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正解“是几时孟光接了梁鸿案”——兼论《红楼梦》与经典爱情戏剧的关系

2024-04-17 14:53阅读:
正解是几时孟光接了梁鸿案
——兼论《红楼梦》与经典爱情戏剧的关系
土默热
一. 正确解读是几时孟光接了梁鸿案
《红楼梦》中描写宝钗黛玉长期争风吃醋,明争暗斗,有一天宝玉突然发现她们之间的关系和好了,心里感到非常奇怪。于是作者在书中第四十九回有一段颇为耐人寻味的描写:一时宝钗姊妹往薛姨妈房内去后,湘云往贾母处来,林黛玉回房歇着。宝玉便找了黛玉来,笑道:我虽看了《西厢记》,也曾有明白的几句,说了取笑,你曾恼过。如今想来,竟有一句不解,我念出来你讲讲我听。黛玉听了,便知有文章,因笑道:你念出来我听
听。宝玉笑道:那《闹简》上有一句说得最好,是几时孟光接了梁鸿案?’这句最妙。孟光接了梁鸿案这五个字,不过是现成的典,难为他这是几时三个虚字问的有趣。是几时接了?你说说我听听。黛玉听了禁不住也笑起来,因笑道:这原问的好。他也问的好,你也问的好。宝玉道:先时你只疑我,如今你也没的说,我反落了单。黛玉笑道:谁知他竟真是个好人,我素日只当他藏奸。因把说错了酒令起,连送燕窝病中所谈之事细细告诉了宝玉。宝玉方知缘故,因笑道:我说呢,正纳闷是几时孟光接了梁鸿案,原来是从小孩儿口没遮拦就接了案了。
《红楼梦》作者在这里故弄玄虚,用了两个典:孟光接了梁鸿案小孩儿口没遮拦,对于普通读者来说,似乎有点莫名其妙,弄不清他们二人说的是什么。但宝玉、黛玉二人之间却能心领神会,都明白对方说的是什么意思,并发出会心地一笑。
对于其中玄虚,红学界时下一般的解释是:作者让宝玉说的孟光接了梁鸿案,是反用举案齐眉的典故打趣黛玉。举案齐眉典故出《后汉书·梁鸿传》:梁鸿为人赁舂,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说的是东汉书生梁鸿读完太学后回家务农,与县上孟财主的30岁女儿孟光结婚。婚后他们抛弃孟家的富裕生活,到霸陵山区隐居,后来帮皋伯通打短工。孟光从不摆富家小姐的架子,每次给梁鸿送饭时,都把托盘举得跟眉毛一样高,显示对丈夫非常敬重。举案齐眉典故的意思是形容妻子恪守妇道,敬夫如宾,不是夫妻间互敬如宾的意思。典故中明明是孟光举案,梁鸿接案,《红楼梦》中宝玉却反说孟光接了梁鸿案,变成了梁鸿举案,孟光接案,显然是反用典故,意思是太阳从西边出来了,什么时候梁鸿开始为孟光举案,夫妻关系变得相敬如宾了?
小孩儿口没遮拦典故的解释,红学界一般也都按字面解释为,当日姐妹们行酒令,黛玉口无遮拦,脱口说出《西厢记》中台词纱窗也没有红娘报,被宝钗抓住话把取笑,黛玉怀疑宝钗心里藏奸,感觉很下不来台。直到第四十二回蘅芜君兰言解疑癖之后,两个人才消除了由于互相猜忌而形成的思想隔阂,一反常态彼此斯抬斯敬起来:宝钗主动送燕窝给黛玉,劝她好好保养身体,不要徒作司马牛之叹;黛玉则视宝钗为难得的亲人,怀着至诚而虔敬的心情,向她忏悔: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从前日你说看杂书不好,又劝我那些好话,竟大感激你。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
按照以上解释去理解《红楼梦》书中宝玉黛玉之间这番谈话,似乎也没有什么不妥,完全说得通。但总感觉有些不够准确,既对书中宝玉、黛玉之间谈话中暗含的玄虚理解不够准确,对宝玉如此自问自答同黛玉取笑的真实意图理解不够准确,对《红楼梦》作者为什么如此描写的初衷理解也不够准确。
其实,《红楼梦》作者在这里并非让宝玉直接使用举案齐眉的典故,因为宝钗和黛玉之间并非夫妻关系,如此用典不伦不类。书中明明交待,宝玉所说的是几时孟光接了梁鸿案一句话,出自《西厢记》《闹简》一折。这么反用典故,并不是宝玉发明的,而是套用的《西厢记》人物的台词。宝玉套用这句台词的意思,重点不在孟光接了梁鸿案,而在于“‘是几时三个虚字
查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里写道:“[三煞]他人行别样的亲,俺根前取次看,更做道孟光接了梁鸿案。别人行甜言美语三冬暖,我根前恶语伤人六月寒。我为头儿看:看你个离魂倩女,怎发付掷果潘安。这段话是戏中红娘的唱词,由来是这样的:红娘将张生求爱的书简传给莺莺,莺莺假作生气骂了红娘,又让红娘把自己的回信捎给张生,并交待信中是责备张生的内容。张生看了信后告诉红娘:小姐骂我都是假,书中写的是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意思是著我今夜花园里来,她给我留门,约我和她“哩也波,哩也罗。红娘知道自己受了莺莺小姐的骗,被耍了,才有此一番指责莺莺小姐的唱段。
红娘的这段唱词中所说的更做道孟光接了梁鸿案,也不完全是举案齐眉原典的反用,而是借孟光梁鸿的故事指责莺莺小姐弄虚作假,原来张生恭恭敬敬给你写信求爱你骂我,现在你又反过来低三下四给张生写信约会人家。正因为如此,红娘才故意反说梁鸿举案,孟光接案,意思是把关系弄颠倒了。并指责莺莺小姐偷着接受了张生的求爱信不让我知道,自己回信内容也不告诉我,耍了我后还委屈我:他人行别样亲,俺根前取次看。别人行甜言美语三冬暖, 我根前恶语伤人六月寒。
《红楼梦》书中宝玉用《西厢记》红娘的这段唱词打趣黛玉,其中主要意思并非什么感到月亮从西边出来,说宝钗黛玉和好是不可理解的反常举动,而是巧妙而又温和地谴责黛玉自己偷着与宝钗和好了,把过去宝钗黛玉之间的关系搞颠倒了,却不告诉我知道,弄得我里外不好做人。就像莺莺小姐和张生偷着好了,却瞒着红娘,弄得红娘里外不是人一样。先时你只疑我(和宝姐姐好——笔者注),如今你也没的说,我反落了单。宝玉这里的主要意思,是说自己和红娘一样反落了单。并指责黛玉在这个问题上别人行甜言美语三冬暖, 我根前恶语伤人六月寒,一个劲儿责备我见了姐姐就忘了妹妹,自己却不知什么时候开始给宝钗举案了,我好委屈啊。
这里需要特意指出的是,宝玉引用红娘唱词为是几时孟光接了梁鸿案,而今本《西厢记》中的唱词为更做道孟光接了梁鸿案,有的学者说这是《红楼梦》作者有意让宝玉改的,恐怕未必。《红楼梦》书中宝玉的问话是:那《闹简》上有一句说得最好,是几时孟光接了梁鸿案?’这句最妙。孟光接了梁鸿案这五个字,不过是现成的典,难为他这是几时三个虚字问的有趣。是几时接了?你说说我听听。黛玉听了禁不住也笑起来,因笑道:这原问的好。他也问的好,你也问的好。今本《西厢记》更做道孟光接了梁鸿案一句并非疑问句,如果《红楼梦》作者所见版本也是这样,书中宝玉就不该说难为他(指红娘)这是几时三个虚字问的有趣,黛玉也不该说出这原问的(红娘问的)好。可见“‘是几时三个虚字是宝玉所看到的那个版本《西厢记》中的原话,并非宝玉有意改动。《西厢记》过去版本甚多,歧异文字不少,不能据今本断定宝玉所看到的《西厢记》本子。
宝玉讲的下一个典故小孩儿口没遮拦,一般都理解为黛玉行酒令时忘情诵引《牡丹亭》和《西厢记》成句,被宝钗抓了把柄教导了黛玉一番。宝玉说小孩儿口没遮拦,指的是黛玉年龄小,口无遮拦的意思。这是按照口无遮拦一词字面望文生义去理解,似乎不怎么不妥当。宝玉说的这句俏皮话也出自《西厢记》《闹简》一折,也是红娘的唱词。原唱词是:“[红唱][脱布衫]小孩儿家口没遮拦,一味的将言语摧残。把似你使性子,休思量秀才,做多少好人家风范。
要想很好地理解宝玉的正确意思,需要将《西厢记》红娘唱段的前因后果交待一下。原唱词全段是:[旦云]将描笔儿过来,我写将去回他,着他下次休是这般。[旦做写科][起身科云]红娘,你将去说:小姐看望先生,相待兄妹之礼如此,非有他意。再一遭儿是这般呵,必告夫人知道。和你个小贱人都有话说。[旦掷书下][红唱][脱布衫]小孩儿家口没遮拦,一味的将言语摧残。把似你使性子,休思量秀才,做多少好人家风范。[红做拾书科][小梁州]他为你梦里成双觉后单,废寝忘餐。罗衣不奈五更寒,愁无限,寂寞泪阑干。
这段戏是描写莺莺小姐接到红娘捎来的张生求爱信后,给张生回信,信中写的是爱慕张生、约期私会的意思,口里却要传信的红娘告诉张生,自己只是相待兄妹之礼非有他意。并威胁说再一遭儿是这般呵,必告夫人知道,”“和你个小贱人都有话说。红娘听后发牢骚,说张生给你写信不过是小孩儿家口没遮拦而已,你为何一味的将言语摧残。你这样使性子,再休思量秀才,做好人家大家闺秀的风范去吧。并告诉莺莺小姐,张生他为你梦里成双觉后单,废寝忘餐。罗衣不奈五更寒,愁无限,寂寞泪阑干。我感到同情,才成全你们之间的勾当,你不该把罪过都推到我头上。
《红楼梦》中宝玉说黛玉从小孩儿家口没遮拦时就接了梁鸿案,确实有暗指黛玉行酒令说错话那个时候起接案的意思,但还有两句潜台词:一句是一味的将言语摧残,意思是你今后不要再总是用语言摧残宝姐姐,不要再指责我和宝姐姐的关系了,再不能别人行甜言美语三冬暖, 我根前恶语伤人六月寒了。另一句是他为你”“废寝忘餐,意思是代宝姐姐说,她对你一向都很好,是你误解她了。于是,黛玉也承认自己过去是误会了宝姐姐。过去宝玉一说《西厢记》唱词黛玉就要恼,这次不仅没恼,还很诚恳地夸奖宝玉问的好。需要说明的是,《红楼梦》中宝玉说的小孩儿口没遮拦,与今本《西厢记》的小孩儿家口没遮拦,差一个语气词字,很可能也是不同版本的原因。
《红楼梦》作者让宝玉说出《西厢记》两句唱词是几时孟光接了梁鸿案小孩儿口没遮拦,所表达的意思大约一共三层:一是说宝玉为不知道什么时候宝钗和黛玉和好了感到诧异;二是说两人偷着和好把自己蒙在鼓里;三是告诉黛玉宝钗对她一向都很好。《西厢记》中红娘这两句唱词,不仅含蓄而又充分地表达出宝玉的意思,也表达了宝玉在钗黛不合问题上一直焦虑的内心世界。这两句唱词都是红娘所唱,宝玉之所以特意选择红娘的唱词,也表达出自己在钗黛矛盾又和好的过程中,就像《西厢记》中的红娘这个费力不讨好的角色一样,两头受气,结果两个人偷着好了,自己却落了单的尴尬心理。《红楼梦》作者这两个典故引用的着实漂亮。

二. 读《红楼梦》首先应该读三大爱情经典戏剧
《红楼梦》的创作,受《西厢记》影响甚深,这是不争的事实。如果不很好地阅读《西厢记》,就不能很好地领会书中很多微妙的语言和情节,也很难充分体会出作者创作的神思高妙。其实,影响《红楼梦》创作的经典文学作品不只是《西厢记》,《牡丹亭》和《长生殿》对《红楼梦》的创作影响也是很突出的。下面分别作以简要分析:
还是先说说《红楼梦》与《西厢记》的关系。除了上面我们列举的宝玉用《西厢记》红娘唱词打趣黛玉的情节之外,《红楼梦》中表现宝玉、黛玉爱情关系的很多情节,都是用《西厢记》的唱词道白来表现的。
《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中,林黛玉发现宝玉偷着看杂书,当看见宝玉看的是《会真记》后,把花具且都放下,接书来瞧,从头看去,越看越爱看自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虽看完了书,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并笑道:果然有趣。宝黛二人共读《西厢》的场面,明显是按照古人共美人花下读《西厢》,不亦乐乎的观念创作出来的。
同回书中,当宝玉借机说出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来表达自己的爱意时,林黛玉听了,不觉带腮连耳通红,登时直竖起两道似蹙非蹙的眉,瞪了两只似睁非睁的眼,微腮带怒,薄面含嗔,生气地指着宝玉说:你这该死的胡说!好好的把这淫词艳曲弄了来,还学了这些混话来欺负我。我告诉舅舅舅母。宝玉说的多愁多病身倾国倾城貌,就是出自《西厢记》中听到老夫人与莺莺来拈香,张生的唱词:“我则道这玉天仙离了碧霄,原来是可意种来清醮,小子多愁多病身,怎当他倾国倾城貌。宝玉有意把自己和黛玉比喻为张生和崔莺的关系,作为大家闺秀的林黛玉,当然要撂下脸来发怒了。
红楼第二十六回潇湘馆春困发幽情中,写宝玉百无聊赖,顺着脚一径来至潇湘馆,信步走至窗前,觉得一缕幽香从碧纱窗中暗暗透出,耳内忽听得细细的长叹了一声道:每日家情思睡昏昏。宝玉听了,不觉心内痒将起来,在窗外笑道:为甚么每日家情思睡昏昏’”?一面说,一面掀帘子进来了。黛玉口中说出的每日家情思睡昏昏,正是《西厢记》中崔莺莺春困发幽情时的唱词。黛玉作为名门闺秀,自觉忘情之际信口说出,又不料被宝哥哥听见,所以才不觉红了脸,拿袖子遮了脸,翻身向里装睡着了
书中继续写道,二人正有一搭没一搭地说话,只见紫鹃进来,宝玉笑道:好丫头,若共你多情小姐同鸳帐,怎舍得叠被铺床?这句话出自《西厢记》中张生酬谢红娘传信时的唱词,含有调戏之意。宝玉使用这句轻薄话,明显带有调戏黛玉、紫鹃主仆的意思,这就难怪黛玉登时撂下脸来,说道:二哥哥,你说什么?宝玉笑道:我何尝说什么。黛玉便哭道:如今新兴的,外头听了村话来,也说给我听,看了混帐书,也来拿我取笑儿。我成了爷们解闷的。一面哭着,一面下床来往外就走。
当时宝玉被吓得一个劲地哀告黛玉:好妹妹,我一时该死,你别告诉去。我再要敢,嘴上就长个疔,烂了舌头。却不料黛玉嗤的一声笑了:一般也唬的这个调儿,还只管胡说。呸!原来苗而不秀,是个银样蜡枪头。黛玉所说的话也来自《西厢记》:张生暗通莺莺事发,夫人使红娘召张生。张生暗惊,哀告红娘搭救。红娘唱道:我弃了部署不收,你原来苗而不秀。呸!你是个银样蜡枪头
前面谈到黛玉行酒令所说纱窗也没有红娘报,是改动了《西厢记》张生唱词:侯门不许老僧敲,纱窗外定有红娘报。害相思的馋眼脑,见他时须看个十分饱。《红楼梦》第二十三回黛玉因听到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的唱词,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这句唱词亦出自《西厢记》。此类例子在《红楼梦》中俯拾皆是,不一一例举了。总之,《红楼梦》的创作,受《西厢记》影响绝大。
再谈谈《红楼梦》与《牡丹亭》的关系。《红楼梦》中描写宝玉、黛玉的爱情纠葛,也常用《牡丹亭》剧中唱词念白,如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中,黛玉听到梨香院内女孩子们演习《牡丹亭》戏文:“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又听道:“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你在幽闺自怜等句,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这段唱词就出自《牡丹亭》《惊梦》一出杜丽娘的唱段:
杜丽娘梦中游春踏青,见到梦回莺啭,乱煞年光遍一片美景,感慨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接着唱道:【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恁般景致,我老爷和奶奶再不提起。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杜丽娘在青春萌动期梦中感慨大自然春光与女儿青春的唱段,与每日家情思睡昏昏的黛玉产生共鸣,以至于达到如醉如痴,站立不住的程度,《红楼梦》作者化用《牡丹亭》意境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黛玉所听之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你在幽闺自怜一句,亦出自《牡丹亭》《惊梦》一出的唱段《山桃红》: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是答儿闲寻遍。你在幽闺自怜。
在《红楼梦》第三十六回绣鸳鸯梦兆绛芸轩 识分定情悟梨香院里,宝玉突然想起《牡丹亭》曲来,因闻得梨香院的十二个女孩子中有小旦龄官最是唱的好,因此来到梨香院,陪笑央求她唱《袅晴丝》一套。不想龄官见他坐下,忙抬身起来躲避,正色说道:“嗓子哑了。前儿娘娘传进我们去,我还没有唱呢。所谓的《袅晴丝》一套,指的是《牡丹亭》《游园惊梦》一出中杜丽娘的一大套唱段,是当时最著名的抒情折子戏,全套曲子如下:
【绕地游】梦回莺转,乱煞年光遍,人立小庭深院。注尽沉烟,抛残绣线,恁今春,关情似去年?
【步步娇】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停半晌整花钿,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我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醉扶归】你道翠生生出落的裙衫儿茜,艳晶晶花簪八宝瑱。可知我一生儿爱好是天然?恰三春好处无人见,不提防沉鱼落雁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
【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好姐姐】遍青山啼红了杜鹃,那荼蘼外烟丝醉软,那牡丹虽好它春归怎占的先?闲凝眄,兀生生燕语明如翦,听呖呖莺声溜的圆。
【尾 声】观之不足由他缱,便赏遍了十二亭台是枉然,倒不如兴尽回家闲过遣。
这套《袅晴丝》曲子情景交融,委实是古典戏剧中不可多见的佳作,与《红楼梦》书中宝玉、黛玉这些情窦初开的贵族少男少女最容易产生心理共鸣,因此宝玉变着法儿想听着套曲子。又由于这套曲子是表达男女爱情的,藕官心中只有贾蔷,并不爱宝玉,因此拒绝了宝玉的请求后,众小戏子说她只唱给贾蔷听。
《红楼梦》书中引用《牡丹亭》的内容很多,比如元妃省亲,贾蔷率领戏班演出。贾蔷命龄官作《游园》、《惊梦》二出,龄官自为此二出原非本角之戏,执意不作,定要作《相约》、《相骂》二出。贾蔷扭他不过,只得依他作了。另如凤姐点戏点了一出《还魂》;弄个新样儿叫芳官唱一出《寻梦》。《还魂》与《寻梦》都是出自《牡丹亭》。从以上分析看来,《红楼梦》作者是相当熟悉《牡丹亭》的,作品创作中不时自觉不自觉地运用《牡丹亭》唱词念白,并经常运用《牡丹亭》情节,暗示《红楼梦》故事的内容和人物的结局。
最后谈谈《红楼梦》与《长生殿》的关系。《红楼梦》与《长生殿》的关系,与《红楼梦》与《西厢记》、《牡丹亭》的关系还有所不同。《红楼梦》与《西厢记》、《牡丹亭》之关系,不过是创作中受其影响,多引用戏中词曲而已;而《红楼梦》与《长生殿》关系之密切,则绝不是一般影响所能解释的。表面上看,《红楼梦》中虽然出现过不少《长生殿》折子戏名称,但从未直接引用过《长生殿》的唱词或念白,似乎比不上与《西厢记》、《牡丹亭》关系密切。实则不然,《红楼梦》与《长生殿》关系之密切,远远超过与《西厢记》、《牡丹亭》的关系。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红楼梦》几乎就是《长生殿》的翻版!
《红楼梦》与《长生殿》虽然一为小说,一为传奇,体裁不同,但从主题思想、故事架构、人物性格,文化继承诸方面都惊人地一致。正如周汝昌先生所说:《红楼梦》与《长生殿》之间的特殊关系,决不是简单的文字上的关系(见周汝昌先生《红海微澜录》)。《红楼梦》的神话系统太虚幻境仿自《长生殿》的月宫仙境绛珠仙子、神瑛侍者仿自《长生殿》的蓬莱仙子、孔昇真人;《红楼梦》的金玉良缘木石前盟源自《长生殿》的钗盒情缘,就连主人公宝玉、宝钗、黛玉的名字也取自《长生殿》的爱情信物金钗钿合。《红楼梦》的中宝玉见了姐姐就忘了妹妹的性格,仿自《长生殿》风流天子李隆基;林黛玉的娇慧妒性格,也仿自《长生殿》中杨贵妃。《红楼梦》宝玉在太虚幻境所作之梦,几乎就是抄袭《长生殿》,《长生殿》中李隆基梦中亦见过预示贵妃命运的册子,梦醒的原因也是被魔鬼扯下迷津惊吓所致。《红楼梦》中离恨天白首双星有奇缘没奇缘花解语玉生香眉黛颦啼痕渗袭人蘅芜等等特殊用语,统统取自《长生殿》!
《红楼梦》与古典爱情戏曲《西厢记》、《牡丹亭》、《长生殿》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尤其是《红楼梦》与《长生殿》形同抄袭的特殊关系,应该引起红学界的高度重视。即使是普通读者,如果没有认真阅读过这三部爱情经典戏剧,对《红楼梦》思想、艺术的领悟和故事内容的理解,也往往会遇到很大的障碍。因此,要想真正读懂《红楼梦》,首先必须下点功夫,潜心阅读一下三部爱情经典戏剧院本。

三. 《红楼梦》创作是用戏曲手法写小说
《红楼梦》作者创作过程中,不仅大量引用古典爱情戏剧的唱词念白,并且大量运用戏剧创作手法,去描写书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音容笑貌。几乎所有读者都有这个感觉,《红楼梦》的文笔同其他古典小说不一样,要生动传神得多。鲁迅先生曾说过,《红楼梦》一问世,小说的传统写法都打破了。那么,《红楼梦》小说的写法与传统写法究竟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独有的特点呢?说到底就是按照戏剧的创作方法写小说。
《红楼梦》小说的好多情节场面是借鉴戏剧手法描写的,创作当时评点《石头记》的脂砚斋就看出了这一点。脂批中关于《红楼梦》与戏剧关系的评论颇多,如第五回甲戌眉批:警幻是个极会看戏人。近之大老观戏,必先翻阅角本。目睹其词,耳听彼歌,却从警幻处学来。第十八回庚辰双行夹批:《牡丹亭》中伏黛玉死。所点之戏剧伏四事,乃通部书之大过节、见于以下诸回。第十八回庚辰双行夹批:按近之俗语云:宁养千军,不养一戏。盖甚言优伶之不可养之意也。第二十一回庚辰眉批:此等章法是在戏场上得来,一笑。畸笏。这说明,脂砚斋早就看出《红楼梦》创作章法是在戏场上得来的。
红学界好多学者都曾研究过《红楼梦》创作方法与戏剧手法的关系,这里就不再重复了,只想就《红楼梦》中人物穿着装束、室内装饰陈设、人物对话情景三个方面,再谈一下这个问题。对于《红楼梦》书中人物穿着是哪朝哪代服饰,室内陈设何以过于渲染夸张,人物对话不仅神情毕肖并且大量使用内心独白等问题,过去好多读者乃至专家都感到奇怪。其实,当你知道这一切都是戏剧创作手法之后,便会恍然大悟了。
先说说人物穿着。《红楼梦》中描写人物穿着的文字很多,最突出的就是宝玉、凤姐出场时的穿着和北静王在东府大出殡路祭秦可卿时的穿着。宝玉出场时的穿着是:头上周围一转的短发,都结成小辫,红丝结束,共攒至顶中胎发,总编一根大辫,黑亮如漆,从顶至梢,一串四颗大珠,用金八宝坠角,身上穿着银红撒花半旧大袄,仍旧带着项圈,宝玉,寄名锁,护身符等物,下面半露松花撒花绫裤腿,锦边弹墨袜,厚底大红鞋。这是何时何地一个贵族少年的装束?哪个朝代和哪个地方都没有这样的装束,只有古典戏剧舞台上典型的公子哥装束方如此。
再看王熙凤出场时的穿着: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袖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那凤姐儿家常带着秋板貂鼠昭君套,围着攒珠勒子,穿着桃红撒花袄,石青刻丝灰鼠披风,大红洋绉银鼠皮裙,粉光脂艳。这是贵族少妇家常穿着还是正式场合的礼服?都不是,只能是按照舞台上贵族少妇的戏装描写的。
再看宝玉路遇北静王时两人的穿着:宝玉头上戴着金丝嵌宝紫金冠,额上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身上穿着秋香色立蟒白狐腋箭袖,系着五色蝴蝶鸾绦,项上挂着长命锁,记名符,另外有一块落草时衔下来的宝玉见北静王水溶头上戴着洁白簪缨银翅王帽, 穿着江牙海水五爪坐龙白蟒袍,系着碧玉红襦带,面如美玉,目似明星,真好秀丽人物。这是什么时代王爷和公子的装束?什么时代都没有,只有舞台上有。就是今天的舞台上,演出古典戏剧,仍然是如此装束。
再说说室内陈设。说到室内陈设,首先还要说秦可卿的卧室,大家都感到奇怪,太豪华、太气魄了:墙上挂有唐伯虎的《海棠春睡图》,旁边是一副秦太虚的对联,上写嫩寒锁梦因春冷,芳气袭人是酒香。环顾卧室:案上设着武则天当日镜室中设的宝镜,一边还摆着飞燕立着舞过的金盘,盘内还盛着安禄山掷过伤了太真乳的木瓜。上面设着寿昌公主于含章殿下卧的榻,悬的是同昌公主制的联珠帐。
好多红学家再这些描述文字上看到的不是豪华气魄,而是古怪夸张,还有人认为这是作者败笔。其实以《红楼梦》作者之文学工力,根本不存在败笔问题,也不是作者故意夸张往古怪处描写。作者是按照舞台上皇家贵妃的卧室陈设来描写的。舞台上的道具无所谓真假,无所谓贵贱,假作真时真亦假,你说像啥就是啥,你说它是则天宝镜它就是,你说它是飞燕金盘也没人否定。
其实不止是秦可卿卧室如此描写,对其他人卧室的描绘也存在这种现象。就说探春的卧室吧:探春素喜阔朗,这三间屋子并不曾隔断。当地放着一张花梨大理石大案,案上磊着各种名人法帖,并数十方宝砚,各色笔筒,笔海内插的笔如树林一般。那一边设着斗大的一个汝窑花囊,插着满满的一囊水晶球儿的白菊。西墙上当中挂着一大幅米襄阳《烟雨图》,左右挂着一副对联,乃是颜鲁公墨迹,其词云,烟霞闲骨格,泉石野生涯。案上设着大鼎。左右紫檀架上放着一个大观窑的大盘,盘内盛着数十个娇黄玲珑大佛手。右边洋漆架上悬着一个大白玉比目磬,旁边挂着小锤。
尽管探春素喜阔朗,但一个富家小姐住在不曾隔断的三间通房里,还是有些不成话,况且贾府还是诗礼簪缨之家呢。墙上悬挂的米襄阳《烟雨图》和颜鲁公墨迹也不能不令人联想到古人之烟霞锢疾,泉石膏荒,与探春的小姐身份亦有不合。其实也不必为此感到奇怪,这就是作者按照舞台上的布景道具描写的。舞台上三间通房怎么隔断?所谓米襄阳《烟雨图》和颜鲁公墨迹也不过是道具而已,何需较真!
最后再谈谈《红楼梦》中人物对话。《红楼梦》中好多人物对话,就是模仿舞台上的语言表达方式描写的,最典型的是黛玉进府,宝玉、凤姐出场那段文字,简直就是从舞台上扒下来的:王熙凤人未出场先叫板,未见其面先闻其声:“我来迟了。宝玉出场也是人未到先听外边脚步响,丫环道:“宝玉来了,于是闪亮登场。这是典型的戏曲人物叫板上的出场方式。
《红楼梦》的人物对话特别是多人对话之描写方法很是生动,比如宝玉刚刚给黛玉陪了不是,便将宝钗比喻为杨贵妃,说她体丰怯热。宝钗听说,不由的大怒,待要怎样,又不好怎样。回思了一回,脸红起来,便冷笑了两声,说道:我倒象杨妃,只是没一个好哥哥好兄弟可以作得杨国忠的!二人正说着,可巧小丫头靛儿来找扇子,宝钗借机双敲:你要仔细!我和你顽过,你再疑我。和你素日嘻皮笑脸的那些姑娘们跟前,你该问他们去。说的个靛儿跑了。黛玉听见宝玉奚落宝钗,心中着实得意,也要搭言趁势儿取个笑:宝姐姐,你听了两出什么戏?宝钗因见林黛玉面上有得意之态,便笑道:我看的是李逵骂了宋江,后来又赔不是。宝玉便笑道:姐姐通今博古,色色都知道,怎么连这一出戏的名字也不知道,就说了这么一串子。这叫《负荆请罪》。宝钗笑道:原来这叫作《负荆请罪》!你们通今博古,才知道负荆请罪,我不知道什么是负荆请罪一句话还未说完,宝玉林黛玉二人心里有病,听了这话早把脸羞红了。凤姐于这些上虽不通达,但只见他三人形景,便知其意,便也笑着问人道:你们大暑天,谁还吃生姜呢?众人不解其意,便说道:没有吃生姜。凤姐故意用手摸着腮,诧异道:既没人吃生姜,怎么这么辣辣的?宝玉黛玉二人听见这话,越发不好过了。宝钗再要说话,见宝玉十分讨愧,形景改变,也就不好再说,只得一笑收住。别人总未解得他四个人的言语,因此付之流水。
读了《红楼梦》中宝钗黛凤这四个人之间谈话,令人不由得不想起革命现代京剧《沙家浜》中那场《智斗》!活脱像阿庆嫂、刁德一、胡传魁之间那场机智幽默的对话。四个人交谈发言,各揣心腹事,各有自己的企图,明是一团火,暗是一把刀,话里有话,话外有话,指桑骂槐,声东击西,话到舌尖留半句,这一切都是通过笑道表达的,笑容后面隐含着多少潜台词,活画出一幅勾心斗角的工笔画。这种人物对话方式,小说中很少采用,而在戏剧中却经常运用。
宝玉黛玉闹矛盾,宝玉把话说造次了,林黛玉直瞪瞪的瞅了他半天,咬着牙用指头狠命的在他额颅上戳了一下,哼了一声,咬牙说道:你这——”刚说了两个字,便又叹了一口气,仍拿起手帕子来檫眼泪。宝玉也要用帕子揩拭,不想又忘了带来,便用衫袖去檫。黛玉便一面自己拭着泪,一面回身将枕边搭的一方绡帕子拿起来,向宝玉怀里一摔,一语不发,仍掩面自泣。宝玉伸手拉了黛玉一只手,笑道:我的五脏都碎了,你还只是哭。走罢,我同你往老太太跟前去。林黛玉将手一摔道:谁同你拉拉扯扯的。一天大似一天的,还这么涎皮赖脸的,连个道理也不知道。一句没说完,只听喊道:好了!宝林二人不防,都唬了一跳,回头看时,只见凤姐儿跳了进来,笑道:老太太在那里抱怨天抱怨地,只叫我来瞧瞧你们好 了没有。我说不用瞧,过不了三天,他们自己就好了。老太太骂我,说我懒。我来了,果然应了我的话了。也没见你们两个人有些什么可拌的,三日好了,两日恼了,越大越成了孩子了!有这会子拉着手哭的,昨儿为什么又成了乌眼鸡呢!还不跟我走,到老太太跟前,叫老人家也放些心。说着拉了林黛玉就走,宝玉在后面跟着出了园门。到了贾母跟前,凤姐笑道:我说他们不用人费心,自己就会好的。老祖宗不信,一定叫我去说合。我及至到那里要说合,谁知两个人倒在一处对赔不是了。对笑对诉,倒象黄鹰抓住了鹞子的脚,两个都扣了环了,那里还要人去说合。说的满屋里都笑起来。
这段描写更是精彩极了!不仅人物语言极为生动,说话的表情也极为传神,人物的动作配合语言表情,几乎达到天衣无缝的程度!我们看了这段故事,任谁都会对三个人物的音容笑貌产生强烈的立体感,仿佛作者不是用方块汉字在平面纸张上描写,而是直接看到演员在舞台上演出。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就因为《红楼梦》作者的创作使用的是戏剧手法。
宝玉正在对着镜子给麝月篦头,从镜子里看见晴雯掀帘子进来取赌资,笑话他们交杯酒没吃倒上头了,然后拿着钱掀帘子出去了。宝玉笑着对麝月说满屋里就只她磨牙,晴雯并未走远,麝月努嘴暗示宝玉别说,结果晴雯还是听见了这话,再次唿的掀帘子闯入,同宝玉理论了一大通。
三个小儿女之间谈话的生动之处,就在于镜子和帘子两件道具。宝玉背着身给麝月梳头,晴雯的动作,只能在镜子里模模糊糊看见;而麝月面对门口,晴雯三次掀帘子都可以直接看清。运用一面镜子,一个门帘两件道具,就把三个小儿女的音容笑貌写得呼之欲出。这个场景,是典型的戏剧舞台演出场景,小说作家创作时很少细腻如此,足证《红楼梦》作者是使用戏剧手法写小说。
这样的例证在《红楼梦》中俯拾皆是,这里就不一一例举了。戏剧界的朋友都有这样的感觉,中国古典小说改编为戏剧或电影、电视剧,都有个比较艰难的再创作过程,惟独最容易改编的是《红楼梦》。为什么?首先是故事穿插几乎无需重新安排,小说中的穿插完全符合戏剧要求;其次是服装道具不用重新考虑,小说作者早已安排好了;再次是人物语言无需从小说语言改写成戏剧语言,拿过来用就行;第四是演员表情语气几乎无需导演设计,小说中交代得异常清楚。这种现象说明,《红楼梦》小说如果不是从戏剧改编的,就是作者创作之初就是按照戏剧手法写的。我们没有证据证明《红楼梦》之前有个戏剧底本,只能据此推断《红楼梦》作者本身就是个戏剧创作大师!

四.《红楼梦》作者应是清初的一位戏剧创作大师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推断,《红楼梦》作者应是一位极其熟悉戏剧创作的大师级戏剧作家,那么,他是谁?他创作《红楼梦》于何时何地?以什么人和事作为故事素材和人物原型?这些都是《红楼梦》研究应该回答清楚的问题。但是,历史废墟下面掩埋的真相实在太多了,直接证据很难搜寻到,只好用推论方法去探寻真相了。推论虽然不是直接证据,但是,合情合理的推论,也不失之于古典文学研究领域常用的一个好方法。
我们前面分析了《红楼梦》创作受《西厢记》、《牡丹亭》、《长生殿》影响的情况,不知朋友们注意到没有,《红楼梦》中出现的戏剧众多,但绝没有《桃花扇》的踪迹。中国古典言情戏剧中,《西厢记》、《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可以称为最出色、也最流行的四部经典。《桃花扇》在清初风靡一时,影响直至今日,剧中的很多场景、唱词、念白都十分精彩,用于《红楼梦》中未必输于前三部戏剧,《红楼梦》一句话也没有引用《桃花扇》,是绝对不合情理的。于是,人们不禁要问:《红楼梦》作者为什么绝口不提《桃花扇》呢?
唯一的合理解释就是,《红楼梦》创作期间,《桃花扇》尚未问世,《红楼梦》作者根本就不知道有这么一部戏剧,因此无从引用。《桃花扇》是大剧作家孔尚任(1648—1718)的作品,创作时间是康熙二十九年三十八年(1690—1699),据此推断,《红楼梦》必创作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桃花扇》问世搬演之前。《红楼梦》中不见《桃花扇》但却屡见《长生殿》,《长生殿》与《桃花扇》号称清初传奇界的双子星座,在清初均风行天下,时人称两个作家齐名的为南洪北孔。《红楼梦》创作未受《桃花扇》影响却受《长生殿》影响至深,又说明其创作时间必在《长生殿》问世之后。《长生殿》的创作完成时间是康熙二十八年(1689),那么,《红楼梦》的创作时间就应该是在康熙二十八年——三十八年(1689——1699)之间的十年里。
认真研究这段时间的历史和文化现象,你会发现,这是一个受晚明艳情文学影响深刻的时期,也是一个文学创作极度繁荣的时期。除《长生殿》和《桃花扇》外,朱彝尊、吴梅村、王士祯、梁棠村的诗词,李玉、李渔、袁于令、尤侗的传奇,张岱、李渔、冒辟疆、蒲松龄的稗史小说,犹如群星璀璨,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留下辉煌的一页。这些文学作品,不论是诗歌散文,还是戏曲小说,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运用言情题材,抒发兴亡感叹。《红楼梦》书中表达的对末世兴亡感叹的思想,就是这一时代文学作品的共同宗旨。
这个时期之所以出现文学繁荣的局面,主要原因有三:一是经历了改朝换代阵痛的文人们,受晚明文化气脉影响,对国事家事的悲愤,催生了大量用言情素材抒发内心亡国忧伤的文学作品。二是满清统治者入主中原未久,对文化的控制还不是很严,还没来得及编织一张严密的文网,前明遗老遗少尚能相对自由地写作。三是满清统治者急于收买江南士子的人心,通过开博学鸿词科等手段笼络士人归心,对他们讲怪话发牢骚的作品,睁一眼闭一眼,一般不予置理。正是这一独特的历史时期,才能催生《红楼梦》这样的文学作品并允许其流行于世。
这一时期的知名作家如群星灿烂,那么《红楼梦》的作者究竟是哪一个呢?我们红学界的许多专家学者都曾经试图在这些著名文人中寻找,提出了吴梅村、冒辟疆、查继佐、张岱以及明太子明驸马明隐王等不下十几个人来,但由于使用的是索隐附会方法,没有可靠证据支持,各说均不足以成立。
其实,在这个时期的作家群里面判断《红楼梦》作者,使用比较文学的方法应该是最好的方法。从《红楼梦》书中熟练高明地使用戏剧手法创作推断,作者应是一个知名剧作家,写《红楼梦》前应该创作过大量戏剧作品。《西厢记》、《牡丹亭》是元明时期作品,姑置不论,《红楼梦》与清初哪些戏剧作品有文学上的必然关联呢?循此思路研究,不难发现,《红楼梦》与《长生殿》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如前所述,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红楼梦》几乎是《长生殿》的翻版,是《长生殿》旧瓶装新酒,旧谱填新词。除了同一作家所为的判断而外,用其他理由均难以解释这种雷同现象。
有的朋友可能说,《长生殿》当时那么风靡,影响世人甚深,其他作家也可能受《长生殿》影响如此创作啊?这是诡辩。只会机械模仿照搬别人作品的作家,充其量也就是个二三流作家,这样的作家能写出《红楼梦》、配当《红楼梦》作者么?如果是同一作家的两部作品,出现这种因袭现象就不难理解了。更何况,《红楼梦》作品中还隐写着《长生殿》案件,抒发着作者自己内心的愤懑,除了《长生殿》作者自己,还有谁会在小说中大写特写贾宝玉在秦可卿卧室之梦携手兼美坠落?谁会莫名其妙大肆鼓吹秦可卿大出殡?谁有抒发贾瑞因风月宝鉴一命呜呼这种特殊感受的心理冲动呢?
《长生殿》的作者是洪昇,没有异议。洪昇的确是清初成就最高、知名度也最高的大戏剧家,一生曾创作过四十多部传奇杂剧,《长生殿》被世人目为古典传奇的高峰。洪昇也是当时的著名诗人,有《稗畦集》、《稗畦续集》、《啸月楼集》存世。那么,《红楼梦》除了受《长生殿》影响之外,是否还受洪昇自己的其他作品影响呢?可惜的是,洪昇的绝大多数作品都失传了,今天只留下来《长生殿》、《四婵娟》两个剧本和三部诗集。庆幸的是,洪昇的《织锦记》传奇序言和友人记载《织锦记》内容的作品流传了下来。根据这些判断,《红楼梦》中尤二姐的故事,就完全是仿照《织锦记》创作的,情节和人物几乎完全相同。
笔者以前曾考证,洪昇创作《红楼梦》的时间,就在康熙二十八年(1689)因国丧聚演《长生殿》获罪到盘山逃禅之后,直到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坠水猝死前,也没有最终完成,使《红楼梦》成了断臂维纳斯。洪昇的这段创作时间,与前面我们所说的《长生殿》与《桃花扇》问世之间的时间(1689——1699),是完全一致的。在其后的1699年到1704年间,虽然洪昇有目睹《桃花扇》搬演之可能,但此时《红楼梦》创作已进入晚期,再将《桃花扇》写入书中是来不及了。
洪昇创作《红楼梦》的目的,是抒发对改朝换代的感慨,抒发对家难深重的叹息,抒发对弟妹惨死的悲伤,抒发对蕉园姐妹的惋惜,抒发对《长生殿》案件的愤怒。洪昇内心的这些复杂情感,与《红楼梦》的创作宗旨是完全吻合的,也是除洪昇外其他作家不可能具备的。关于洪昇的家族身世、经历遭遇、文学活动,以及蕉园诗社、大观园等故事素材的考证,笔者过去在系列论文中已经详细考证过了,这里不再重复。
2007428日于长春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