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秦东大孝贯古今——合阳黑池王氏始祖宝公事迹纪略

2017-04-28 14:06阅读:815
秦东大孝贯古今
——合阳黑池王氏始祖宝公事迹纪略
黄河在秦晋大峡谷一路奔流至韩城龙门后,河床突然宽展,河水变浅,流速变缓,渐渐显露出了母亲般的博大胸怀和满腔柔情。在黄河母亲滋养的西河故地,坐落着合阳四镇之一的黑池镇。黑池镇分南北黑池两个自然村,南黑池如今又分为黑东和黑西两个行政村,三个村子过去统称为黑池。南北黑池的人口加在一起,估计有五六千人,居民以王姓为主。今日我们要说的,正是黑池王姓始祖的故事。
话说宋元之交,战争不息,天下大乱,人民流离。在河东蒲州、也就是今日的山西省永济市,有个村子叫金檀村,一说是鞘落村,或者是义平里。在这个村子里,有一个事母至孝的人,他就是黑池王氏的始祖——王宝。南宋景定三年,宝公为了逃避战乱,背着母亲谢氏离开家乡,踏上了艰难的漂泊之路。当他走到黄河边时,说来也怪,黄河竟然断流,为母子俩闪开了一条通道。从此,宝公母子告别桑梓,在对岸的合阳县北黑池村定居下来。
初到黑池,宝公以打烧饼为生。白天,他沿街叫卖烧饼,维持生计;夜里,母子俩就栖身在破旧的福神庙中。每天早晨,宝公的第一个烧饼必定献给母亲食用。夜晚,当宝公奔波一天赶回庙中,他总会在门外静静等候,只有在听到母亲转身或走动的声响后,才会敲门进庙,唯恐打扰了母亲的休息。
由于宝公对母亲极为孝顺,乡亲对他都很敬重。一天夜晚,宝公听见有人敲门,待他开门后,发现一头黑骡驮着银子停在了门口,宝公正要一探究竟,转眼间黑骡已消失不见。原来,宝公的孝亲事迹被庙中的福神看在了眼里,福神作法使黑骡赠银于宝公,帮助宝公摆脱了困境,家境也逐渐殷实起来。
宝公的事迹被朝廷知道后,朝廷敕旌其为“孝子”。这件事情,在同州府志、合阳县志中都有记载。现在我们说某人对父母好,便称呼他是孝子。其实在古代,“孝子”并不能随便叫,当得起“孝子”名号的人并不多见。只有被旌表为“孝子”,才算得到了社会的公认。
关于黑骡送钞的故事,撰刻于道光二十四年的北黑池《福神庙碑记》是这样记载的:
百行莫大于孝。而千人共争夫利,
乃利不得之,争而得之孝,孝不期于利,而利自随神之为灵昭昭矣。如我始祖王公讳宝者,河东永济人也。元中统时,境内失饷变起,仓促负母渡河,爰居之土,而孝感天地,黑骡送钞。当是时,夜半寂寂,梦有其人,实未见其人也。呜呼!是神也,非人也。始祖摹其形状,建庙祀之。邑人骇其事,闻诸朝,敕旌“孝子”。后采其事,列府志孝义传中。迨二百余岁,至明万历四十二年,父老重新之。尚有一碑,载送钞之事迹焉,载王族之庶富焉,且载王族之规矩焉。历百年间,及国朝乾隆丁卯,父老又重新之。迄今又百年,而父老更重新之。王族愈盛,庙貌愈新始也。王族之祖,以孝感于神,而神与以利。继也神以利与王族,而王族之子孙敬其神。是神以王族为依托,而王族赖神以保佑也。当明季时,王族已千余家,至今而不啻数千家矣。自今以往,王族之盛不知何如。而神庙之重新,更不知何如也。爰为之歌曰:
晋疆逃难渡河滨,当时只知有慈亲。
离乡孤子本无依,谁知送钞有恩神。
天眷有德财发身,两河内外薦明禋。
汉宣德惠能利人,利人还须利孝人。
福神庙到底是宝公所建,还是原本就有,宝公栖身之后又重新修建,现在已不可考。但福神庙与宝公、与黑池王氏的渊源,却因为黑骡送钞的典故而紧紧联系在一起。据说在福神庙的庙墙上,曾绘有宝公事迹的壁画,可惜今人已无缘一见。
黄河断流与黑骡送钞,今天看来都是神话。但我认为,一个人的嘉行,如果没有一定的感染力,就没有演绎成神话的基础,也没有向下流传的理由,这反倒更加充分地证明了宝公孝亲事迹的可信度。黄河断流当然是夸张的说法,不过合阳境内黄河河床宽、河水浅,借助一定的涉水工具,从黄河渡河过来,应当不是一件难事。至于黑骡送钞,多半是由于宝公的孝心感动了大家,大家纷纷照顾他的生意,加之诚信经营、善于理财,家道自然就逐渐富足起来。因为宝公事亲至孝,竟为后人留下了这两个流传千古的典故,也称得上是一段佳话。
宝公后来娶薛氏为妻,生子四人,一说是生子六人,分别是王大、王二、王三、王四、王禧、王思明。其中,王大、王二、王三以上三门,后来迁居南黑池、乌龙凹、王家凸、彭城及山西临晋等地。王四又名人中,生子敬实,敬实生七子,六子皆居北黑池,只有长子荣公迁居良石村立祖,我便是荣公十八代孙,也就是宝公二十一代孙。
以上只是宝公后裔的粗略分布,其实还一定有很多人分迁到了其他地方。以我所知道的良石村为例,荣公很多后裔就迁到了良石城、长洼、长洼城、富平村、紫光村、太兴村、岱堡村、西马村、刘家庄、小过村及本省汉中潼关、甘肃武山古浪、四川茂县、山西蒲州、河南阌乡等地,子孙衍盛,不胜枚举。又比如,河南嵩县下西河村有一支王氏,说他们先祖墓碑上明文记载,先祖是从黑池先迁合阳曹家河,再由曹家河迁居嵩县的。我想,这样的情况可能还很多,只是由于宗谱失遗,我们现在不知道而已。
关于宝公后裔的记载,以刻于明宣德九年的北黑池福神庙东屋北墙碑碣《三代祖宗石刻记》为最早。相传明朝中叶,因为流寇之乱,此碑陷於井。光绪初年,村人掘井时重新发现。此碑虽然文意不通,难以句读,但对宝公及其子孙的描述却非常清楚。该碑全文如下:
维大明国西安府同州阳县西河乡黑池里本村居住奉祖宗孝男王思聪伏念祖讳世慈父王伯让住家善化全埋有母雷氏后化同葬一穴亦所难得朝思暮想父母乳哺劬劳孤孀提携儿伏思父母遗留产业广存资财之厚恩无意可报父母慈鸦返哺相次能飞衔食供母三个余月禽类尚知父母之恩何况於人故不行俗使父母善化后神灵完聚想慕作塔一座永怀遗念
高祖王宝,曾祖王大、王二、王三、王仁中、王禧、王思明,祖父王诚实、王彦实、王子实、王敬实,伯父王荣、王伯巧、王伯龄、王伯名、王仕原、王伯通,父王伯让。
大明宣德九年四月初一日五世孙王思聪勒石
宝公去世后,与其母谢氏同葬于莲花坟。莲花坟在北黑池村西,占地五亩五分,以其地形妙似莲花,故名。清末举人、临晋王氏后裔王康济拜谒莲花坟时,曾留下如下诗作:
西河久仰善人家,此日登临果不差。
六百余年恭杞梓,三千比户课桑麻。
诗书燕翼绵瓜瓞,科第蝉联蔚棣华。
是我祖功宗德大,先坟赢得坐莲花。
宝公甫来北黑池时,北黑池曾居住着张、孙、弋等数姓大户,后来,这些姓氏逐渐失传,只留下张家井、弋家井等一些地名或遗迹。唯有王姓受祖先恩德护佑,绵延衍盛,最终发展成为合阳的世家大族。
据说,宝公共有兄弟四人,名讳分别为珍、珠、宝、玉,宝公行三。不过,黑池各谱中对此倒没有文字记载,仅口头传说珍、珠、玉三人后裔仍居山西。但以珠公为始祖的良石村十家王氏族谱和富平村灌公王氏支谱中,却明确记录有珍珠宝玉四人。十家王氏族谱中,甚至具体地记载着珍居合阳永宁,珠居良石,宝居黑池,玉居朝邑雷村。然而,良石村荣公王氏1945年九续宗谱时,曾专程对上述说法作过考察,但未予以确认。所以,上述说法究竟是否可靠,尚不敢下定论,还有待于继续考察。
丁酉清明,我与父亲前往黑池,拜谒了莲花坟。由于风雨剥蚀,莲花坟墓丘极小,仅隐约可以看出两个小坟包,碑碣早已被毁,现状一片萧条。有心人栽植的小柏树,由于得不到浇灌,个头极低,了无生气。有幸的是,我们在莲花坟如约见到了前来寻根的河南嵩县王氏宗亲,大家一起参拜始祖,畅叙亲情,令人十分激动。
秦东大孝贯古今——合阳黑池王氏始祖宝公事迹纪略
秦东大孝贯古今——合阳黑池王氏始祖宝公事迹纪略
秦东大孝贯古今——合阳黑池王氏始祖宝公事迹纪略
秦东大孝贯古今——合阳黑池王氏始祖宝公事迹纪略
秦东大孝贯古今——合阳黑池王氏始祖宝公事迹纪略

和亲睦族、慎终追远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从流溯源,就能知道我们家族渊源有自,就能明白祖先创业艰难、守业不易。数百年来,我们家族闻人辈出、人才济济,他们或忠或孝、或文或武、或稼或商,在不同的领域为家族、社会和国家做出了贡献。通过这些先辈的感人事迹,也能激励后人,启迪大家明白如何努力进取,如何任事做人。同时,这对于激发宗族的凝聚力和自豪感,继承弘扬乡土根脉文化,促进家庭社会和谐,也有着非凡的意义。
我常在想,宝公后裔,居南北黑池者就有五六千人,加上县内其他各村,大略也在两万人上下。也就是说,合阳每二十人中,恐怕就有一个人是宝公后裔。如果再加上迁居外地外省者,人数又不知会增加多少。这些人中,一定有不少热心人,不忍见始祖陵墓萧条,不忍见祖宗世系失传,只不过他们不知道如何联系,该做什么。所以,我在此郑重提议,凡我宝公后裔,都应当自觉行动起来,踊跃搜集族谱资料,积极发动广大宗亲,出钱出力,整修祠墓,重修族谱,使吾族传承有序,吾祖含笑九泉,在当下传统文化复兴的进程中,不甘落于人后,并尽到子孙的本分责任。
光大王氏,责在我辈,其宜辞乎?

家住金水畔
二零一七年四月二十二日

留言板

下载客户端体验更佳,还能发布图片和表情~

亿万博主正在被热评!
999+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
打开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