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我的自述”之十五:《我的大学生活》

2025-04-05 05:27阅读:12,094
“我的自述”之十五:《我的大学生活》

《我的大学生活》

赵忠心

2015-06-09
1941年,我出生在河北一个贫穷、落后、封闭的农村。不用说上大学,我家的祖祖辈辈就连中小学,也没有人上过。
1960年,我考上大学。我是我家世世代代出的第一个大学生。在我们上千户的大村子里也是空前的,独一无二的。我由衷地高兴,感到无比自豪。
在上大学之前,我一直是在农村生活,就是上中学也是在一个县城。现在,我到了大城市,到了首都北京,这简直是“一步登天”了。
就如古代《神童诗》里所说的:“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我的人生在一夜之间,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刚入学就想家
1960年9月1日晚上到达学校以后,教育系负责接待的老师和高年级同学对我们这些新生倒是都很热情。但进入学生宿舍,都是新面孔,互不相识,这使我有点儿茫然,紧张。
刚入学时,我们是八个同学一个宿舍。后来,住6个人。那个时候,同学们都很朴实、厚道、单纯,同宿舍的同学关系不错,处得都像兄弟,从未发生过什么矛盾或冲突。
在班里,我是年龄最小的,是小弟弟。大家都很爱护我,没有人欺负过我。上小学、中学时都有人仗势欺负过我,我无力跟他们抗衡,只好忍耐。有知识跟没知识就是不一样,我觉得还是大学这个生活环境好。
我们同一宿舍的同学相互认识以后,都觉得还是很亲切的。但我从来没有出过这么远的门,躺在床上就想家,想我的爷爷、奶奶、母亲、妹妹、弟弟,不知道他们在干什么。我也从来没有住过楼房,觉得很新鲜。宿舍是双层床,我年龄小,身子轻便,就主动住在了床的上层。
床倒是很舒服,可第一个离开家的晚上,我失眠了。翻过来,倒过去,怎么也睡不着。困得实在不行了,就在快要入睡的时候,只听别的宿舍的关门声,那是有同学起床了。“砰砰”的响声,震得我心烦意乱。你越是睡不着,它就越响,闹得我心里烦透了。快到天亮的时候,我才眯眯乎乎地睡了一会儿。
误报“学前教育专业”
报到的当天早晨,我早早起床,洗把脸,先到校园里转了转。
我四处张望,目不暇给,校园里到处都是高楼,马路的两旁林荫茂密,学校就像个大花园。大大的操场,一眼都望不到边,操场上老同学都在锻炼身体,生龙活虎,热气腾腾。
从今天起,我要在这所大花园似的学校里生活、学习五年,简直就像做梦一样。事实上,我已经真的进入梦境了,过去的美梦,今天终于变成现实了。
我们教育系有三个专业:一个是心理专业,一个是学前教育专业,一个是学校教育专业。前两个专业的学制是四年,唯有学校教育专业学制为五年。我报了学校教育专业。我们的班主任是个女老师,叫什么?忘记了。哦,想起来了,叫吴庚,是一位很漂亮、和蔼的年轻老师。
入校之前,还没有分配专业。入学后,分专业的时候,老师要同学们自己填报志愿,我喜欢小孩子,想毕业之后到幼儿园当教师,就按照自己的意愿填写了学前专业。老师发现之后,告诉我说,学前专业是清一色的女生,人家是“娘子军”,从来没有男生进入那个专业,男生不能报学前专业。
我填写学前专业的事,在年级里成了大家传说的笑话,全系同学上公共课的时候,学前专业的女生都拿我起哄,闹得我还挺不好意思的。
我是班里的“小弟弟”
我们班共34个学生,除了应届高中毕业生以外,还有一些“调干生”,也就是已经参加工作的干部被保送上大学的。我们班有四五个调干生,我们的上一届更多,一个班有二三十个,调干生占大多数。
我们班这些高中应届毕业生的年龄,一般在20岁以上,那些“调干生”年龄就很大了,有的30多岁,有的都快到40岁了。调干生都已经结婚有了孩子,孩子小的上小学,如来自天津法院系统的田玉才,入学时就有了一个小儿子田苗;我们同宿舍的刘连枝,已经有好几个孩子了。孩子大的都上中学了,如来自四川的、我们班所有人的大姐黎元锦,已经是名符其实的中年妇女,她的女儿已经是高中学生了,比我小不了几岁。
同学中的高中应届毕业生,年龄比我们一般同学也大一些,在上中等师范时就结婚了,如来自湖南的女生何凤娇,她的丈夫是她上中等师范学校的老师。
我们班还有三个维吾尔族的学生,有阿布力孜、买买提、莎尼亚(女)等,他们是在民族学院学好汉语后转过来的。维吾尔族的男生都是高鼻梁深眼窝,满脸黑乎乎的大胡子,弄不清他们的年龄究竟有多大,问他们也不说,一直是个迷。毕业分手五十年后,去年暑假我到新疆讲学,见到我大学的室友阿布力孜才知道他比我大两岁。
我那时是19岁,在我们班里,甚至在我们系整个年级,我都是年龄最小的,只有我一个人的年龄在二十岁以下。大家都亲切地叫我“小弟弟”。
学习成绩名列前茅
大学的课程开设得很多,算起来,五年内总共有十八门课程。上课使用的教科书,除了中国教育史和中国共产党党史使用的是中国的,其他的专业课程基本上都是前苏联的教材。整个是“全盘苏化”。
我学习很用功,刻苦努力,脑子又好使,几乎所有课程都学得很好,每次考试都是4分或5分。只有外语(俄语)学得不是太好,因为在中学基础没有打好,信心也不足,有点儿放任自己,我定的标准是能得3分,及格就足够了。
每个学期末了,都要进行期末考试。每学期末考试三门课程,年年如此。我们的考试是很紧张的,大家都拼命争取好的分数。
我当然也不例外,每次期末复习时,我经常开夜车。把人都累瘦了,考试结束,每次都要掉下十来斤体重;放假回家,休息一个月,体重又渐渐恢复起来。年年这样循环往复。
所谓“复习”,说白了,就是背讲义。我们编了一个顺口溜:“上课记笔记,下课对笔记,复习背笔记,考完丢笔记。”考试一结束,就把学的东西,圆封不动地一股脑地还给了老师,一点儿也不留。
尽管生活条件比较差,但我的学习还是没有放松,每学期考试我的成就都保持在全班同学的前五名。
在大学四年级时,学校开设了中文写作课程,是由中文系的一位女老师给我们班上课。她教得很好,我也最喜欢这门课。在课上,经常进行写作练习,我很喜欢这门课,喜欢写作文。
有一次,我写了一篇怀念我爷爷的文章,老师看了,很是赏识,也很感动。在课堂上,老师要我当全班同学的面朗读我的文章,受到同学们的好评。
“博观而约取 厚积而薄发”
除了学好必修课以外,我在课余时间,读了很多的课外书。那个时候,还没有什么理想、追求,对自己的未来也没有什么设计;但觉得艺不压身啊,多读点儿书不吃亏,迟早总会有用处。
学校的图书馆与学校的办公楼遥遥相对,也是一座八层高的大楼,很大,藏书很多。各个学科的书都有,五花八门,应有尽有,那真是知识的海洋啊!我从未见过那么大的图书馆,也没见过那么多的图书,图书馆对我来说就好像是一座知识的“宝库”,一直在吸引着我。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要获得丰富的知识,就得要勤学,就得要苦读。
我经常到图书馆上自习,那里环境好,氛围好,不好好读书都感到不好意思。平时没课的时候,总去开架书库浏览,就是看看图书的名字,翻翻目录,也有收获。
由于我经常借书,爱惜图书,书保护得好,守信用,能按时还书,图书馆的老师们都认识我。不管我要借什么书,不管有多么难找,他们都不辞辛苦,到有八层高的书库寻找。我很感谢他们。
围绕着学的专业课,借阅了很多有关的图书。除此以外,还读了很多教育专业以外的书,哲学、历史、政治、经济、美学、社会学、人类学、文化学等都涉猎过,就连《圣经》我都仔细地读过。
图书馆有很多书自上架以后,从来没有人借阅过,借阅者栏目中只有我“赵忠心”的名字。就这样,大大地开阔了我知识眼界,无意中做了深厚的知识积累。
大学时代读过的书,虽然并没有记住多少内容,但我毕竟接触过,那些书里都有什么内容,还是留下了印象。后来,我专门从事理论研究的时候,需要查资料,我至少知道到哪里去查阅。就如《学记》中所说,能做到“左右逢源”,其本义就是思考到了哪里,都能遇到知识的源泉。
由于大学时代读书多,接触书的面很广,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对我现在从事家庭教育理论研究有很大的好处。三十年中,我发表三千篇文章,出版五十多种书,一些年轻同事很惊讶,说:
“赵老师,您怎么写东西那么快,那么多呀?”
我说,这跟我在大学时代的知识积累有直接的关系。做学问,不能搞突击,要未雨绸缪,早做准备。
苏轼曾经说过:“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做学问是一个“博观约取”“厚积薄发”的过程,临时抱佛脚不成。
就是说,读书不能太功利,要把眼光放长远,尽量多积累,做充分准备,才能取其精华,为我所用,免得到时候为“书到用时方恨少”而遗憾。
(2015年6月9日)

留言板

下载客户端体验更佳,还能发布图片和表情~

亿万博主正在被热评!
999+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
打开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