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美索不达米亚:《圣经》中的人间伊甸园和世纪大洪水

2013-04-03 16:50阅读:517
美索不达米亚(Mesopotamia)是古希腊对两河流域的称谓,意为“(两条)河流之间的地方”,这两条河指的是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在两河之间的平原上产生和发展的古文明称为两河文明或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它大体位于现今的伊拉克,其存在时间从公元前6000年到公元前2世纪,是人类最早的文明。
两河流域在地理上与尼罗河相隔不远,都属于炎热少雨型气候,也都依赖河水季节性泛滥滋养灌溉。但两河流域的人们似乎远没有古埃及人那么幸运,相对于河水泛滥所带来的好处,大洪水给他们造成的痛苦和灾难似乎更加刻骨铭心。在巴比伦神话“智者ATRAHASIS”讲述了一个人类产生和大洪水的故事。故事说世界之初只有神存在,大神们享乐,而诸小神们承担起灌溉、汲水等劳动。小神们不满繁重的劳动,罢工威胁大神的统治地位,于是人类被创造出替代小神工作。水神恩齐和大母神用神血液混合黏土创造了第一个人,人类从此生生不息。1200年后,人的数量和人的欲望开始膨胀,向神要求不该属于他的智慧。愤怒的诸神降下瘟疫和虫害去减少人的数量,但问题没有解决。神王恩利勒决定用洪水灭绝人类。恩齐将洪水的消息透露给舒如帕克国王阿特腊哈西斯。于是,阿特腊哈西斯建造了大船,将家人和各种动物运到船上,把一切生命的种子(即各种动植物的一公一母)都带到了船上,躲过了七天七夜的汹涌洪水,从而为世界保存了人和各种动植物的种子。这个故事就是在西方世界家喻户晓的《圣经·旧约》创世纪中“诺亚方舟”的最早版本(原型)。
美索不达米亚:《圣经》中的人间伊甸园和世纪大洪水X

图:诺亚方舟


如果将这个神话故
事和《圣经》出埃及记中的“天降十灾”相比较,就会发现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上帝没有采用水灾降伏古埃及人,而对两河流域的人们来说,瘟疫和虫害之灾无济于事,只有洪水才是惩罚他们的有效手段。一定的传说都是一定历史事实的真实反映。虽然历史上曾经发生的大洪水并不一定像《圣经》中所说的那样,毁灭了整个人类,而只饶过了诺亚一家和方舟上所有的动物,但两河流域大洪水导致严重后果却是事实。古巴比伦史(苏美尔)诗《吉尔伽美什》(Gilgamesh)(约2000-1800 BC)就记述了这样一次大洪水,洪水淹没了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平原,一直蔓延到山脚下。可能由于当时的人们还不了解其他地方,两河流域就是他们的全部世界,所以他们觉得“整个世界都被淹没在水中”。1922年,英国考古学家在两河流域下游发现了苏美尔古国乌尔城的遗迹及该城的王族墓地,王族墓穴下面是2米多厚的粘土沉积层,其中没有任何文物,而在粘土沉积层下面还有新石器时代晚期制造的燧石工具和陶器碎片。科学家通过对沉积粘土和出土文物分析和研究,得出结论认为,大约在公元前3500—4000年期间,这个地区发生了一场大洪水,导致该地区文明长时间的断裂。
为什么两河流域的季节性泛滥会导致如此严重后果?答案还要从这一区域的地理特点说起。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都发源于今土耳其亚美尼亚高原的托鲁斯山脉,从西北流向东南,最后注入波斯湾。两河的来水主要靠高山融雪和上游春季降雨补给,一般每年3月涨水,5月水位最高。但这种季节性泛滥与尼罗河定期泛滥有很大不同。首先,泛滥的时间受冰雪融化的速度及春季降雨早晚影响很大,有很大不确定性,难以预测。其次,两河水源范围广,上游没有大湖调节,泛滥时中下游来水量会因上游雨雪量变化而变化颇大。第三,两河中下游靠得太近,最近处只有80多公里,两河上游气候环境相似,常常同时泛滥,形成合围之势。第四,两河流程短、比降大,幼发拉底为2,750公里,而作为西亚河水流量最大的底格里斯河甚至只有1,950公里,比尼罗河的6,695公里短了很多,从高山到下游平原的比降大,因此河水流速快。第五,两河中下游地势低凹、平坦,没有天然河岸和高岗保护,大洪水常使南部低地成为一片泽国。

美索不达米亚:《圣经》中的人间伊甸园和世纪大洪水
图:两河流域示意图


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使得两河的泛滥具有规律性差、持续时间长、破坏力强等特点。比如春天降下的暴雨来得太晚,就会毁掉在4月份必须收获的主要农作物(南部地区夏天的气温高达华氏125度,足以烤焦这里的土壤,所以这里的夏天不是生长季节)。苏美尔人在泥版上留下了这样的诗句:“奔腾咆哮的洪水呀,没有人能跟它斗,它使苍天动摇,使大地颤抖……庄稼成熟了,猖獗的洪水来将它淹没。”这种情况在尼罗河流域是绝对不会发生的。与中国黄河长江的“大两河流域”相比,两河流域面积太小,大洪水来得突然、猛烈,泥砖砌的房子很容易被冲垮,周围缺少高岗避难,跑都来不及。因此,一场大洪水会给整个地区带来毁灭性的灾难,所以就有了《圣经》大洪水的故事。
当然,这样毁灭性的大洪水毕竟少见。总体来说,两河流域还是很适合人类居住的,否则就不会被犹太人和希腊人描绘为一个人人向往的天堂,就不会成为《圣经》中的伊甸园。多数年份下,河水的泛滥是比较适中的,两河流域的人们也很早就通过开挖沟渠、修筑堤坝等方式,利用泛滥河水为干旱少雨的中下游地区提供农业灌溉和生活用水。古巴比伦王国是古代两河流域经济繁荣的时期,当时的统治者就以国家法律的形式保障水利设施的合理利用,王国政府还设有专门官吏,负责开河渠、兴修水利等一系列事务。这些水利设施在引水灌溉的同时,客观上起到了一定的防洪减灾作用,但却无法抵御特大洪水的冲击。一场偶发的大洪水,就可能摧毁许多代人建立起来的美好家园,彻底粉碎人们对未来的憧憬和期盼,因为不知何时,悲剧又会重演。

美索不达米亚:《圣经》中的人间伊甸园和世纪大洪水
图:巴别塔——躲避大洪水的生命之塔


两河流域的人们就生活在这种天堂般美好和地狱样梦魇交织在一起的情感之中。也许正是因为平静安逸生活的幸福美好,才使他们更加惧怕和憎恶大洪水。他们何尝不想控制洪水,永享美好的生活。公元9世纪末统治亚述(如今伊拉克的北部地区)的女王萨穆·莱姆特(Sammu-Ramat)的墓碑上这样写到:“我约束了大河,她按照我的意愿流动。”然而,这只能是女王的一厢情愿而已,因为在生产力十分低下的古代,这种滔天洪水几乎是无法控制的。在大洪水面前,两河流域的人们显得那样地无奈和无助。在他们看来,洪水之神尼诺塔极其恶毒,但却无能为力,因为连他们自己都是诸神创造的,是为神服务的,而神的意志和行为则无法预测和控制。他们之所以热衷于建造通天之塔,除了供奉神灵,也是要为自己建一座躲避大洪水的生命之塔,至少比诺亚方舟更安全实用,效率也更高。


本博客内容节选自主编的《中国针灸交流通鉴·历史卷》上第十章“对针刺疗法唯独起源于中国的思考”。该图书由国家出版基金资助,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2013年3月。

留言板

下载客户端体验更佳,还能发布图片和表情~

亿万博主正在被热评!
999+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