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深切著明

2019-03-22 22:07阅读:
“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这句话可以看做夫子删诗书定礼乐的注释,只是讲道理没用,不如把历史和现实的是非善恶纪录下来,辨清是非,申明大义。
这种态度跟后来一谈传统文化就不断在空空空的虚无缥缈风气完全不同,率意而质朴,明快而雄健。
口舌之学和道德之学有所区别,嘴巴和脑袋可以离开实际,构建合乎想象的逻辑,一切行动准则只围绕善良和博爱,无底线地包容和原谅他人,道德之学讲求符合实际,学以致用,致用肯定有立场,有立场则有是非对错,不过,这种立场不是狭隘的自我中心主义,以民为本,经世致用。
六经中,《诗经》是百姓的心声,生活的朴实诉求,诗三百,思无邪,以诗言事,反映了民声,类比的话,跟如今的各种段子类似,区别在段子可能是有意无意地创作引导,《诗经》没有太多的人为刻意,讲究中和,发而皆中节。
“《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诗经》也是这种风格,快乐而不放纵情绪,悲哀而不自暴自弃,《关雎》通过“琴瑟友之、钟鼓乐之”这种方式达到彼此的和谐,“诚于中而形于外”,社会也是通过建设性的言行来达致各方面的和谐。
现在的《诗经》版本是夫子删改后的版本,更符合中庸之道,诗可以兴,抒发自己的情志,可以观,写下对社会和人生的观察,可以群,同气相求,与志同道合的人一起交流,可以怨,对社会人生不满了,通过适当的方式发出利人利己的诉求。
周朝强大的时候还采风,衰微之后就没有了,越来越难听到来自底层的声音,历史的经验,一个朝代跟老百姓越来越远,意味着离灭亡越来越近。
夫子删诗的心情可能非常复杂,或许提醒在位者留心民意得失,从内容上看,《诗经》多丧纲败德的咏叹,在明是非善恶。
“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春秋》写乱臣贼子,多微言大义,一字为褒,一字为贬,褒贬中有是非曲直让人引以为戒。
传统文化讲究王天下,天子失道,诸侯来革,诸侯败德,大夫来革,大夫不义,庶人来革,不合乎道德仁义,老百姓有权革之,社会时代到了穷途末路,必要换一个王天下
的政权,这是治乱循环的历史规律。
荀子说:“夺然后义,杀然后仁,上下易位,然后贞。”上下易位是天经地义的事,孟子说得更直接,武王伐纣,杀死暴君商纣王,孟子认为,损害道义的人叫做残,残贼全有的人称作独夫,只听说诛杀了一个独夫商纣,没有听说臣子杀死了国君。
春秋的精神,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革新的力量,不那么保守,夫子万世师表只是后人的一个印象,或者是历代统治者有意地塑造,老师的形象温文雅尔,动动嘴不会生出太多的事,如果是素王的形象,上下易位的社会变革会动了当权者的奶酪。
公羊家的看法,《春秋》深层次内涵是新王,打倒旧世界,建设新世界,这估计是夫子被称为素王的原因,没有实际的权力,借鉴三代得失,重新王天下,提出安定天下的思想和措施。
这种思想和措施在礼,礼不仅仅是礼仪,相当于如今的政治纲领和制度设计,《周官》讲行政组织,严密程度等于制定宪法、法令和日常常规。
“礼者,事之治也”,礼是社会治理,一个人或者一个社会,虔诚没有规矩叫蛮野,谦虚没有规矩叫巴结,勇敢没有规矩叫乖戾,社会治理的目的在于让人人言行合乎规矩,百姓安居乐业,社会稳定和谐。
夫子的看法,社会治理一定要懂得礼乐的来源,礼乐常常联系在一起,精通礼不精通乐叫质朴,精通乐不精通礼叫偏颇,可惜,《乐经》已经失传,我们无从知道如何礼乐治国。
《孔子家语·论礼》记述了礼乐之治的各个方面,首先是五至,“志之所至,诗亦至焉;诗之所至,礼亦至焉;礼之所至,乐亦至焉;乐之所至,哀亦至焉.诗礼相成,哀乐相生,是以正明目而视之,不可得而见,倾耳而听之,不可得而闻,志气塞于天地,行之克于四海,此之谓五至矣”。
五至最重要的是志气到,志气到了,诗礼乐哀都会到,这里的志是我们想法和做法的立场,为自己考虑多一点还是为大家考虑多一点,如果没有为大众谋福祉的志气谈不到礼乐之类,志气更加不可能充满天地之间,这个过程如孟子说的集义就正,养浩然正气。
五至之后有三无,“无声之乐,无体之礼,无服之丧”,三无之后有五起,“无声之乐,气志不违;无体之礼,威仪迟迟;无服之丧,内恕孔悲.无声之乐,所愿必从;无体之礼,上下和同;无服之丧,施及万邦”。
三无五起有共通之处,礼乐不注重形式,重视真正的实质,没有实际的形式是行尸走肉,国学热如果只是热在形式上,失去了内在的精神,跟花拳绣腿差不多。
五起之后为三无私,“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 天人合一,无为而治,儒家有真实的次序和方式,王天下代天行道不是杜撰的学说,有如实的修身齐家功夫和治国平天下措施。
“礼之所以象五行,其义四时也”,礼的根据在四时五行,《周礼》设立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和冬官,天、地、春、夏、秋、冬为六合,六合是宇宙的代名词,六官统领六十官职,总数为三百六十,三百六十为周天度数。
《周礼》讲求人与自然的相应和联系,制度设计和社会组织仿效自然法则,阴阳几乎无处不在,南为阳,天子南面听朝,北为阴,王后北面治市,左为阳,人道之所向,祖庙在左,右为阴,地道之所尊,社稷在右,《天官·内小臣》的政令有阳令和阴令,天官·内宰》的礼仪有阳礼和阴礼,《地官·牧人》的祭祀有阳祀和阴祀。
儒学本来是治平之学,不关心国家社会天下,只是关心个人得失很难契入,儒学本来是天人之学,儒家说的社会治理要符合天地自然之道,不懂自然,或者没有跟自然和谐相处的体会,也很难明白儒家到底在说什么。
治平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尚书》记载三代安邦定国之事,内容多为训诫,针锋相对入木三分的话,这也是明是非得失,不过,《尚书》文字艰涩生僻,拗口难懂,读下去的话如现在的格言录,言简意赅的语句启迪人的智慧。
经书说的几乎都是不完美的事,《易经》通过立象、设卦、系辞阐明天道,阐明天道在发现生命和宇宙的奥秘,了解奥秘之后更好地修为自己,《易经》也叫悔吝之书,总在提醒人应该注意什么,善始善终难,只有不断进德修业才能生生不息,始终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如临深渊。
人都有欲,如何明是非善恶做一个大人是主线,通俗的说法,如何作一个健康快乐的人,自己健康快乐也带给大家健康快乐,大多数人钻到私利获得快感,追求感官的刺激,不懂得精神的愉悦,不理解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另外,《易经》最特别的地方,不仅仅说理论,更重要的是如何实践,将卦象、爻象、卦性彻悟,然后观察事物形质对比卦象将其归类于八卦,这种功夫在于用心去悟,而不是用脑袋去想去记。
天道无思无为,无思无为建立在最有思有为的学习之上,直至本身充满各种知识,甚至很多相反的知识,进一步能够忘记这些知识,然后才能灵活运用这些知识最高境地。
这也是学习的方法,最初要努力学习,进一步则要忘记各种主观,不断实践,日积月累,到一定程度则会达到智慧的境界。
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可以说是为学不空言,知道是一回事,做到是另外一回事,过则勿惮改,自己的毛病自己去除,修身为本。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