国国相的并不是使者带来的黄金,却是这样一番道理:假如白起灭了赵国,那么白起肯定位居三公,那他的地位就是远高于范雎了。白起是穰侯魏冉一手提拔的将军,而范雎自己恰恰是靠着扳倒魏冉和宣太后上位的,虽然白起无心为隐居的魏冉报仇,范雎自己却是做贼心虚。


九个月后,秦国出兵攻打邯郸,此时白起生病,没有出征。大将王陵率秦军围攻邯郸数月,却没有占到一点便宜。昭襄王想启用白起攻赵,但白起告诉他,自己在长平之战杀了那么多赵国人,出现在秦赵的战场上只会让赵军同仇敌忾。顺便把当时范雎劝昭襄王的话重复了一遍,昭襄王碰了一鼻子灰,就叫范雎去请白起。昭襄王大概是觉得范雎能说会道,肯定能说服白起,但他不知道这两人现在不和,白起听说范雎来了根本不见,干脆又称病:我病没好,没办法动。

于此同时,在赵国战场上,赵国派出使者游说其他诸侯国,这期间就出了魏国的信陵君窃符救赵,和赵国人才毛遂脱颖而出的故事,在赵,魏,楚三国的联合进攻下,秦军吃了败仗,秦国将军郑安平直接投降赵国(就是那个范雎的恩人)。


一将功成万骨枯,人屠功过谁人评
(第一次邯郸之战,秦国没有占到一点便宜,反倒折兵损将,秦王大怒)


听说了秦军战败的消息,白起感叹道我就知道这次伐赵会变成这样。也不知道怎么,这句话就传到了范雎耳朵里,范雎就顺势告诉了昭襄王,结果昭襄王大怒,判白起迁徙之刑,发配边疆。我们知道,曾经赵国的大将廉颇不满蔺相如,打算当众羞辱他一番,结果被蔺相如的品格折服,上演了著名的“将相和”。廉颇是武将,武将搞文官顶多就是揍一顿,出出丑罢了,而身为文官的范雎陷害白起,可是将他往死路上推。所以啊各位,别得罪读书人。


一将功成万骨枯,人屠功过谁人评
(赵国将相和的故事被传为美谈,只是苦了廉颇爷爷,不管在哪都是跪着的)


说到这,有人可能觉得很奇怪:邯郸之战败了,难道不正是说明了秦国需要白起吗?难道他昭襄王的面子要比秦国的统一大业还重要吗?还真是。而且这不是个案,一样的事儿袁绍也干过。460年后,已成气候的曹操和势力如日中天的袁绍准备开战,袁绍的谋士田丰多次建议不可贸然出兵,但袁绍不听,把田丰打入大牢。之后我们都知道,官渡一战,坐拥十一万大军的袁绍被曹操率领的两万人打败。此时很多田丰的朋友都到牢里来祝贺田丰,说你出来的日子不远了。田丰却叹了一口气说,这次我死定了。假如袁绍战胜曹操,他一定会奚落我一番,然后放我出去。然而他现在打败了,会把所有的怒火都撒在我身上。果然,袁绍回了北方的第一件事就是杀了田丰。袁绍曾对随从说我没有听从田丰的进言打了败仗,恐怕要被他耻笑。


一将功成万骨枯,人屠功过谁人评
(官渡之战成为扭转曹操命运的一战,好在这次邯郸之战并没有影响到秦国的国力)


和袁绍一样,昭襄王发配白起只是一厢情愿的为了找回自己失去的面子罢了。

后来昭襄王听说白起对迁徙之刑颇有怨言,一怒之下,赐给白起一把宝剑,意思是,你自杀吧。

昭襄王赐死白起充分体现了他重相不重将的特点。他从小在燕国苦寒之地做人质,爹不亲娘不爱,直到自己哥哥被鼎砸死,才被舅舅和母亲扶上王位。虽说掌权的都是自己家的长辈,舅舅魏冉一心想着扩大自己的领土,母亲又明目张胆的和犬戎义渠王私通,自己就浑浑噩噩的给这两人做了挡箭牌(回复秦武王查看相关故事)。

一直到化名张禄的范雎来到秦国,昭襄王的日子也就这么过了(回复“远交近攻”查看相关故事)。对于昭襄王来说,范雎就是他的商鞅,张仪。孝公时期商鞅变法,秦国一跃成为最强国家,惠文王即位后,因私仇车裂商鞅,又拒绝了苏秦,导致六国合纵,秦国危在旦夕。直到一怒而诸侯惧的张仪出现,秦国以连横之计重回霸主之位(回复张仪查看相关故事),昭襄王深知文臣的重要性,再加上自己年轻时武将魏冉独霸朝纲的前车之鉴,在范雎和白起之间,昭襄王选择了范雎。


一将功成万骨枯,人屠功过谁人评
(张仪凭借一己之力,破坏六国合纵,让天下人尽致读书人到底有多大能耐)



被赐死的白起拿着宝剑,仰天长叹道“我到底有什么过错,竟然落得这般田地?”过了一会又自言自语道“我本来就该死,我用欺诈之术坑杀了几十万赵国的降兵,早就该死了。”这位被称作“人屠”的大将,最后一次将剑斩向敌人的咽喉,只不过,这次他杀死的,是自己。对于白起来说,溺死两万韩国士兵,坑杀四十万赵国降族,都是无关紧要的。所以他才特意强调了一个“诈”字,或许我们永远也不会知道白起在长平之战的末期用了什么欺诈之术,使得他在临死前,依然不能原谅自己。


一将功成万骨枯,人屠功过谁人评

秦国人很怜惜白起,就纷纷建立起他的祠堂。千年之后,据说大诗人白居易就是战国时期白起的后人,不过那都是后话了。

所以我们要如何看待白起的长平之战呢?这是一个很矛盾的问题。东汉大儒班固,认为像商鞅白起这些人,为了自己的目的,把无数人推向死亡,结果自己不得好死,都是报应。(商,白之徒,皆身诛戮与前,而国灭亡于后。报应之势,各以类至,其道然矣。

三国时期魏国名将邓艾,偷渡阴平,消灭了蜀国,被司马昭比作功劳超过白起,韩信的大将。结果他的结局也和白起,韩信颇为相似:在囚车中的邓艾感叹道,忠臣的下场都是这样啊!当年白起的悲惨遭遇,今天又发生在了我身上。忠臣一至此乎!白起之酷,复见于今日矣。

比较有趣的是帝王们对白起的看法。秦始皇将白起的儿子分封至太原,作为对白起功劳的补偿,以此来安抚为自己打下天下的功臣。唐太宗也深谙此法,他认为功臣白起被赐死一事,从头到尾都是君王的过错,和白起没有一点关系,恨不得让全天下都知道他李世民是个爱惜有才之人的皇帝(白起为秦平赵,乃被昭王所杀。乃君之过也,非臣之罪焉。

而赵匡胤却对白起颇为不齿,他曾说:白起这个人杀害已经投降的士兵,哪有什么资格享受今天人们给他的地位?考虑到太祖杯酒释兵权的典故,再加上重文轻武的传统,不难理解宋太祖为什么会说出这番话来。(此人杀以降,不武之甚,何受享于此?


关于白起和长平之战的争论由来已久,恐怕在我们的时代也不会有一个结果。只是,我们往往感叹或如白起,或如项羽等大将的悲剧命运,却忘记了在《史记》中,那一串串的数字曾经也是鲜活的生命。生而为赵人,韩人,魏人,不能决定自己国家与强秦之间的关系,只能在战死沙场和任人宰割之间二选其一,这才是真正的悲哀吧。没错,对于秦人来说,不论是商鞅,张仪,还是白起,都是一手将国家推上强国之路的人,但对于六国百姓来说,他们难道不是带来不幸和死亡的魔鬼吗?所以,我们讨论白起与长平之战的功过并没有多大意义,不论白起在赵国杀了多少人,为六国带来多少苦难,都无关是非。重要的是,后人将如何对待历史。

梁文道在《泄愤杀人》一书中写道:“就像坊间流行的《大秦帝国》那一类书,不只是轻描淡写地略过‘坑赵卒五十万’背后的残酷和血腥,更要歌颂其雄壮‘大气’。这么一个把杀人看的很容易很不难理解的国家是可怕的。”正是后人这种对于这种万古功成的过分追求,使得我们忘记生命的宝贵,才会无数次的把生命放在利益的天平上,让无数人成为了利益的牺牲品:那癌症与医保,生命与老屋,令人自豪的光鲜数字和深藏地下的暗流涌动。更可怕的是,那些出于自利的龌龊行为,一旦被贴上“利在千秋”的标签,就可以无耻且高傲的舍弃他人的生命,并昂起头颅一次次重复,不得不说都是这种执念的副产品。对人命尚且如此,更何况其他生命。

话说回战国,白起死后,六国享受到了一点点久违的安宁。然而,就在秦军围攻邯郸的那一年,一个叫吕不韦的商人带着一个秦国的人质逃出赵国,与他们一起出逃的,还有人质子楚的妻子和两岁的儿子。前三位成年人都将对战国接下来的走势起到了重大的影响,至于那个尚在襁褓中的小孩子,日后将成为一统天下的始皇帝,只是现在还没有人知道罢了。


一将功成万骨枯,人屠功过谁人评
欢迎关注博主微信公众号——大师傅说,查看历史消息,各种正史野史,文学评论,敬请围观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