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那年,我们争先恐后去卖公粮

2023-06-25 07:10阅读:
那年,我们争先恐后去卖公粮——听画川讲那过去的故事(8)
我们插队的年代,每当夏收和秋收以后,都要以生产队为单位缴公粮,生产队除了按规定给社员分些口粮,除一定集体留成和种子外,基本上都如数上缴了,交公粮可以说是那时农民对国家不得不尽的一种义务。
那时农村的行政体制是县、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生产小队这么一种结构,小队是最基础的生产单位,大队则仅仅是一种组织形式。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公社按照上级的要求并参照各个大队的土地数量和种植情况下达一定的产量指标,大队将这些任务分解给属下的生产小队,如果没有较大自然灾害等特殊情况,粮食下来后生产队就得按计划交公粮了。

交公粮一年两次,夏收后交麦子,秋
收后交水稻。在那个“政-治-挂-帅”的年代里,收入分配的原则是“国家得大头、集体得中头、个人得小头”,因此,对于生产队来说交公粮是一项政-治-任务,并且即使是遇到歉收的年景,农民们也要最大限度地向国-家交纳公粮。

当时也鼓励卖余粮,即完成规定的任务后还可以卖一些粮食给国家,并且价格是统一规定的,如果卖的多了,有些地方也给予一定的鼓励和奖励,譬如可以优先和优惠购买化肥、柴油等紧张物资。那时没有杂交稻,粮食亩产都不高,绝大部分生产队实际上并没有多少余粮可卖,但是迫于政-治-形-势的要求,不少生产队都会在交完公粮后千方百计再向国家卖一些粮食,以此换取县里和公社的表扬。

我们生产队交公粮使用的运输工具就是农船。在收公粮的那段日子里,通往公社的四面八方的路上,天天都有一辆接着一辆装满粮食的板车向粮库送粮食,或者是长长的挑着公粮担子的队伍,水面上是一条条满载粮食的农船,那样的情景蔚为壮观。七十年代的时候有一个笛子独奏曲,名字就叫《扬鞭催马运粮忙》,表现的就是丰收之后社员们喜送公粮的欢乐场景,曲子听起来格外轻松而明快,虽然现实中交公粮的情况与音乐所描述出的那种人欢马叫的气氛有很大的出入,但作为艺术作品确实还是成功地表达了广大群众发自内心的热爱国家、热爱集体的火热激情。

收缴公粮的时候,公社粮库会为各大队的生产队排定一个送粮的顺序,但常常由于这个或那个原因造成几个生产队送粮的时间重合在一起。因此,在粮库门前排队等候交粮的队伍经常是沿街绵延二、三里路,有时甚至要等上一整天。尤其是交夏粮的时候,正午时分,在火辣辣的太阳照耀下,那些本已累得精疲力尽的来送粮的农民们蔫蔫地守在粮车旁,一个个不但被晒得满头大汗,而且肚子也饿得咕咕叫,无论谁的脸上都显露出一股焦急的神情。

每年队里卖公粮,每户只派一个男劳力去,队长却例外同意我们知青每次都跟着去。卖公粮那天,大家在生产队的仓库里,热火朝天的过秤的过秤,记账的记账,严肃认真地往船上装粮食。装好了粮食,大家就撑着船往公社的粮站出发。到了公社粮站,我们张罗着准备把粮食运到粮库过磅。(却见有的农民扛了少数粮食不往粮站去,而是往街上的一户朱姓叫做“小老姑”的人家走,送去不少粮食。)然后再到粮站检测含水率,检测合格后才能把粮食过磅,送入粮库。装粮食的囤子有十几米高,用长长的跳板从一个囤子搭到另一个囤子,抗在肩上的笆斗(柳条编的筐)连粮食有6、70斤重,走起来一晃一晃的,上下抖动,那时也不知道害怕,愣头愣脑的就干了下来。

过完磅,拿到收条之后,生产队长就带大家到了那户朱姓人家(朱姓人家和我们生产队的人家有亲缘关系),这时散白酒、红烧肉、菜汤和米饭都已经摆上了大桌,大家也不客气,围坐下来就海吃海喝了起来。印象最深的是红烧肉,旺火急烧,农民称为生炒肉,非常好吃。饭吃完,围在一起接着分锅巴,每人一块,用肉卤子一浇,其美无比,回味无穷。酒足饭饱之后,急急地往回赶,到队里已经天黑了。

回到班组我们就很纳闷,在仓库里过秤粮食的时候,我们就在现场,怎么卖了公粮,又换了吃的,回去交账的时候,账不但不少,反而还多了一点。后来才知道,在大家往船上装粮食的时候,有几个人的粮食根据惯例根本就没有过秤,直接就上船了。上粮站卖公粮是个肥差,用些稻换些钱解决卖公粮的人们中午饭,不但挣了工分,还可以海吃一顿。平时农民在家里没吃的,所以为什么大家都争先恐后地抢着去,我们恍然大悟。有时劳力多了,只好轮流摊派去,没有去的心知肚明,遗憾不已。

那年,我们争先恐后去卖公粮——听画川讲那过去的故事(8)
交公粮的历史渊源有近和远两种情况。


远的要从商鞅变法说起,那时是中国的战国时期,做为法家的商鞅为了实行兼并战-争的需要,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在秦国变法。主要内容就是围绕耕-战,制定政策法规然后坚决实施。交公粮就是其中一种,秦国民众除了到军-队服役的,绝大数要种粮,而且收成好坏也可以评功受爵。后来的汉也受到此影响,对农民的税收往往是粮食,以后各代沿用,所以有皇-粮-国-税的说法。

近的情况也和战-争有关,共-和-国建立前的武装斗争就曾征收公粮用于战-争,简单讲就是军-粮摊派到每户种粮人手里。但是和前代的不同是 革- 命- 者发动了土地革- 命,剥夺了地 -主的特权,分给更广大的穷人土地。建国后建立了粮站系统,继续征收公粮。这一制度在现执政时代结束,交公粮的历史至少在中国维持了两千三百年以上,甚至追溯历史可能可以追溯到井田制时代。

2005年12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19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废止《农-业-税-条-例》的决定”。也就是说,我国农民从2006年开始不再需要向国家缴纳农业税(公粮)了。

2006年1月1日,当中-央-决定免除农业税的春风吹到农村的时候,“公粮”这一词就成为了历史。农民不再交公粮了,几千年实施的农业税从此告别了历史的舞台。农民完全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粮食了,这对于农民是一件天大的喜讯。而好事还不仅不如此,国家出台政策给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对部分地区农民实行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

以前征缴公粮农民们是想得通的,国家要保证一定的粮食储备预防战-争、预防自然灾害甚至是连续多年的自然灾害、非农业人口包括部-队的食粮供应、国际援助等等。现在国家有了相当的国力和储备,有了应付自然灾害和抗风险的能力,为了提高农民种田的积极性,决定免征公粮,农民们也是理解的。交公粮已经成为逐渐久远的历史,但是那段岁月里所倡导的国家利益为重和大公无私精神蕴涵着的一种积极的人生意义,是值得物欲横流的今天的我们去认真反思和总结的。



那年,我们争先恐后去卖公粮

汉字,传说是黄帝时代的史官仓颉所创造的。他观察万物,依据物体的形状造字。不过虽说古书上有记载,但这毕竟只是传说而已。其实汉字是起源於先民结绳记事,是我们祖先共同努力的创作,仓颉可能只是整理文字的人。文字是因为使用上的需要而逐渐由少变多的,是约定俗成的。

老祖宗发明了汉字,特别令人惊奇的是一字或者一词多意,叫做多义词。记得读小学时语文老师告诉我们了多义词,并解释说多义词是人们在社会生产发展中要反映日趋复杂的客观现象,就不可避免地要用原有的词来表示相关的其他事物,使新旧词义并存。

百度一下交公粮,居然有解释现在是暗指丈夫跟妻子例行性-生-活,含义里有不得不做的意味,大约是结婚后男性对配偶的性-生-活要求有所冷淡的调侃说法。俗语云:一年拿它当饭,二年有点冷淡,三年拉着你都不干,暗指夫妻性-生-活。当代个别的家庭婚姻关系不够稳定,一些人可能会有婚外恋情。相对于情人的隐密,妻子具有法律承认的合法身份。一个私密一个公开,把男性高-潮-时-射-精比作农民向国有粮库交售公粮,简直是匪夷所思,想象力无可厚非,其中的意思不言而喻,令人忍俊不止。那么,如此一说,婚外性-生-活就可以叫做“售-余-粮”无疑了。太不可思议了!(旧文新发)




那年,我们争先恐后去卖公粮

画 川 居 士 的 博 客 谢 谢 您 访 问 阅 览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