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泰中“地招班”恢复招生时的艰难历程
2021-09-04 10:19阅读:
(1999年8月交付使用的省泰中迎春东路新校区)
省泰中“地招班”恢复招生时的艰难历程
王加珍
“文革”后30多年,生源问题一直长期困扰着省泰中几代校长。当时小泰州只有13万人,而周边地区都是100多万人口的大县。由于招生是“计划经济”模式,省泰中招生只能在13万人口的小泰州范围内进行,这远远不能满足这个“文革”前泰州地区办学规模最大的省属重点中学的需要。因此,恢复“文革”前的招生范围一直是省泰中校长们梦寐以求的事。
1993年12月,我从泰州师范调省泰中任副校长副书记,一年后主持全面工作。说实话,我当时心理压力很大,每次到扬州市教育局参加会议总感到有点抬不起头来。因为在扬州地区十多所重点中学里,省泰中成了高考升学率最差的中学。
1996年8月地级泰州市组建了,省泰中迎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机遇。
组建后的第一个教师节,市委书记陈宝田、副书记丁解民、邵军,常委朱爱群等领导来看望老师,6个常委来了4个主要领导,可见,新市委对省泰中的重视,我决定抓住这个机遇。在看望了老师们后,市委领导决定在省泰中开会听取学校方面的回报。我用20分钟时间,回报了学校基本情况和存在的突出问题。
我重点回报了三点:一是高一新生质量远不如周边县中,我们的起分线比他们少30
分左右,高中教育不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二是在现有条件下,省泰中创建国家级示范高中是不可能的,硬件条件急待改善;三是省泰中要谋发展,必须要突破两个瓶颈,一要解决师源,二要解决生源。解决师源无非两条渠道,一是招聘,二是每年在毕业生中挑一些好的自己培养。解决生源就要面向四市一区招生,要和周边县市教育局协商,从他们县中的“蛋糕”中切出一部分给我们,使几所老省中都在同一个起跑线上。
陈书记和丁市长听了我的回报后,基本清楚了省泰中目前的基本情况,认识到这几个问题的存在确实制约了学校的发展。他们当即表示,硬件问题,我们市委考虑。关于教学和招生的一些具体问题,也要解决,请邵军书记牵头研究并提出方案。作为第一次和新市委领导们见面,我觉得目的达到了。
教师节后,我又专门去市委向邵军副书记详细回报了省泰中的办学情况。听了我的回报后,邵书记原则上同意我们面向四市一区单独提前招收部分高一新生。但什么时候开始招,怎样招,适当的时候再研究。
97年春季是省泰中招生的关键时期。开学不久,我就拿着准备好的报告,到市教育局申请面向四市一区单独提前招收部分高一新生。同时,又去市委市政府向丁市长、邵书记、黄市长等作了专题回报,并取得了他们的支持。丁市长、邵书记先后在我的报告上批了意见,大意是:省泰中反映情况属实,请黄市长落实解决。
在黄市长的关心下,3月初,市教育局李湘子副局长在省泰中召开各市、区教育局分管教学的副局长开会,讨论省泰中“地招班”招生。会议首先传达了书记、市长的批示,李湘子局长在会上反复强调,地级市组建了,作为一所市属百年老校,省泰中现有的规模和条件尤其是“生源”已远远不能与之相适应,现在是恢复省泰中“文革”前招生范围的时候了。会上,经过一番争论终于通过了市教育局“关于江苏省泰州中学面向全市单独提前招收60名高一新生的意见”。会后,招生文件随之下达。
省泰中高一“地招班”招生报名于1997年3月25日开始至4月25日结束,5月1日举行考试。由于30多年省泰中没有对周边地区招生,周边县(市)区的学生及家长对我们并不了解,有的甚至有误解。因此,我们派出了几十人的宣传队伍,带上资料,在学校几位副校长带领下奔赴四市一区所有初中宣传我们的招生政策。
经过广泛宣传和发动,首次招生,2100多名学生报考,经过统一考试,我们择优录取了60
名优秀生和5名备取生。当时,我叫这个班为“地招班”,首届“地招班”学生质量很齐整,招生取得圆满成功。报到那天,全校一片欢天喜地,看着一个个从四市及高港区来的农村学生,一些老同志都有点激动得热泪盈眶了。
三年后,据时任班主任石文虎老师当时统计,这个班60名学生100%达本科线,达南大分数线以上的23人,达清华北大分数线的5人。由于2000年是先填志愿后高考,录取高校比较分散,除上述学校外,录取科技大、交大、复旦的有7人。该班学生丁海蓉、李乾后来都是美国哈佛大学的博士后,学成回国后现在都在中科院工作。
首次“地招班”招生的成功,鼓舞了泰中人,也引起了下面一些学校和行政领导的注意,他们开始担心生源外流了。第二年从报名开始,各地就设置了重重障碍,不传达泰州教育局关于省泰中提前招生的文件,不准学生来省泰中报名,学校不出具学生学业证明,动员优秀生不填报省泰中志愿等等。我们想在有关市区电视台打招生报名信息也不行,他们说一定要当地教育局批准才可以。还有做得更绝的,动员差生报名,说是多一次报考机会。我发现这一情况后,立即回报了黄市长。黄市长说,可以理解,并要我去各县(市)区教育局打招呼,请他们给予支持。
根据黄市长指示,我去靖江、泰兴、姜堰、兴化四市教育局回报我校招生工作。每到一处,局长们接待都很热情,宴请我时几乎所有在家的局长都参加陪同。劝酒时,众口一词,说:王校长,您是处级干部,欢迎前来我们小地方视察。某局长甚至说,请校长放心,泰州中学的招生就是我们的招生,我们一定会尽力做好。我笑着和他们开玩笑说:说来说去,还不就是一杯酒,为了省泰中,我喝!我仰脖一饮,喝下全部苦辛。酒量本来不大的我,哪里经得起他们轮番进攻,每到一地都被灌得晕头转向。
各县(市)区教育局都跑了,酒也喝了,该怎么办,他们还是怎么办。4月29日,我们得到消息,各地对我们提前考试都采取了严格的限制措施,泰兴5月1日准备举行全市初中理化生实验考试,姜堰举行全市初中数学竞赛等等,有的学校还把学生报考省泰中和教师教学业绩反比例挂钩,等等。
5月1日就要考试了,情况紧急,刻不容缓。29日晚,我和副校长陈敬环、任范红、张文,以及教导主任龚玉蓉等学校领导,未经预约,就到了黄市长家里。我把情况作了简要回报。黄市长听后,也十分恼火,当着我们面先把某市分管副市长批评了一通,又逐一打电话给各市区分管市长或教育局长,强调指出:各地不得阻拦学生来省泰中参加提前考试,你们原计划安排的活动一律取消。
为了保证5月1日考试能如期举行,第二天一上班,我又向陈宝田书记做了回报。陈书记也做了明确指示,他对黄市长说,如果还有县(市)、区阻拦,我请邵书记把他们一把手找过来谈话。就这样,在市领导的关心下,5月1日提前考试如期举行。虽然考了,也录取了,但他们还是利用老师的力量动员学生不要来报到,因此新生能否如期报到,我们和毕业学校之间还要打一场生源争夺战。这场“战役”,不好意思再找领导了,只能我们自己解决。那几年,生源大战已变成了招生的常态化工作,我们也是越打越有经验了。
05年省泰中附中吴天宇当年高分录取了省泰中高一,同时又以第一名的成绩录取了南师附中,而且已在南师附中报了名。那时,我兼任省泰中附中校长,在得知这一情况后,我立即给时任省附中常务副校长王俊鹏同志打电话,要求附中一定要想办法把吴天宇动员回来。时任附中办公室主任肖齐国正好家住高港,齐国同志多次去吴天宇家里动员,最终吴天宇选择了省泰中。三年后,吴天宇不负众望,高考取得了全省理科总分第二名、泰州市第一名的好成绩,并录取了清华大学。
转眼间第四年招生开始了,在市教育局布署前,我召集校长们开会,对前三年的单招进行了认真分析和研究。针对各地的限招措旋,我们拟定了对策,一是充分利用市级媒体宣传省泰中;二是报名时可以不要毕业学校证明;三是不必学生自己来,可以电话报名或家长前来办理报名手续;四是一次招生,可以多次考试,一切从方便考生出发;五是缩短考试时间,合并考试科目,把考五门改为考两门,即“综合文科”和“综合理科”;六是招生人数不突破市教育局下达的计划,努力开辟新的生源基地,扩大对扬州地区特别是江都、高邮、宝应等地的招生。为了得到领导支持或默认,我把我们的措施向黄市长和市教育局领导做了详细回报,市长和局领导都表示认可。
在市长和市教育局支持下,省泰中单招逐年好转。有的市(区)领导已经开始对下面做工作了,说:省泰中是一个单位,机动性强,我们是一个市区,你堵住了东,但堵不了西。也有个别市区教育局抱怨泰州市政府和教育局对省泰中管束不严,其实我们每个动作市政府和市教育局领导都清楚,我们不可能离开教育局去搞招生。一些市区分管领导也觉得,为了几十个学生,让省泰中牵着鼻子走也没有必要。于是,招生形势在不知不觉中向好的方面发展和转化,“地招”逐步走向了常态化。
那时,我们在兴化一般可招收120人左右;在高港可招收70人左右;在姜堰、泰兴可以各招收40至50人,那时姜堰镇以西的乡镇比较好的学生一般都会选择来省泰中就读。靖江离我们比较远,他们的生源流向主要是江南,我们在靖江只能招收到10多人。面对扬州地区招生后,在江都、高邮、宝应我们可以招收一个班,约50人左右,每年“地招”人数一般在300人左右,这大大改变了省泰中生源状况。
市教育局对我们招生工作一直给予大力支持,特别是“特殊考生特殊处理”为我们招生工作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后来获得世界奥林匹克化学竟赛金牌的张子扬同学,当时在二附中读初二,该生学习成绩极为突出,时任校长李军同志向我推荐,希望我们能破格录取张子扬为高一新生。这是一个难题,但我还是向教育局领导多次回报和交涉,最后在教育局支持下,张子扬从初二直接跳到我校读高一,两年后终于夺得化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招生时我们还制定了一些土政策教育局也给予了认可,如:凡是获得江苏省奥数一等奖的外市考生,可免试进入我校就读等等。
今天看来,一些做法确实不符合招生规定,但当年省泰中恢复“地招班”招生确实就是在这样磕磕碰碰中坚持下来了。经过几年努力,一些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对省泰中招生开始接受或默认了,从此“地招班”招生在市教育局统一领导下,在各地教育局支持下逐步走向了正常。这为我们在泰州地区“坐稳老大”,并进而建成“江苏一流,全国知名”的重点中学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05年下半年,我辞去省泰中校长、书记时,这一目标应该说已基本实现。
2021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