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马塍花窠红楼梦

2024-04-13 14:15阅读:
马塍花窠红楼梦
土默热
《红楼梦》作者爱花并且懂花,生活阅历中有极为丰富的花事经验,这应该是一个没有争议的红学命题。作者在书中描写宝玉和十二金钗自从进入大观园后,便时时处处与花柳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春咏柳絮,夏歌芰荷,秋颂金菊,冬赞红梅,藕香榭飘香桂树下隔水赏乐,芦雪庵纷飞雪花中割膻啖腥,寿怡红小酌时以花签为酒令,芒种节满园綉带飘飘祭饯花神,林黛玉落红缤纷中哀唱《葬花词》,史湘云酒酣耳热时醉眠芍药絪。如此等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大观园诗社几乎所有的风雅生活,都是围绕着花柳进行的。书中的十二钗姐妹,其形象和命运也均与花柳息息相关:如宝钗是艳冠群芳的牡丹,任是无情也动人;黛玉是风露清愁的芙蓉,莫怨东风当自嗟;李纨是霜晓寒姿的老梅,竹篱茅舍自甘心;湘云是香梦沉酣的海棠,只恐夜深花睡去;探春是瑶池仙品的杏花,日边红杏倚云栽
。作者对这些花签运用得贴切自然,与人物的形象气质以及悲剧命运非常吻合.
《红楼梦》中姐妹们的人间天堂大观园,作者描绘其每一处园林建筑之美景时,也时时处处都是以花柳为标志加以静心刻画的。怡红院的标志是一树海棠、数本芭蕉,美其名曰红香绿玉;稻香村的标志是百株红杏、一本老梅,美其名曰杏帘在望;潇湘馆的标志是龙吟细细、凤尾潇潇,美其名曰有凤来仪;最有意思的是蘅芜苑,蘅芜二字,本身就是香草,所谓,也就是园圃,合起来就是香草园圃的意思。那么作者对蘅芜苑果真是按照种植香草的园圃描写的吗?请看原文:这里竟一株花木也无。只见许多异草:或有牵藤的,或有引蔓的,或垂山巅,或穿石隙,甚至垂檐绕柱,萦砌盘阶,或如翠带飘摇,或如金绳盘屈,或实若丹砂,或花如金桂,味芬气馥,非花香之可比。据书中宝玉介绍:这些之中也有藤萝薜荔,那香的是杜若蘅芜,那一种大约是茝兰,这一种大约是清葛,那一种是金簦草,这一种是玉蕗藤,红的自然是紫芸,绿的定是青芷。想来《离骚》《文选》等书上所有的那些异草,也有叫作什么藿蒳姜荨的,也有叫什么纶组紫绛的,还有石帆、水松、扶留等样,又有叫作什么绿荑的,还有什么丹椒、蘼芜、风连。这真可以说是一部香草大全了。有鉴于此,宝玉方为这里题额蘅芷清芬,题联吟成豆蔻才犹艳,睡足荼蘪梦亦香。
在我国古典小说中,《红楼梦》可谓一部花事大全,这种极为鲜明的文学特点,究竟是为什么产生,又是怎样形成的呢?作者开篇就交代:书中第一男主人公贾宝玉,是茫茫大士、渺渺真人送到一个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去安身立命、造历凡劫的;书中第一女主人公林黛玉,是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绛珠仙子,按照警幻仙姑的安排,来到人间为神瑛侍者还泪的。所谓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所谓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都是暗指并特指的杭州。我国花事活动历史最悠久,内容最丰富,文化品位最高雅的地方就是杭州。从吴越立国、宋室南渡至今,杭州人长期保持着四时赏花的习俗,孤山探梅、马塍看花,荷塘泛舟、湖山寻桂、重九赏菊、苏堤玩芙蓉等。千百年来,西子湖畔的锦山绣水之间,不仅一年四季总是花团锦簇,众多的文人骚客,也成年累月对花间雅事乐此不疲。在我国文学史上,以花柳为题材的小说、戏剧、诗歌、散文,乃至游戏笔墨,创作最丰、流传最广之地,当然也非杭州莫属。
笔者考证,《红楼梦》作者,也是贾宝玉的生活原型,便是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的洪昇;书中十二金钗的生活原型,便是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蕉园十二钗。洪昇和蕉园姐妹的故园杭州西溪,历史上便是杭州最大的花市所在地。位于秦亭山后西溪河两岸,南起松木场,北至余杭塘河,东邻湖墅,西近古荡的西马塍(简称西塍),素以以马塍花窠闻名于世。南宋时期杭州就有了马塍花市,据《梦粱录》记载:钱塘门外溜水桥,东西马塍诸圃,皆植怪松异桧,四时奇花,精巧窠儿,多为龙蟠凤舞,飞禽走兽之状。据明代所修《西湖游览志》记载:马塍之地,土细敏树,适宜种植花卉。杭城四时花卉皆产于此,居民世代从事花卉业者,不计其数。可以说,洪昇和蕉园姐妹,从小就是在流香溪畔的马塍花窠里长大的,在他(她)们青少年时期的风雅生活中,更是不乏关于花市活动的文学记载。
笔者曾亲赴马塍寻芳问腊,当年的马塍花窠,早已变成了高楼林立的繁华街市,今天再找马塍花市,早已是过眼云烟,只留下了一条细细长长的马塍路马塍路位于文二路和天目山路之间,是杭州著名的文教区。老杭州一般都知道这条马塍路,但很有意思的是,几乎所有市民都称呼为马藤路。外地人在杭州问路,打听马塍路几乎无人知晓,打听马藤路却无人不晓。马塍鸡唱曙初回,几处严关次第开,多少卖花人已到,剩将春色入城来。这是西湖杂咏诗的一首,是由宋末元初人汤炳龙所作的。诗中描写的乃是当时的马塍人清早携花贩卖,携来满城春色的动人场景。今天马塍路的居民,在钢筋水泥筑成的城市沙漠中,红尘滚滚中大概已经很难体味到昔日马塍花窠的胜景了,让我们跟随历史的脚步,再回到昔日的西塍花市,去感悟一下杭州人历史上爱花、种花、卖花、赏花的风雅品格吧。
马塍之名,始见记载于钱王时期,据《西湖游览志》记载:钱王时畜马于此,至三万余匹,号曰马海,故以名塍。 由于这里土脉宜栽花卉,从五代时起,便有了许多达官贵人庄园的花圃。到了宋代,特别是宋室南迁后,杭州城市急剧扩张,达官贵人集聚西子湖畔,对花草的需求日益扩大,马塍的花卉养植业便逐渐成为商业性的新兴农业,呈现出越来越庞大的规模效应,出现了大量的专业花户园户。南宋诗人赵蕃《见负梅趋都城者甚夥作卖花行》诗,就反映出这一时期马塍农户由种粮到种花的转变:昔人种田不种花,有花只数西湖家。只今西湖属官去,卖花乃亦遍户户。种田年年水旱伤,种花岁岁天时禳。安得家家弃籴米,尘甑炊香胜旖旎。” “马塍在南宋已经成为临安城主要花卉种植基地,都城之花皆取焉,著名诗人叶适有诗述其规模之大:马塍东西花百里,锦云绣雾参差起。长安大车喧广陌,问以马塍云未识。酴醾缚篱金沙墙,薜荔楼阁山茶房。高花何啻千金直,著价不到宜深藏。
由于马塍一带种花土腴无水旱,即便园税十倍田租平,花户仍能获得较好的收益,因此千百年来,马塍居民世代业花,形成了众多的花艺高超的专业户。据《西湖百咏》记载,临安余杭门外溜水桥北,河界东西,土脉宜栽花卉,园人工于种接,仰此为业。《东西马塍》一诗,歌咏了这些专业花户的莳花技艺:土塍聚落界西东,业在浇畦夺化工。接死作生滋夜雨,变红为白借春风。这些专业花户分工很细,种桂花的,牡丹的,芍药的,水仙的,以及各种奇花异草的,各有所长,正如《西塍集》所说的那样:山下六七里,山前八九家。家家清到骨,只卖水仙花。杭州人千百年来,一年四季都有买花赏花、装点居室、丰富生活的爱好,正如明代文人陈眉公《岩栖幽事》所说:瓶花置案头,亦各有相宜者。梅分傲雪,偏绕吟魂;杏蕊娇春,最怜妆镜;梨花带雨,青闺断肠;荷气临风,红颜露齿;海棠桃李,争艳绮席;牡丹芍药,乍迎歌扇;芳桂一枝,足开笑语;幽兰盈把,堪赠仳;以此引类连情,境趣多合。 张岱在《陶庵梦忆》中也说:插花赏花要春以莺粟、虞美人为主,而山蘭、素馨、决明佐之。春老以芍药为主,而西番莲、土萱、紫蘭、山磬佐之。夏以洛阳花、建兰为主,而蜀葵、乌斯菊、望河南、茉莉、杜若、珍珠蘭佐之。秋以菊为主,而翦秋纱秋葵、僧鞋菊、万寿、芙蓉、老少年、秋海棠、雁来红、矮鸡冠佐之。冬以水仙为主,而长春佐之。
《红楼梦》书中之所以让宝姐姐居住在大观园里的蘅芜苑,就因为薛宝钗的生活原型乃是蕉园诗社的钱凤纶;钱凤纶出生于明末清初杭州洪顾钱黄四大家族的钱家,钱家的居住地就在西溪的古荡,这里的花坞,正是西马塍花市的核心地带。在当时,钱家不仅是个官僚文人家庭,也是一个规模很大的种花专业户。明代南京国子监祭酒冯梦祯的日记中,就记载钱氏的竹树产业,花息甚繁,也就是说她家的花圃很赚钱吧。书中说薛宝钗的哥哥薛蟠,娶了桂花夏家的女子夏金桂为妻,书中第七十九回香菱在介绍夏金桂的家世背景时说道:合长安城中,上至王侯,下至买卖人,都称他家是桂花夏家。他家本姓夏,非常的富贵。其余田地不用说,单有几十顷地独种桂花,凡这长安城里城外桂花局俱是他家的,连宫里一应陈设盆景亦是他家供奉,因此才有这个诨号。可以想见,这个桂花夏家,也应当是马塍的一个种花专业户,与花息甚繁的钱家结亲,正所谓门当户对。
谈到《红楼梦》中的薛宝钗,就令人不能不想起她为治疗热毒症所服的奇奇怪怪的冷香丸冷香二字,在中国文学史上,与西马塍有着莫大的关系。宋代著名词人姜白石(姜夔,字尧章,别号白石道人,又号石帚),一生嗜好词,不惟清空,又且骚雅,读之令人神观飞越。词之赋梅,唯白石《暗香》、《疏影》二曲,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自立新意,堪称绝唱。后人评价为白石词幽韵冷香,令人挹之无尽。拟诸形容,在乐则琴,在花则梅也。宋嘉定十八年(1221年),姜白石因病卒于西湖,时年六十七岁。死后就葬在西马塍,有苏洞挽诗可证:幸是小红方嫁了,不然啼损马塍花。薛宝钗的生活原型钱凤纶,其父钱开宗因乙酉科场案被杀头抄家,所以《红楼梦》中才要写薛宝钗从娘胎里带来热毒症,不过是怨毒之心的意思罢了。钱凤纶工诗,尤善词,有《古香楼词》一卷。其词刻意模仿姜白石,正所谓服食冷香丸也。父死母孀的钱凤纶,以学词打发忧郁的时光,也是古时才女的必然之选择。姜白石词在明末清初那种情本文化氛围下大行其道,加之死后就葬在钱凤纶的故乡,在那种忧郁的心境下,钱凤纶词学姜白石,以冷香风格著称,也就是必然之选择。当然,书中描写冷香丸为一年四季之白花蕊所制,也暗含为其父亲服孝之意。有关这方面的考证研究,笔者在《热毒症与冷香丸》一文中有详细论述,这里不再重复。
某些红学家囿于曹雪芹作者论,硬把《红楼梦》中的桂花夏家说成是北京丰台的花户,这是无论如何也说不通的。北京有桂树生长吗?北京的金秋有桂花飘香吗?只听说过历史上丰台的芍药花很出名,却没听说古往今来丰台人中曽出现桂花专业户。我国的桂树只生长于江南,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乃是杭州最具代表性的景色;历史上也只有杭州,千百年来一直有一个庞大的桂花产业。桂花在杭州,不仅在金秋季节供欣赏之用,而且以其天香的品质,成为全民喜爱的廉价香料,并且被做成桂花糖、桂花糕等食品和化妆品出售。只有在杭州这样的城市,才会拥有一批规模庞大的的种植出售桂花的专业户。其实岂止是桂花,《红楼梦》中所描绘的花草树木,无一不是江南的特产,在北京都是不能生存的。比如梅花、桃花、海棠等,都是江南的名花。有人把《红楼梦》中桃花联想成北方的桃树,还有人把海棠联想成北方的海棠果,这都是不懂花卉知识的附会,江南的桃花、海棠花与北方的桃树、海棠树根本就不是一回事。再说杏花,有人说我国只有北方才有杏树杏花,这也是不懂花卉知识的猜测,陆游诗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说的绝对是南宋都城临安的杏花,与北地杏树没有关系。
《红楼梦》书中按照一年四季,分别描写了宝玉和姐妹们欣赏歌咏的花卉。由于地域和物候的差异,每个城市一年四季欣赏的代表性花卉是不一样的。《红楼梦》书中描写的这些花卉及其开放的季节,与杭州千百年来所形成的花卉欣赏习惯是完全一致的,而与北京的民俗则迥然有别。刘大培先生的文章《杭州古代的花木文化》,详细地论述了我国古代杭州人一年四季的花卉欣赏习惯。将刘先生的这篇文章与《红楼梦》对照看,您会发现,二者之间的风俗习惯是绝对一致的。先说梅花,梅花是杭州冬季欣赏的代表性花卉。《红楼梦》中既刻画了琉璃世界白雪红梅的优美景色,也描写了姐妹们分韵歌咏红梅花的动人场面。刘大培先生认为,自宋始杭人就广植梅花,最集中赏梅处有三:灵峰、孤山与西溪。孤山赏梅从唐代白居易时已成盛事。白居易有诗道:三年闲闷在余杭,曾为梅花醉几场。伍祖庙边繁似雪,孤山园里丽如妆。北宋林逋梅妻鹤子的佳话与他赞梅佳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更为梅花增添了浓郁的文化色彩。西溪探梅历来是杭州梅事最盛的风雅活动,沿着十八里辇道,流香溪沿岸,一片香雪海,清代杭州诗人鲍珍有诗道:西溪水殊清,石壁削寒翠。密竹障远天,梅花拥村聚。花时如白雪,人家隐香雾。《红楼梦》中宝玉折梅与姐妹咏梅的场景,最有可能就是按照西溪探梅刻画的,因为这里就是他们的故园和天堂。
再说桃花,桃花是西湖名花,也是春季欣赏的代表性花卉。《红楼梦作者对桃花可谓情有独钟,他不仅描写了桃花绚烂的景色,创作了脍炙人口的《桃花行》,也经常以桃花喻人,暗示姐妹们的悲剧命运。据刘大培先生研究,早在南宋时,桃花已广植于皇宫、园林及广大市郊城区。苏堤、包家山、半道红、栖霞岭等处是南宋主要赏桃地,《武林旧事》和《梦粱录》对此均有记载。陆游在西湖赏桃后有诗道:花泾二月桃花发,霞照波心锦里山。明代杭州西湖也广植桃,当时的杭州文人高濂在《四时幽赏录》中有篇散文,专写《苏堤看桃花》,他说六桥桃花的风韵,因一天不同时辰、朝暮晴雨的不同,可分六态:晨间桃花娇怯新妆;月下桃花,风致幽闲;夕阳中桃花,风度羞涩;微雨中桃花,暖艳融酥;灯光下桃花,仪态万千;将残的桃花,铅华稍减。到了清代,清明赏桃仍成为一种风尚,清代诗人厉樊榭有诗道:花梢湖影展晓镜,诸峰浮渲梳新髻兴酣花下或成梦,梦作蝴蝶飞翩翩。 西溪和湖墅,也是杭州桃花最绚烂的地方之一,《红楼梦》中贾母的生活原型顾若璞,就居住在湖墅的半道红;半道红之名就来源于夹道桃花,半道春红历史上便为湖墅八景之一。
骄阳似火的夏季,乃是荷花所代表的世界。《红楼梦》中起诗社,把花花草草说了个遍,荷花却似乎在被作者放在遗忘的角落,其实不然。探春理家,首先想起一个破荷叶都是值钱的;林妹妹评诗,总不忘留得残荷听雨声;宝姐姐配冷香丸,要用夏天开的白荷花蕊十二两;宝玉挨打后,就想吃仗着点新鲜荷叶煮出来的汤。迎春出嫁,宝玉每日痴痴呆呆的紫菱洲一带地方徘徊瞻顾,但见池塘一夜秋风冷,吹散芰荷红玉影;作者最同情的女孩子香菱,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据刘大培先生考证,从宋代始,西湖就广植荷,莲叶接天,荷花满湖,正如《西湖志》所云云:曲院一带,里湖一角,香风徐来,水波不兴。绿盖红衣,照灼云日,苏东坡守杭时有《江城子》词一首道: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荷花)开过尚盈盈。可见北宋时西湖荷花花事之盛。到了南宋,杨万里那首荷花诗更是家喻户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明清两代,荷花经久不衰,仍成为杭人夏季最喜爱的花卉。清代女诗人方芳佩有《忆西湖》一首:清凉世界水晶宫,亚字栏杜面面风。今夜若教身作蝶,只应飞入藕花中。杭人赏花喜荷,既有浪漫色彩,又有讲实惠的一面,因为荷香在那炎热的暑天能给人清凉,吸入香气,心肺宛如洗涤过一般的舒泰,另外那花下之藕又稠滑香甜,花中之莲白嫩爽口,难怪延续到今,西湖藕粉仍闻名天下。
金秋季节,杭州最有代表性的花卉是桂花,这也是杭州的市花。《红楼梦》中不仅出现了前面所说的桂花夏家,而且以极大的篇幅和优美的笔墨,描写了贾母和众姐妹在藕香榭桂花树下的风雅生活。杭州人历来喜桂,在庭院、寺院、园林、街巷中广植桂花。据刘大培先生介绍,杭州植桂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唐代。唐代诗人宋之问之诗,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乃是歌咏桂花的千古名句。北宋苏东坡守杭州时,有《送花赠元素》诗一首歌咏桂花:月阕霜浓细蕊干,此花原属桂堂仙。鹫峰子落惊前夜,蟾窟枝空记昔年。明代西湖赏桂花,以满觉陇为最著名。高濂在《四时幽赏录》中写道:秋时,策蹇入山看花,从数里外便触清馥。入经珠英琼树,香满空山,快赏幽深,恍入灵鹫金栗世界。及至清代,满觉陇仍为杭州赏桂胜地,迤逦数里,桂树高下连云,每当秋风拂过,浓密的桂子纷乱飘落,诗人朱昆田写诗赞美道:亭前桂花发,一榻亭中安。绿鬟缀金粟,意态何珊珊!杭州人之所以爱桂,一是因为它的色彩,深黄色为金桂,淡黄色为银桂,深黄而泛作红色为丹桂,花开四季为四季桂,月月开花的为月桂,初秋开的为早桂,晚秋开的为晚桂,各种桂花交错开放,花季很长;二是因为它的浓香,芬芳馥郁,奇香扑鼻,一株桂花可满院浓香,一片桂林,可使数里外香飘云天;三是桂花实用,讲究实惠的杭州人,用蜜酿制成桂花糖、桂花粟子羹、桂花藕粉,每当桂花开放时节,邀上亲朋好友,在桂树下品茗小酌,品尝小吃,畅怀聚谈,其乐无穷。
秋季,杭州人除爱桂外,还特别钟情于菊花。《红楼梦》中描写姐妹们起诗社,规模最大的一次活动,大概就是咏菊了,作者呕心沥血,一口气写下了十二首《菊花诗》:忆菊、访菊、种菊、对菊、供菊、咏菊、问菊、画菊、菊影、簪菊、菊梦、残菊。刘大培先生指出,在万木枯萎,万花凋零时节,唯有菊花还翘楚西湖,染尽湖光山色。据《钱塘县志》载:西湖多市菊者,其种黄者九十有三;白者八十有三;紫者三十;粉红者二十有四;称异品者十有八。近日土人又以各菊互接,则白间黄,黄间红,尤参错可爱。可见在南宋时西湖菊花不仅品种层出不穷,而且已成人们游赏的主要花卉之一了。秋菊,色鲜而艳丽,香淡而清芬,花稀茎疏而傲霜寒,素萼攒翠而矜晚节,故在杭州百花中允享逸品之雅誉。古代歌颂菊花的诗文词赋实在太多,举不胜举,以陶渊明为代表的历代文人笔下,早已将菊花人格化了。到今天,西湖菊花已有二千多个品种,花型各异,花色纷呈,西湖菊展已成为国内重要的花事活动。
秋冬季节,杭州人除了赏桂花、咏菊花外,还有一个特殊的爱好,就是欣赏芦花。《红楼梦》中对此最集中的描写,便是姐妹们在芦雪庵赛诗,同时在野外割膻啖腥烤鹿肉吃。《红楼梦》中的芦雪庵原型,其实就是杭州西溪的秋雪庵,因这里秋季芦花如雪,故名。西溪向有三雪:桃为绛雪,梅为香雪,芦为秋雪。芦花与梅花,是西溪的二绝。观芦花,最佳的地点在秋雪庵。庵在蒹葭深处,四面溪流曲环,东面、南面的大片滩涂上生有无边的芦苇,这里的芦苇品种有别于他处之芦苇,高高密密,粗粗壮壮,每到秋季,不仅花是白色的,就连茎叶也是白色的。每年秋天,秋雪滩上的芦花随风飘荡,恍如漫天飞雪,芦花弥望,风景清绝。 若在月下霜前观芦赏花,其雄奇景色尤令人难以忘怀。明代文人张岱在《西湖梦寻》中赞美道:其地有秋雪庵,一片芦花。明月映之,自如积雪,大是奇景。现代著名诗人徐志摩也曾慕名游过秋雪庵,专门写了一首《西伯利亚道中忆西湖秋雪庵芦色作歌》,秋芦飞雪的美景深深地印在诗人的心里。
杭州人除了喜爱花卉以外,还对点缀湖山,装饰美景,几乎无处不在的垂柳格外垂青。《红楼梦》中不仅称宝玉与姐妹们的故园为花柳繁华地,而且还大量描写了烟柳景色,并对姐妹们所做的《柳絮词》进行了很大篇幅的铺叙。刘大培先生指出,杭州人爱柳,垂柳婀娜多姿,青丝万缕,垂垂袅袅于湖边淡云疏雨间。我们可从大量的西湖诗词中看到柳的影子,如:苏公堤远柳生烟西湖湖上可怜春,烟柳风花最恼人唯有断桥残柳树,淡烟犹镇乱啼鸟等等。六桥烟柳是古代杭州钱塘十景之一,在早春时分,柳枝率先发芽,远望之,则象笼罩上一层绿雾,所以诗人们经常用烟柳来形容它。杭州著名民族英雄于谦就有涌金门外柳如烟的名句;西湖窈窕三十里,柳丝含烟拂湖水是明代诗人皇甫渚《西湖歌》中的佳章;涌金门外柳如金,三日不来成绿阴,折取一枝入城去,教人知道已春深。这是明代诗人贡性子的咏柳诗。每到清明前后,白堤、苏堤及西湖岸边万千柳条倒垂,风光十分旖旎。因为,柳是西湖春天的报信者;也是湖畔古往今来数不尽风流雅事的见证者。
梅花、桃花、芰荷、桂花、菊花、芦花、烟柳,这些花木共同构成了人间天堂杭州的花柳繁华,它们不仅装点湖山,绿化城市,同时又被历代文人雅士赋予了人文精神,用它们的种种风韵风骨来陶冶性格和情操,形成了独特的西湖花柳文化。杭州人一年四季所爱的花草树木,与《红楼梦》中对一年四季花草树木的描写完全一致,恐怕不是任何人用偶合可以解释的。除了说明《红楼梦》作者是个西湖花柳文化熏陶出来的杭州人,大概很难做出其他判断;任何关于曹雪芹在北京西山创作《红楼梦》的猜测,都是不顾书中对于花柳文化表述的猜笨谜。在结束本文之前,再给朋友们讲一个《红楼梦》中的小插曲:《红楼梦》开卷楔子中写那无材去补天的石头经癞头和尚、跛脚道士大展幻术,变成了一块莹洁鲜明的美玉后,癞头和尚说:形体倒也是个宝物了,还只没有实在的好处须得再镌上数字,使人一见,便知是奇物方妙。就在此处,脂砚斋旁批道:世上原宜假不宜真也。谚云:一日卖了三千假,三日卖不出一个真,'信哉。”(见甲戌本侧批)。这句批语的来源,与本文所考证的马塍花市也有直接关系。
脂砚斋说这是一句民谚。在明刊本《西湖二集》中也有类似的民谚:一日卖得三担假,三日卖不得一担真。凡是民谚,都有很强的地域性,比如赵本山小品中,就经常使用大量民谚,这些民谚只能是东北民谚,放在其他地方都说不通。《红楼梦》中的这句民谚,从《西湖二集》内容推断,显然就是杭州民谚。那么它是从哪里来的呢?原来,南宋时期,在马塍有一个种花老翁,坚持货真价实的经商原则,只卖带根的真花,由于价钱高,往往三天也卖不出去一担;另有一个头脑灵活的年轻人,以较为低廉的价格,卖无根的假花,却一天能卖出去三担。时人由此感慨卖真不如卖假,于是便产生了这句民谚。南宋诗人许棐有一首《马塍种花翁》,讲的就是这件事:东塍白发翁,勤朴种花户。盆卖有根花,价重无人顾。西塍年少郎,荒嬉度朝暮。盆卖无根花,价廉争夺去。年少传语翁,同业勿相妒。卖假不卖真,何独是花树。脂砚斋的生活原型是洪昇的妻子黄蕙,她当然知道这个典故,也当然能顺笔写下这句民谚做批语。
是马塍花窠,装点了《红楼梦》的万紫千红;是西湖花柳,熏陶了《红楼梦》的绚丽色彩。朋友们,您相信吗?如果您仍然不信笔者的介绍,就请您到杭州西溪做实地调查,了解清楚杭州西塍花柳史后,再重新阅读《红楼梦》,看看亲身感受如何吧。我相信您会肯定:除了三生石畔的杭州人,没有其他城市的任何人,具有创作《红楼梦》花柳繁华文字的可能!那些硬着头皮不顾事实,在北京西山继续探寻曹雪芹创作花柳繁华文字的红学大家,请赶快幡然醒悟吧,你们就是用探雷器,在北京西山,也找不到冬日的梅花,春日的桃花,夏日的荷花,秋日的桂花!只有在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在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的杭州,才有《红楼梦》中无限的旖旎风光!也只有在明末清初的江南世族文化中,才有《红楼梦》中高雅脱俗的情本观念和才子才女文化
201037日星期日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