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一人一课《鸽巢问题》开课评课
2018-06-11 15:00阅读:663
X
《 鸽 巢
问 题 》
教 学 设
计
教学内容
审定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P68、69《数学广角
鸽巢问题》。
设计理念
《鸽巢问题》既鸽巢原理又称抽屉原理,它是组合数学的一个基本原理,最先是由德国数学家狄利克雷明确提出来的,因此,也称为狄利克雷原理。
首先,用具体的操作,将抽象变为直观。“总有一个筒至少放进2支笔”这句话对于学生而言,不仅说起来生涩拗口,
加载中...
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
而且抽象难以理解。怎样让学生理解这句话呢?我觉得要让学生充分的操作,一在具体操作中理解“总有”和“至少”;二在操作中理解“平均分”是保证“至少”的最好方法。通过操作,最直观地呈现
“总有一个筒至少放进2支笔”这种现象,让学生理解这句话。
其次,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让学生在证明结论的过程中探究方法,总结规律。学生是学习的主动者,特别是这种原理的初步认识,不应该是教师牵着学生去认识,而是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所以我认为应该提出问题,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中来证明他们的结论是否正确,让学生初步经历“数学证明”的过程,逐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再者,适当把握教学要求。我们的教学不同奥数,因此在教学中不需要求学生说理的严密性,也不需要学生确定过于抽象的“鸽巢”和“物体”。
教材分析
《鸽巢问题》这是一类与“存在性”有关的问题,如任意13名学生,一定存在两名学生,他们在同一个月过生日。在这类问题中,只需要确定某个物体(或某个人)的存在就可以了,并不需要指出是哪个物体(或哪个人),也不需要说明通过什么方式把这个存在的物体(或人)找出来。这类问题依据的理论,我们称之为“鸽巢问题”。
通过第一个例题教学,介绍了较简单的“鸽巢问题”:只要物体数比鸽巢数多,总有一个鸽巢至少放进2个物体。它意图让学生发现这样的一种存在现象:不管怎样放,总有一个筒至少放进2支笔。呈现两种思维方法:一是枚举法,罗列了摆放的所有情况。二是假设法,用平均分的方法直接考虑“至少”的情况。通过前一个例题的两个层次的探究,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方法能保证“至少”的情况,能用这种方法在简单的具体问题中解释证明。
第二个例题是在例1的基础上说明:只要物体数比鸽巢数多,总有一个鸽巢里至少放进(商+1)个物体。因此我认为例2的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尽量平均分”,并能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表示思维的过程。
学情分析
可能有一部分学生已经了解了鸽巢问题,他们在具体分得过程中,都在运用平均分的方法,也能就一个具体的问题得出结论。但是这些学生中大多数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为什么平均分能保证“至少”的情况,他们并不理解。还有部分学生完全没有接触,所以他们可能会认为至少的情况就应该是“1”。
教学目标
1.通过猜测、验证、观察、分析等数学活动,经历“鸽巢问题”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鸽巢问题”,会用“鸽巢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渗透“建模”思想。
2.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探究过程,提高学生有根据、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和推理的能力。
3.通过“鸽巢原理”的灵活应用,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和兴趣,感受到数学文化及数学的魅力。
教学重点
经历“鸽巢问题”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鸽巢原理”。
教学难点
理解“鸽巢问题”,并对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
教具准备:相关课件
相关学具(若干笔和筒)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初步体验。
1.扑克游戏:
(1)教师介绍:一副牌,取出大小王,还剩52张牌,选5个人每人随意抽一张,我知道至少有2张牌是同花色的,相信吗?
(2)游戏验证:体会不管怎么抽,总有一种花色至少两张牌。
[设计意图: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投入到后面问题的研究中。]
2.刚才这个游戏中,蕴藏着一个数学问题,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有趣的问题。
二、操作探究,发现规律。
1.具体操作,感知规律
教学例1改编
5支笔,四个筒,可以怎么放?请同学们运用实物放一放,看有几种摆放方法?
(1)学生汇报结果
(5,0,0,0)
(4,1,0,0)
(3,2,0,0)
(2,2,1,0)(2,1,1,1)
(2)师生交流摆放的结果,强调做到有序思考。
(3)小结: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筒里至少放进了2支笔。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不会说,“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筒里至少放进了2支笔。”)
[设计意图:鸽巢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特别是“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筒里至少放进了2支笔。”这句话的理解。所以通过具体的操作,枚举所有的情况后,引导学生直接关注到每种分法中数量最多的筒,理解“总有一个筒里至少放进了2支笔”。让学生初步经历数学证明的过程,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质疑:我们能不能找到一种更为直接的方法,只摆一次,也能得到这个结论的方法呢?
2.假设法,用“平均分”来演绎“鸽巢问题”。
(1)思考,同桌讨论:要怎么放,只放一次,就能得出这样的结论?
学生思考——同桌交流——汇报
(2)汇报想法
预设生1:我们发现如果每个筒里放1支笔,最多放4支,剩下的1支不管放进哪一个筒里,总有一个筒里至少有2支笔。
(3)学生操作演示分法,明确这种“每个筒里先放一样多的”分法其实就是“平均分”,平均分是保证“至少”的最好方法。(板书:5÷4)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积极的自主探索,寻找不同的证明方法,在枚举法的基础上,学生意识到了要考虑最少的情况,从而引出假设法渗透平均分的思想。]
(4)把6支笔放到4个筒里,总有一个筒里至少放进了几支笔?7支呢?
学生思考——操作——列式计算——汇报(问:余下的2根为什么不放在一起?)
3.你理解刚才的扑克牌游戏的道理了吗?如何用算式来表示?
三、探究归纳,形成规律
1.课件出示例2:7只鸽子飞回3个鸽巢里,至少有3只鸽子飞进同一个鸽巢里。为什么?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用平均分思想,并能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表示思维的过程。]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7÷3=2……1
至少3只
(学情预设:会有一些学生回答,至少数=商+余数
至少数=商+1)
根据学生回答,师边板书:至少数=商+余数?
至少数=商+1
?
2.师依次创设疑问:8只鸽子飞回3个鸽巢呢,至少有几只鸽子飞进同一个鸽巢里?10只鸽子飞回3个鸽巢呢?9只鸽子飞回5个鸽巢呢?(根据回答,依次板书)
8÷3=2……2
2+1=3
10÷3=3……1
3+1=4
9÷5=1……4
1+1=2
观察板书,同学们有什么发现吗?
得出“物体的数量大于鸽巢的数量,总有一个鸽巢里至少放进(商+1)个物体”的结论。
板书:至少数=商+1
[设计意图:对规律的认识是循序渐进的。在初次发现规律的基础上,从“至少2支”得到“至少商+余数”个,再到得到“商+1”的结论。]
师过渡语:同学们的这一发现,称为“鸽巢原理”,也称“抽屉原理”,最先是由19世纪的德国数学家狄利克雷提出来的,所以又称“狄里克雷原理”。这一原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鸽巢原理”的应用是千变万化的,用它可以解决许多有趣的问题,并且常常能得到一些令人惊异的结果。下面我们应用这一原理解决问题。
四、运用规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课件出示习题.:
1.5个人坐4把椅子,总有一把椅子上至少坐2人。为什么?
2.
5只鸽子飞进了3个鸽笼,总有一个鸽笼至少飞进了2只鸽子。为什么?
3.11只鸽子飞进了4个鸽笼,总有一个鸽笼至少飞进了(
)只鸽子。
4.随意找(
) 位老师,他们中至少有2个人的属相相同。为什么?
5. 13个小朋友同行,其中必有几个小朋友同月生日。
……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平常事中也有数学原理,有探究的成就感,激发对数学的热情。]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有趣的规律?请学生畅谈,师总结
板书:
鸽巢问题
例1(5,0,0,0)
例2
(4,1,0,0)
7÷3=2……1
2+1=3
(3,2,0,0)
8÷3=2……2
2+1=3
(2,2,1,0)
10÷3=3……1
3+1=4
(2,1,1,1)
9÷5=1……4
1+1=2
总有一个筒里至少有2支笔
至少数=商+1
5÷4=1……1
《鸽巢问题一》评课稿
徐显容
《鸽巢问题》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内容,与前后知识点没有联系,比较孤立。数学广角主要是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提升思维水平。虽然小学阶段的鸽巢原理的内容比较简单,但是学生建立鸽巢原理的一般化模型比较困难。胡老师《鸽巢问题》一课,给我整体的感觉是教师教得扎实,学生学得有效。她能够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努力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放手学生又有效调控课堂。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胡老师的这节课有以下亮点:
1、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课前胡老师通过玩扑克牌游戏导入,非常贴切新课,吸引了同学们的眼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当胡老师说“我不用看就知道你们当中肯定有2张同花色的牌”,胡老师为什么能做出如此准确的判断?道理是什么?这其中是不是蕴含着一个有趣的数学原理,引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为学生学习鸽巢原理作了很好的铺垫。
2、用具体的操作,将抽象变为直观。
本节课陈老师组织的教学结构紧凑,实施过程层层推进上的扎实有效,教师通过让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操作4根牙签放进3个纸杯里,探究例1:把4支铅笔放进3个笔筒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2支铅笔。先让学生用枚举法,把所有情况摆出来,运用直观的方式,发现并描述:理解简单的“鸽巢原理”,举例后学生感知理解“铅笔比笔筒多1时,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2支铅笔”。再让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简便方法,即“平均分”的方法,在这节课中,由于胡老师提拱的数据较小,为学生自主探索和理解“鸽巢原理”提供了很大的空间,使学生经历了一个初步的数学证明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3、注意渗透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并在游戏中深化知识。
学了“鸽巢原理”有什么用?能解决生活中的什么问题?教学中教师注重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课前老师设计了一组简单、真实的生活情境:“让一名学生在一副去掉了大小王的扑克牌中,任意抽取五张,老师猜:总有一种花色的牌至少有两张。”课的结尾又通过摸球游戏,让学生进一步体会鸽巢原理的应用。学完鸽巢原理后,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解释这些现象,有效的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还原于生活”的理念。
4、多媒体课件的应用课堂教学更直观形象。
本节课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使知识形成的过程更形象直观的展现给学生,把抽象的枯燥的数学原理用生动形象的动画呈现在学生眼前。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充分发挥了学生用视觉获取知识的优势。
虽然胡老师在课堂上的“精彩”深深憾动了我,但我觉得她在一些微小的细节中语言略显不够精炼,板书也需要再提高,如能再在细微处更上一层楼那就更完美了。
总之,整节课的教学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提供了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空间,还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交流氛围,学生在思考、操作、讨论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数学概念、数学方法,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