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穷理尽微

2019-03-30 16:08阅读:
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讲学的在讲学,道理多,实践的在实践,做事多,讲学的人一般从书本到书本,一个概念接着一个概念,说法上高屋建瓴可能缺乏切实的做法和干练的能力,做事的人一般怎么读书也不怎么著述,事上游刃有余可能缺乏开阔的视野和宽广的胸怀。
现在的社会环境,讲学的人有话语权,比如管理学经济学,在商海不管怎么身经百战,都要到学校去一趟,各有目的,有的可能在真学,有的可能在镀金,有的可能在建立社会网。
读讲课的人书,听讲课人的课,道理懂了,一到事上可能乱了节奏,做事的人不怎么表达,强调在不断的实践中累积,说的都是事理,显得零碎而没有章法。
道理和事理有共同之处也有区别,道理上,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可以自圆其说,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想法,在事理上则有相对立场,作为一个人,在家庭,有家庭的职责,在单位,有单位的责任,在社会,有社会的职责。
道理上可以认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还可以认为万物平等众生一心,事理上有次序,物有本末事有终始,“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这是孟子倡导的方式,现实上也是如此,谁也不可能大爱到不分彼此。
战国时期,最有影响力的两个思想家是杨朱和墨子,杨子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一个只管做好自己,一个只看到大众的利益。
这两种方式都不那么符合事实,只管做好自己没有兼顾大众的利益没法在社会生存,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做法大家非常难做不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中道而行,兼顾自己和大众是儒家的做法。
中庸符合事理,更注重自己什么分位什么能力能做什么事,不超出自己的分位,做力所能及的事,除非真的在事上做到如此。
事理当成道理,缺乏高度深度广度,最怕的是把道理当成事理,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生活中许多事并没有什么道理可言,即使是事理也没有多少人相信。
世道浇漓,太多的人情和客套,更多时候没有什么道理和事理可讲,忽略了情理,讲道理说事理的人一不小心不是自己怨气冲天,就是别人怨气
冲天。
历代大儒反对闭门著书,一般深谙世态人情有了丰富的社会经验之后才开始讲学,这是道理和事理圆融之后的体会传授,如果著述的话,都是一辈子的结论精华,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
先秦经典许多不是讲学之人所著,学生们的听课记录,现在流传的著作,大都是听课笔记集,之后的大儒有自己的著作,也是自己经验集,一辈子可能就一篇文章一本书。
这些著作有个特点,仿佛都在说道理下结论,古代书写本来不方便,信息也没有那么通畅,能少写就少写,留下来都是最精华的部分。
对于后世读者来说是个难题,道理容易懂,但不知情理和事理如何,结论从哪里来的,如果求证到这个结论,读起来的难度不是一般的高,这不仅仅是读书的问题,许多结论需要丰富的人生经验和事理的体认。
事理是具体操作的步骤和技术,古代的传统,事理需要师承,一步步怎么做,有事上的讲究还有事实的验证,不是知道一些道理可以代替。
道理和事理的脱节是普遍现象,最理想的讲学如历代大儒一样,有道理有事理有情理,从生命走出来的体证,不是纯理论研究。
退而求其次,讲述真实的体验切实的求证,不过,板凳坐要十年冷,需要实践出真知,学自己能学的,做自己能做的,真弄明白一门学问可能是一辈子的事业。
人活着就在精神,学习先立身,立身之后才能自如处世,天下最难的事不是学习,是道理、事理和情理的圆融,大道理在事实面前如一张纸那样浅薄,做到和没有做到,真的是两回事。
喜欢传统文化的人,多少都是喜欢读书的人,比较学院风格的书,多是考据之书,好像去古董店,或者博物馆参观一样,冷冰冰的态度。
还有一种启蒙大众的学院风格,有的说话的立场和态度好像不是中国人一样,恨不得中国人全部变成外国人,脱离事理和情理,社会需要批评,忘记了自己立场的批评多少有点让人觉得不是生活在中国,没有多大的诚意和善意。
除了学院风格的书,还有文艺风格的书,更多的是关注自己的喜怒哀乐,追求自己的趣味,小清新是一种潮流,高尚一点叫艺术追求,难听一点,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总想找一个安静的地方。
问题在人总是活在现实中,追求绝对的安静往往和亲友渐行渐远,和周围环境越来越生疏,如果有一点自恋和自大情结的话,本来兼顾自己和大众福祉的学问变成理论的表述和个人情绪的表达,活得越来越自我,越来越小我。
这不是针对别人的话,更多是自省和自警,这样的路子可能不是真实的成长之路,再极端的话,对自己要求极低,对别人要求极高,要求别人按自己的方式来生活,这是许多人喜欢做的事。
传统文化有生命的温度,甚至有热度,从身心生起来的那种信念,好像游荡四方的游子回到家,千里迢迢终于回到了家,温馨而熟悉,亲切而陌生。
回家的味道是踏实的,安和地活着,在平静的心境中努力解决现实的各种问题,其实,我们从来没有离开过家,只是因为各种自我而出走。
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经典指示回家的路,只是一个方向标,饭需要一口口吃,路需要一步步走。
这是最坏的时代,也是最好的时代,读经不可能带来太多的现实利益,反而少了许多功利,也没有太多的利益牵扯,静下心细细品味慢慢体认反而更加能接近原貌。
不会如往前的朝代,一读四书五经都要面圣,多少有读给别人看的味道,如今的时代,除了读给回家的自己,没有人会太在意。
古之学者为己,我们说的修身,读书是自己的事,修养也是自己的事,不是经常浑身毛病还想着改变别人。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世路风霜人情冷暖中有情理,许多时候,人不怎么认道理和事理,只寻找情感认同。
有钱有地位的时候,大家都会捧着套各种近乎,什么都会来找,没钱没地位的时候,讨厌到别人的狗都嫌,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这是人情冷暖。
社会势利,有人用自己的功成名就来证明自己,让别人无话可说,许多高尚的说辞下都是报复心态的驱动,用现在流行的一句话:今天你对我爱搭不理,明天我让你高攀不起!
苏秦开始不不成功,家人看不起他,嫂子也嘲笑他,功成名就回到家乡后,父母和嫂子全都趴伏在地上,连头都不敢抬。
苏秦问曾经瞧不起他的嫂子,为什么之前那么高傲,现在又谦卑了,嫂子回答,因为变富贵了。
这是非常现实的话,我们几乎每天都会碰到,苏秦听到这句话后感叹,人贫贱的时候,连家人都瞧不起你,人生在世追求富贵太重要了。
除了这种种方式,看到世路世情,看到自己说话做事的出发点,还会千方百计证明自己吗?面对这种情况又如何自处?
不买最好,只买最贵,社会充满攀比和虚荣,身处这样的社会,如何看待又如何自处呢?
因为自觉和不自觉的攀比和虚荣,透析洗血、泻药减肥,娱乐至死,用各种伤害自己的方式证明自己,如何看待又如何自处?
人为什么活着?活着的意义在哪里?这是一个看似很哲学的思考,如果经历过生死或者遭遇过挫折,心灰意冷万念俱灰的时候,这是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不解决这个问题,人无法回归正常的生活,真东西跟生命的紧密相连,人如何活着才能安康自在,通俗地说,有吃有喝有住,生存有保障,没有什么烦恼。
如果真的有生命地活着,情理是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势利是常态,不是现在的事,愤世嫉俗于事无补,抱怨逃避也于事无补。
花开花落,生命不断凋零,人何去何从?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