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郑昭公发“在我而已,大国何为?”豪言,结果却是虎父犬子!为什么呢?

2019-05-08 19:58阅读:
郑昭公发“在我而已,大国何为?”豪言,结果却是虎父犬子!为什么呢?

引子

前701年夏五月,揭开春秋争霸序幕的一代枭雄郑庄公去世,公子忽即位,史称郑昭公。作为庄公的接班人,本以为昭公会继续庄公的霸业,却没想到他在国君位上只是走个过场。同年九月,他的弟弟公子突联合宋国胁迫大夫祭仲把昭公赶出了国都。前697年,昭公在祭仲的帮助下得以复位,谁知不到两年,就被交恶的大夫高渠弥所杀。郑国政坛陷入长达二十年的混乱中,庄公为郑国开创的小霸局面荡然无存。
什么原因呢?难道真的是虎父犬子?
郑昭公发“在我而已,大国何为?”豪言,结果却是虎父犬子!为什么呢?
郑昭公的君主生涯相当悲剧

绝非庸才

其实郑昭公并不是那么差劲。想当初郑庄公在位时,伐燕、伐宋、伐许,几乎攻无不克,连周天子都不放在眼里,繻
葛之战中甚至将周桓王射伤,彻底撕掉周室虚弱的面纱,郑庄公堪称春秋初期中原最炙手可热的君主。郑昭公作为嫡长子,领兵打仗也是他的拿手好戏。
当时周王朝四边少数民族实力强大,时常威胁中原诸侯,即使大国也难以独挡。前706年,北戎侵略齐国,齐僖公向盟友郑国求救,郑庄公派公子忽率领军队前往救援。郑人与戎狄作战本来就很有经验,周宣王时郑国始祖郑桓公被封于棫林之地,在宗周京畿附近,经常与戎狄交手。周幽王时犬戎作乱,郑桓公保护幽王战死,郑国人更加重视与戎狄作战之法。郑庄公时北戎也曾侵略郑国,次子公子突战前就曾总结戎狄的弱点:“戎轻而不整,贪而无亲,胜不相让,败不相救。”郑庄公依照此秘诀用计谋大败北戎。这次也不例外,公子忽领兵击溃北戎,擒获戎兵两名首领,俘虏三百人,作为礼物献给了齐僖公。
“自求多福”的郑昭公为何成为悲剧?这都怪他爹郑庄公误导了他 公子忽擅于领兵
既然郑昭公还是有能力的,那为什么他这么快就丢掉了君位呢?撇开他的弟弟公子突的因素,仅从郑昭公这方面来分析一下,小编认为郑昭公失位因为他有下面两个问题:

外失强援

齐僖公其实十分中意公子忽,以前他就想把女儿文姜嫁给他。齐国乃东方强国,与齐国联姻不知道是多少诸侯梦寐以求之事,而且文姜是历史上有名的美女,按理说这种好事根本都不用想就应该答应,但是公子忽竟然推辞了。他说,每个人都有合适的配偶,不过齐国是大国,不是我最佳的配偶(“齐大,非吾耦也”)。
原来这公子忽不愿依靠大国,他援引《诗经》“自求多福”之语,意思是求人不如求己。并且他对自己很有信心:“在我而已,大国何为?”依靠自己就足够了,即使有大国做靠山,又能做什么呢?
这次他助齐国击败北戎,齐僖公重提旧事,希望让他做齐国的女婿,但是他又一次拒绝了。他说:“无事于齐,吾犹不敢。今以君命奔齐之急,而受室以归,是以师昏也。民其谓我何?”意思是我奉命来齐国救危,却娶了妻子回去了,郑国子民会怎么看我?
人要脸树要皮,公子忽不给齐僖公面子,两次拒绝人家的一片诚意,齐僖公还会继续热脸贴冷屁股吗?本来可以作为强大依靠的外援就这样放走了。
“自求多福”的郑昭公为何成为悲剧?这都怪他爹郑庄公误导了他
不仅齐国,郑昭公连鲁国也得罪了。还是因为这次讨伐北戎。当时还有很多别的诸侯受邀带兵前来帮助齐国防守边境,虽然立功的是郑人,但是其他诸侯没有功劳也有苦劳,齐僖公派人给诸侯送来食物,因为鲁国向来对周礼很有研究,就让鲁国来安排各国军队的座次,结果鲁人竟然把郑国排在了后面。这让公子忽很恼怒,毕竟这次出大力、立大功的是郑国军队,后来公子忽找机会与联合齐国、卫国攻打鲁国。
虽然鲁国的排座次之法未必服众,难保不是私心之举,公子忽也算是为郑国赢回尊严,但这件事确实让郑鲁两国产生嫌隙,尤其是公子忽本人失去了鲁国的支持。
这样,东方两大国齐国、鲁国都没有成为郑昭公的依靠,再加上向来不和的宋国和已经与郑国产生矛盾的周王室,郑昭公在诸侯之中几乎没有可以借助的力量。这在春秋之时对一个国君来说是非常危险的。一般国内出现叛乱,国君会借助其他诸侯的力量进行平乱,但对于郑昭公来说,这条路几乎没有

内无心腹

从郑昭公即位前后的种种行动,小编认为他并没有发展出自己的心腹势力,他所依靠的还是庄公留下来的一套班底。
郑庄公在位时,十分倚重大夫祭仲,郑国的重大决策几乎都有他的身影。庄公死后,祭仲权倾郑国,但他算得上郑昭公的心腹吗?心腹应当一心为主,祭仲所作所为也许能称得上忠心为国,但显然不是郑昭公的心腹。另外大夫高渠弥与公子忽交恶,但是郑庄公依然任用他为卿,而郑昭公即位后既没有与他和好,也没有实行有效的震慑手段或是直接除掉之,反而继续任用,这无异于养虎为患。
也许郑昭公还是太稚嫩了,没有看清权力的真相,以为身为臣子就应当忠心事主,自己身为正牌接班人,根本不用费什么力就应当得到臣子们的忠心拥护。殊不知这个时代早就已经变了味儿了,弑父、弑兄、阴谋、诡计,只要你能够得到权力,你就能得到一切,什么公道正义伦理规矩,统统得靠边站。可惜一切都来的太快,昭公还没来得及明白这一切就已经命丧黄泉了。
“自求多福”的郑昭公为何成为悲剧?这都怪他爹郑庄公误导了他 郑庄公和祭仲

经历决定命运

为什么郑昭公会走到如此境地?小编认为,也许跟他的亲身经历脱不了关系。
①洛邑做人质的经历
因为郑庄公埋怨周平王亲近虢公,于是发生周郑交质事件,公子忽曾作为郑国人质留在洛邑。虽然周王朝盛世不再,但洛邑的宏伟气象应当还是会对年幼的公子忽内心产生极大的震撼,也许公子忽对于周室的复兴还存有一丝念想。要知道郑国是周的东面屏障,郑庄公是周的卿士,有周天子做后盾,又何必去依靠齐国?而且郑国打算向东面发展,早晚要和齐国发生摩擦,又何必和齐人联姻。再加上周室君臣应当会对他耳提面命般的教导周礼。
也许周礼那美好但已经有点不切合当时实际的义理还是对公子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所以他才轻信为人臣当忠于人主,认为自己的臣子不会背叛自己,并且自始至终没有领会到政治斗争的残酷性
②郑庄公擅于维护自身形象的做法误导了公子忽。
郑庄公是一代枭雄,对形势看的很透彻,做事情也是不计较手段的,但他很注意维护自己的正面形象。他的弟弟公子段意图篡位,郑庄公早就知道却一直不动声色,暗中监视公子段的一举一动,做出一副公子段是“多行不义必自毙”的样子,其实一切都在他的掌握中。这样的君主,应当是那种喜怒不形于色的深沉之人吧,平日里他会把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告诉儿子们吗?他会把政治斗争的残酷性一一给公子忽讲解明白吗?应该不会。
所以公子忽平时看到的是父亲作为正义一方击败了邪恶作乱的叔叔,而并未能理解政治斗争其实并无善恶之说,只是成王败寇而已,所以郑昭公在政治上一直是稚嫩的,甚至是幼稚的、不入门的。在这点上,作为父亲,郑庄公其实也是有一定责任的。
“自求多福”的郑昭公为何成为悲剧?这都怪他爹郑庄公误导了他 一代枭雄郑庄公

结语

其实小编对于郑昭公还是心存同情的,这本是一个积极向上的有为青年,但是因为生在春秋初期这个唯权力是图的时代,他根本没有来得及成熟就已经凋谢了。其实当时还有很多其他诸侯的君主和公子也是如此,如坚守仁义的宋襄公,如晋国被逼自杀的太子申生,如卫国争相赴死的公子伋和公子寿,如被刺杀而死的吴国太子庆忌,他们都没法掌握自己的命运,而只能被这个残酷的世道摧残,他们成为了权力的牺牲品,成为了时代的牺牲品。后人读之,亦只能一声叹息。

版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关注公众号“过期大还丹”,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http://blog.sina.com.cn/u/5860986998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