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说“感”和“冒”(2)冒以及为什么称感冒
冒字上面的冃(音mao4)是古人所谓的“头衣”,也就相当于现在的帽子,下面的目是眼睛。(这里又要插进几句,上古冠的主要作用是束发,不一定把头都罩住,如图画上齐天大圣的冠。而帽却是把头蒙盖住,起到保暖等作用。)
《说文解字》说冒字的本义是“蒙而前也”。这是一个会意字,段玉裁注解说,“冃目者,若无所见也。”把眼睛盖上,好像什么也看不见还向前,这就是“蒙而前”。“引伸之,有所干犯而不顧”,如冒犯,冒险等。
过去给皇帝写本章或给上司写信,前面常常有“冒死”、“冒昧”这样的词语。现在人们常用的词汇如冒险、冒失、冒进也都有这样的意思。
又有一种说法,说冒假借为冃,就是“头衣”、“覆盖”,在这个意义上,后来写为帽。所以冒又是帽的古字。
如《诗·邶风·日月》中有句子:“日居月诸,下土是冒(太阳啊月亮啊,人间土地被它们的光芒所覆盖)”。《汉书·隽不疑传》记载:“始元五年,有一男子乘黄犊车……著黄冒……自谓卫太子”。著黄冒,就是戴着黄帽子。
其实,这两种说法并不矛盾。无论人是“蒙而前”还是被“覆盖”,都有把人置于某一种环境之下的含义。冒险,就是人处在危险的境地。冒死,就是人处在可能会死的环境之下。顶风冒雪,冒着风雪,就是人处在风雪之中。如此等等。
冒字其余的用法,都是这个基本意义的引申。
这样,感和冒也有了共同的意思,它们都是处在某种环境之下。感是指被环境所影响,而冒则更多地指主动进入这个环境。
古人认为,我们身体所发生的鼻塞、喷嚏、流涕、发热、咳嗽、头痛等症状,是因为人处在“风邪”的环境之中,被风邪所影响,受了风邪所致,所以称为“感冒风邪”。
据说,现在发现最早使用这个词语的“医学著作”是宋代杨士瀛《仁斋直指方•诸风篇》,书中说:“感冒
冒字上面的冃(音mao4)是古人所谓的“头衣”,也就相当于现在的帽子,下面的目是眼睛。(这里又要插进几句,上古冠的主要作用是束发,不一定把头都罩住,如图画上齐天大圣的冠。而帽却是把头蒙盖住,起到保暖等作用。)
《说文解字》说冒字的本义是“蒙而前也”。这是一个会意字,段玉裁注解说,“冃目者,若无所见也。”把眼睛盖上,好像什么也看不见还向前,这就是“蒙而前”。“引伸之,有所干犯而不顧”,如冒犯,冒险等。
过去给皇帝写本章或给上司写信,前面常常有“冒死”、“冒昧”这样的词语。现在人们常用的词汇如冒险、冒失、冒进也都有这样的意思。
又有一种说法,说冒假借为冃,就是“头衣”、“覆盖”,在这个意义上,后来写为帽。所以冒又是帽的古字。
如《诗·邶风·日月》中有句子:“日居月诸,下土是冒(太阳啊月亮啊,人间土地被它们的光芒所覆盖)”。《汉书·隽不疑传》记载:“始元五年,有一男子乘黄犊车……著黄冒……自谓卫太子”。著黄冒,就是戴着黄帽子。
其实,这两种说法并不矛盾。无论人是“蒙而前”还是被“覆盖”,都有把人置于某一种环境之下的含义。冒险,就是人处在危险的境地。冒死,就是人处在可能会死的环境之下。顶风冒雪,冒着风雪,就是人处在风雪之中。如此等等。
冒字其余的用法,都是这个基本意义的引申。
这样,感和冒也有了共同的意思,它们都是处在某种环境之下。感是指被环境所影响,而冒则更多地指主动进入这个环境。
古人认为,我们身体所发生的鼻塞、喷嚏、流涕、发热、咳嗽、头痛等症状,是因为人处在“风邪”的环境之中,被风邪所影响,受了风邪所致,所以称为“感冒风邪”。
据说,现在发现最早使用这个词语的“医学著作”是宋代杨士瀛《仁斋直指方•诸风篇》,书中说:“感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