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经子不分

2019-03-24 15:00阅读:
考究训诂,引证故实,只是读书的第一步,不是读书的目的,第一步没有走出去有两个坑,要么沉迷到训诂考据去了,一辈子钻到故纸堆里没有出来,要么一说道理都懂,一落到现实都变形,这是读书的弊病。
不读书还好,一读书行动力极差,不读书还好,一读书口若悬河,满嘴仁义道德掩盖了内心的自私自利,细思惶恐不已,真还不如做一个真小人,也不愿做一个伪君子,过日子的人朴实,没有太多的文过饰非,反而更有道德。
嘴上一套,背地另外一套的事屡见不鲜,言行不一,碰到事情就抓瞎,不脚踏实地,只是脑海漂浮的东西,读尽诗书等于没读。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再远大的志向也必须从生存开始,从生活做起,不离开现实,不离开脚下的土地,一步步慢慢走,这是读《大学》最大的感受。
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完全在行事上,不是理论,贵在身体力行,一步一个体会,一步一个验证,不止是训诂之学,也绝非口耳之学。
读四书,如果不了解五经和诸子,读起来可能有歧义,理解起来可能会走形,往往都是用自己的知见来理解,还觉得理解得非常对。
诸子和儒家一样,完全在行事上,有治平的抱负,各有一套治国方略,可以修身齐家,可以治国平天下,只是各自的方式不一样。
经子在天道的视野下看社会治理,在传统的语境中,一个文化人不明天道为何是非常耻辱的事,犹如现代信息社会不会电脑不懂手机一样,沟通上有障碍。
天子失官,学在四夷,诸子之学是官学失守之后知礼饱学之士流落民间的著述,尽管看法不同做法不一样,源头却相同。
这个源头是道,天地万物的源头,诸子用各种语言来描述,用各种方式阐述天道流行,古人的标准,这是一个门槛,进了这道门槛才有交流的可能。
道生天地万物,经天纬地谓之文,社会革故鼎新,做到“顺乎天而应乎人”,这是真正的革新,否则,著述等身也算不上真正的文化人,文化人知天道方能经天纬地,明天道方能经世致用。
道可道,非常道,天道无形,千变万化,诸子师法自然没有
太多理论的构建,都是实实在在的做法,如何说如何做才能合乎天道。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子思子思考过这个问题,夫子回答过这个问题,鲁哀公问夫子人的命和性是怎么回事。
夫子的回答,“分于道谓之命,形于一谓之”,命从天地自然之道化生而来,人禀受天地阴阳两气而形成不同个性叫做性。什么叫生死?从阴阳变化开始到人有形质,这个过程叫做生,阴阳变化到了尽头没有了形质,这个过程叫做死。
从天道的视角看,万事万物从天道中来,人为万物之灵,自然从天道中来,社会由人组成,人的天性本来合乎道,人组成的社会要合乎天道,符合天道的社会治理是王道,王道的社会,君子在位小人失势,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不符合天道的社会治理是乱道,乱道的社会,小人在位君子失势,是非不分,指鹿为马。
人为什么这么烦恼?因为失去天道,没有了天性,天道无私而成其私,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人越是自私越是烦恼,人越是关注自己越是痛苦,解决烦恼和痛苦的方法不是抓得越来越紧,真的放手,有这个智慧看到如何解除烦恼和痛苦,也有这个行动力解除这些烦恼和痛苦。
这是一个悖论,背后是阴阳之理,人只有成就别人才能保全自己,这是天道,天何言哉,天道没有说话,诸子用他们的体会和行动证实了这种事实和道理。
社会为什么这么混乱?损不足以奉有余,人心惶惶,人人自危,有钱的越来越有钱,没钱的越来越没钱,贫富分化到一定程度,大家都没有保障,这大动乱的开始,这是自相残杀的互害模式。
根本在于人的短视和无知,只看到眼前的利益,损害别人也是损害自己,当大家赖以生存的环境破坏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如果没有安居乐业的环境,人类最后可能连在地球流浪的资格都没有。
我死后哪管洪水滔天,这是现代许多人的逻辑,诸子看的是整个民族的命运,这是治国方略,看的是整个人类的生存环境,这是天下胸怀,只有国家安稳天下太平,人人才有生存生活的基础。
人和社会越来越不合于天道,越来越不顾及大家赖以生存的环境,先贤一直在呼吁,一直在奔走,“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描述了人慢慢堕落的过程,失去了道而后才有德,失去了德而后才有仁,失去了仁而后才有义,失去了义而后才有礼。
天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最根本是道德之政,脱离了道德之政,人类社会从道德来看走的是下坡路,当我们觉得在理直气壮表达非常正确的诉求时,站在民族和人类生存的角度看,我们在破坏我们的生存生活环境。
道德之政失去之后有仁义之教,仁义之教也没有办法做到,只好提倡遵守一定的规矩,这个规矩保障大家互不伤害,保障大家有个安定的生存生活环境,如果连基本的规矩都做不到,没有办法,只好用强制的法治,这是法家回到天道的方法。
相比于儒家的教化,法家的方式显得简单粗暴许多,根本在于人性越来越不堪,人管不了自己导致社会的混乱,那么就用一个强制的规矩强迫大家去遵守,如果连这点也做不到,走下去,那是人类灾难的开始。
傅青主先生提倡经子不分,经子并重,开一代风气之先,先生是中医,是书法家,也是大学问家,有学海之称。
这样看,一个真正的好中医也不是那么容易当的,医学包罗万象,经史子集、文学诗词、书法绘画、 钟鼎文字等等都可能涉略到,如果成为大医,要求更高。

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针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三部九候、五脏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药对,张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东阳、张苗、靳邵等诸部经方,又须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及灼龟五兆、《周易》六壬,并须精熟,如此乃得为大医。

这是孙真人的《论大医习业》,还说到“不读三史,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读诸子,睹事则不能默而识之。不读《内经》,则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不读《庄》《老》,不能任真体运,则吉凶拘忌,触涂而生。至于五行休王,七耀天文,并须探赜。若能具而学之,则于医道无所滞碍,尽善尽美矣。”
传统文化有个特点,无论哪个学科,都在整体看局部,试图系统解决问题,中医如是,社会治理也如是,高屋建瓴,从天下人的生存和长远发展来看社会如何治理。
明朝灭亡,有志之士锥心入肺,反思的结论,明朝灭亡跟空疏的学风有非常大的关系,文化落到了虚处,不诚实,不实践,后来的理学和心学都在口头上,没有落实到人事国是中来。
学问必须有益于事,这些事多指社会现实和人生矛盾,用自己所学解决各种问题和矛盾,这是学习的出发点,学习不用来解决问题,不知道如何做人,不知道如何做事,读了无益于己,也无益于世。
这不是宋元之后读书人的毛病,估计从有书以来,读书人就容易有这个毛病,现代教育同样培养出大量口是心非之人,内心精明,口头高尚,行动上自私自利得让人无语。
不过,再经世致用的学问也会变味,心学和理学原来也没有那么空虚,强调事功由学问生发而出,这里的学问不仅仅是知识,而是一种人生精神和境界,如果不诚不实,理学不理事,知行合一也会被逐渐抛弃,只致力于心学本身,无法解决现实社会和人生的问题。
文化的堕落,一方面是文化人自身的堕落,另一方面是当权者的打压,还有宗教的因素。
宗教发展到最后,弊端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人非常虔诚,也非常盲目,不顾现实,高高在上,好像法官一样审判别人,还有跟读书人一样的毛病,口上一套,实际另外一套,现实并没有利益到他人,反而引起了家庭和社会纠纷还觉得别人不理解,自己非常对。
走到极端非常容易脱离现实,一张口就是生活在他处,存不存在能不能到尚且不论,许多人身心开始不健康,生活出现各种问题。
先秦经典立论非常高,做法却非常质朴,教人自立,让人自强,如何在现实当中做好自己的事,进而照顾到大家,先人的教诲,从身边生活中培养仁人之心,没有太多的理论,从行动上去做,做到才是真正的知道。
人离不开社会,历史是过去的时事,时事是进行的历史,诸子看到当前的现实,往前看,借鉴历史,往后看,照顾子子孙孙的生存和生活。
看历史,关注时事,眼光自然开阔起来,看问题不过于关注个人小事,不过,诚意正心,修身齐家,小事依然认真做,尽职尽责,只是格局和心境不一样。
历史和时事也可以学到智慧,读史使人明智,现实就是进行中的历史,看问题会比平时开阔很多。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