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我的2023年书单——阅读滋养底气

2023-12-30 20:53阅读:
在即将过去的一年,继续坚持每两周读一本书,完成一篇读后感的阅读节奏。全年共阅读图书27本,完成 38篇阅读笔记。 知识只是奠定教师课堂教学的底气,而读书和写作却会给教师带来灵气,一个有底气和灵气的教师在课堂上才会大气,才会表现出教育机智。 大量地、广泛地、坚持不懈地阅读,是教师成长为名师的秘诀 。
(一) 专业素养
1.迈向智慧教育学—读马克斯·范梅南的《教育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
马克斯· 范梅南教授是北美“现象教育学”的领袖人物之一。《教育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一书是当代西方现象学教育学的经典之作。他在本书中提出的新型教育学思想和概念,如;“教育机智”、“教师替代父母的关系”、“教育的情绪”、“教育生活的体验”、“对学生的主体性的体验” 等,引起教育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兴趣。对于教育者来说能从本书中找到其个人经验的实例,从而希望以一种深思的方式再次回顾这些经验。
2.《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2:终身学习,终身发展》是作者近5年来的第6本著作。全书共20万字,分为“教育的常识”“前沿的探索”“思想的履痕”“个体的成长”“窗外的风景”等五个专辑,以及每辑后一个“延伸阅读书目”构成。包含延伸书目65本、推荐书目50本,阅读感悟50篇。其思想、历史、人文信息容量之大,堪称一个无所不包的“携带式教育类图书馆”。
3.读书是教师课堂的脸面——读李政涛《活在课堂里》。本书从理想的课堂、设计的课堂、传统的课堂、世界的课堂、科学的课堂、未来的课堂及教师发展的课堂七个方面诠释好课堂的多种模态,文辞隽永,思考深刻,是广大一线教师提升教育教学素养的一本佳著。
李政涛教授与自我进行真诚对话,带着对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既走进了课堂,又走出了课堂,走到课堂的边上,悠然自得地叙述在课堂上的所见所得,实际上也是对人生的所思所想。
4.引导教师在学与思中成长:读陈大伟的《观课议课与教师成长》
“观课议课”是成都大学教授陈大伟在2006年提出的校本研修概念,它
强调平等、开放,旨在建立交流、研讨、合作及“以学论教”的教研文化,以更有效地研究和改进课堂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25年来,作为观课议课的研究者,陈大伟坚持扎根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与一线教师“同在共行”。在其新作《观课议课与教师成长》中,他强调观课议课主要定位于人的发展,“观课议课始终致力于引导教师追求和享受幸福的教师生活,打造解放教师的文化;观课议课关注和关心学生的感受与体验,追求和实现学生更好的发展。”
5.学习场与教学 ——读倪闽景《学习的进化》
《学习的进化》是一本有关学习的哲学类图书,它讨论了人的学习从哪里来,要往哪里去。通过阅读重新认识了学习的本质,有助于重新审视自我学习以及作为教育工作者如何看待现代的学习,思考如何有效学习。
6.找准研究定位,做好研究准备——读鲍传友的《做研究型教师(第2版)》
做研究是教师最好的工作状态。 从事教育研究不仅是教师认识、分析和解决复杂教育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而且是实现教师专业成长的必有路径。 作者从教师即研究者;行动研究:教师研究的基本定位;问题:研究的缘起;文献:研究的基础;方法:研究科学化的保障等七个章节,阐述了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研究的特征和价值,展现了研究的过程,方法,技术和工具。
本书作者鲍传友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先后主持10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课题,20多项区域和学校合作项目,出版著作10余部,发表文章百余篇,获“第四届明远教育奖”。
7.修炼耐心突破天性——读周岭的《认知觉醒:开启自我改变的原动力》
人与人之间的根本差异是认知能力上的差异,因为认知影响选择而选择改变命运,所以成长的本质就是让大脑的认知变得更加清晰。 本书通过大脑构造潜意识元认知等思维规律,看清自己,了解认知世界里的基础设施,从可以练习深度学习关联反馈等事物规律中看清世界,提升自控力,专注力,学习力,行动力和情绪力等。
8.关注知识学习更要着眼核心素养——读《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
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戴维·珀金斯。“什么才是有价值的学习?”在书的封面有这样一句话,我被这几个字深深吸引了,迫不及待想去书中一探究竟。全书一共分了八个章节,我们在做今天的教育的时候,脑子里边要想着未来的智慧,未来有没有给这个人带来切实可行的智慧?
9.读、悟、行,为真学而真教——读冯卫东的《为真学而教:优化课堂的18条建议》心得
教学教学,自然要 “ 为学而教 ” ,但什么是真学?作者指出 “ 真学 ” ,是学生主体自己完成,并进而引发他们知识增加、能力增强、经验增长、情智和谐发展的行为。 “ 真学 ” 即 “ 真正地学习 ” 、 “ 真正的学习 ” ; “ 真正地学习 ” ,指的是学习的过程状态,如认真、倾力; “ 真正的学习 ” 指的是学习的结果,正向的,正确的。
10.目标明确路径清晰——读刘祥的《做一名老练的青年教师》
心灵成长的过程,既是视野不断开阔,知识不断丰富,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也是审视自我需求,修正人生目标,塑造个性生命的过程。
刘老师在第4章 第1节《没有一步到位的目标》总结了自己专业成长的经历得出:“20<15”不等式。原因在于前20年基本上都是基于自己的“摸打滚爬”,没有意识到人生应该是有明确的、分阶段的目标,且没有追随的领路人,所以无意中走了许多的弯路。半清醒中的20年所获取的成长经验,远远小于觉醒后的15年的收获。
11.在课堂上落实核心素养——读王春易的《从教走向学》
针对教师面临的困惑与困难,立足课堂实践,本书通过数10个教学案例,具体分析如何将核心素养转化为可操作的教学目标,如何设计具有素养目标承载力的核心任务,如根据学科大概念重构单元。解释为什么从课时教学走向单元学习,为什么要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习目标;阐明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习应提供的资源,以及进行学习诊断、评估的操作要点。在提供落实核心素养操作框架流程和方法的同时,书中还特别提示了应着力避免的典型误区。

(二) 家庭教育
12.家长要执着的栽培自己 ——读万玮的《家长有远见,孩子有格局》
本书作者万玮老师是上海民办平和学校校长,著有《班主任兵法》《班主任兵法2:实战篇》《班主任兵法3——震撼教育36计》《教师的五重境界》《学校管理的本质》等著作,累计畅销超百万册。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家长有远见,孩子有格局》是他从教二十年来唯一一本有关家教的著作。本书分为三部分:上编是“家庭教育的视角”。我们大多数家长的视角偏宏观和中观。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要用更加长远的眼光来来看待教育问题。中编“教育的有用与无用”。当下大多数家长内心焦虑、急功近利、揠苗助长,教育的目的性太强,结果培养出来的孩子反而远离了原来的教育目的,这就叫做“不合目的性”。
13.让父母的语言更有力量——读萨斯金德的《父母的语言》
该书的作者 达娜 ·萨斯金德 ( Dana Suskind )芝加哥大学妇科及儿科教授,小儿人工耳蜗项目负责人。她曾获得芝加哥大学医学院“杰出项目创新的领导者”奖项,也是白宫的“结束成绩差距”倡议的发起人之一。本书是她 30年的科学研究结晶,在美国学术界和教育界引起巨大反响。 作者及科学家调查发现:不同的家庭当中的孩子,在三岁以前所听到的词汇的差距量达到 3000 万字之多。 每一个国家都很重视我们国家的资源,如森林资源、石油资源、煤炭资源、电能、水能等。但我们有一种非常重要的资源是被大家忽略的,这种资源是不要钱的 ——父母的语言。

(三) 学科教学
14.读崔允漷的《新课程关键词》
课程改革是一项“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专业实践,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变革过程,从“新课程”走向更新的课程,亦是课程变革的常态。 作者选择这些词是因为他们对作为一种实践的新课程至关重要,这些词代表着 新课程的 关键观念 与 关键实践 ,这些观念与实践对于课程实施者“领会”“运作”新课程至关重要,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学生“体验”到课程是否或接近课程思想。
15.如何布置有用的作业?——读常生龙《作业设计的30个原则》
作业,历来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教学管理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中央有关“双减”文件指出: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发挥作业诊断、巩固、学情分析等功能,将作业设计纳入教研体系,系统设计符合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体现素质教育导向的基础性作业。
特级教师常生龙,对作业进行了深度研究,梳理出规范作业设计、细化作业目标、合理布局作业难度等30个原则,旨在帮助教师提升作业设计质量的着力点,学会运用作业设计策略,设计出高效作业,切实减轻学生负担。
16.理想课堂 幸福人生——读陈大伟的《幸福教育理想课堂八讲》
理想课堂要致力于帮助学生实现当下的幸福生活;理想课堂致力于教师在教学中的幸福生活;理想课堂要在教学内容上为学生幸福生活奠基;理想课堂是合适教学效率的课堂。
在时间上,理想课堂追求的幸福是当前幸福与未来幸福的兼顾和统一;在内容上,理想课堂追求的幸福应该是身与心、灵与肉的和谐发展,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的人,它致力于发挥和发展学生的潜能让他成为最好的自己。
17.核心素养课程构建——读张华的《让学生创造着长大》
课程改革是社会变革的有机构成,课程改革的方向,目标与内容既体现特定历史时期,社会变革的重大主题,又受当时流行的社会思潮的影响。践行课程改革则需要把握社会变革的发展趋势,立足每一个学生的真实发展,需要面向未来,让今日课程生长为学生的未来世界。
18.大概念和大概念教学——读刘徽的《大概念教学:素养导向的单元整体设计》(一)我们正在经历一场范式层面的教育变革,从教知识转向教素养。特别随着新课标的颁布实施,一些新的名词概念扑面而来。在这样的背景下不了解“核心素养”“深度学习”“大概念”等是不合时宜的。本书在对大概念进行理论廓清的基础上,从教学设计的四个维度对大概念教学进行架构,结合具体的案例进行解释。深度诠释新课程标准修订核心理念,破解核心素养目标落实之难题,教会学生像专家一样思考。重点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如“为什么要进行大概念教学?它如何体现素养导向的课堂转型?”全书共分为五章,第一章是对大概念的理论阐述,分析时代转型背景下为什么要关注素养导向的教学,并引出素养导向的本质特征。后面四章从教学设计的四个要素,即目标、评价、结构和方法来具体勾勒大概念实践框架。最后附录中给出大概念视角下完整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案例。
19. 勾画教学模样赋能教师成长——读郭华教授《教学的模样》郭华教授的《教学的模样》共分为《教育学永远统一》、《教,为学生发展而自觉》、《深度学习之深》等九辑,涉及核心素养、深度学习、跨学科学习、教学方式转变等内容,呈现了作者对我国教学实践和教学理论研究的观察、思考和回应。 阐发了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知识与素养、师与生的关系,有理念、有实例,是帮助教师探寻理想的教学,促进学生学习真正发生的一部好书。 “两次倒转” 实现教与学的统一,改进教学 让学生进入课程,转变课堂 促使深度学习。
20.大概念专家思维——读约翰迪布兰思福特的《人是如何学习的》
《人是如何学习的》汇集了新学习科学出现以来重要的思想和理论,是学习科学这个新兴的跨学科研究领域集大成的论著。 本书由六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教育的探索;第二部分,学习者的研究;第三部分,知识迁移的研究;第四部分,脑科学研究;第五部分,教学研究;第六部分,本书的使用建议。今天我想分享第三部分:知识迁移的研究。
21.作业发展的四种思想——《重构作业课程:视域下的单元作业》第二章笔记
作业,在古代原指奴仆的劳作,是个贬义词。18世纪德国学者莱辛和康德,率先把作业用于脑力劳动,形成“书本作业”,“精神作业”之类的概念。到了近代,人们充分扩展了作业这个概念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范围,并越来越重视发挥自己的教育价值,将作业作为重要并且有效的就教学补充物,成为个别化学习的手段,以弥补学校学习活动和班级授课制的局限。
作业从哪里来?作业应该到哪里去?为了更好地建构作业理论基础,作者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并根据不同的作业设计思想和观点分为四种典型的类型,即“作业即游戏活动”“作业即教学巩固”“作业即学习活动”“作业即评价任务”。
22.核心素养下教学目标的确定和设计——读吴刚平的《课程与教学论》
本书作为一本课程与教学理论专业学习用书,聚焦核心素养反映课程与教学前沿,研究成果融入中小学最新课程方案思想。第3章课程与教学功能和目标定位,主要讲了三方面的内容,第一个是课程教学的功能转型,二是课程与教学的目标定位,三是课程与教学的代价问题。在课程教学的功能这一节重点指明了课程教学的功能定位是学校课程与教学的关键。对于科任教师的教学而言,首先要明确,这则是自己的任务教科目是干什么用的?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承担着明确教学内容、提供教学活动设计方向、提供教学评价依据的作用。设计合理、明确可行的教学目标,是构建课堂教学活动的先决条件,因此可以说教学目标是教学的灵魂。
(四) 教育心理
23. 教育,是引领预防的艺术——读林志超的《学生问题预防与教育》笔记(一)本书从“超前预防,防范问题于未然”“临界预防,消解问题于可能”“止犯预防,消弭问题于已然”“再犯预防,阻断问题严重化”“捕捉契机,促进改变有效化”“综合助力,教育协同多元化”六个方面,给读者提供了学生问题预防与教育方面的30个创意策略。这些策略,均源自作者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实战经验,方便实用,利于一线班主任活学活用到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提高自身立德树人的能力。学生问题,预防为主,教育及时,这样才能促进学生更好地自主发展。
24.读书修行 让教育迸发智慧——读范梅南《教育的情调》心得《教育的情调》是由加拿大著名教育家马克斯.范梅南和李树英教授合著的。该书的内容并不多,本书正文连同后记仅仅177页。却探讨了“教育的敏感和机智” “了解孩子充满可能性的世界”“孩子好奇的体验” “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到” “表扬和肯定的重要性” “纪律的教育学意义”等16个话题。这16个话题都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的常见现象入手,通过分析现象背后的教育学意义,帮助教师贯通和融合理论与实践,提升读者的教育智慧。作者马克斯·范梅南 是美国教育研究协会“课程和教学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又是'教育现象学'的开创者之一。教育现象学是一门探究教育生活现象及其体验的学问。它以日常生活为原点,让我们始终对教育的生活世界和生活体验保持一种敏感,保持一颗好奇之心,驱使我们去探究日常生活体验的教育意蕴。《教育的情调》是经典之作从目录来看本书可以由三部分构成。
25.基于同理心,修行内在力量—读董国臣的《同理心的力量—非暴力沟通的奥秘》真正的非暴力是同理心,而非不吼不叫。非暴力沟通真正的精髓是同理心。掌握了同理心便拥有了稀缺的能力——自我关爱与关爱他人的能力。“同理心”的核心就是——·换位思考 懂得将心比心,从看到问题到留意彼此的美好。作者董国臣,国内非暴力沟通的践行者,创办了同理心课程,带领众多人加入非暴力沟通的训练中。这本书是他对马歇尔《非暴力沟通》的实践、深化、拓展的成果,结合中国本土化的运用,突出同理心在非暴力沟通中的核心,提供了更多样的实践方法。
26.活生生的人、活生生的关系 ——批注《给教师的建议》之《致未来的教师》
“每一个儿童就是一个完整的世界”孩子不是抽象的个体,要充分理解个别学生,包括弱点、缺点。很多老师往往从词语上明白了自尊、成功感之类,但是却没有真正触及到自身的问题,把学生的问题,归咎于制度、学生,导致师生关系紧张。如果能从自身专业化的角度去反思,呵护兴趣、尊重信任、谨慎评分、优化方法从而就会获得真正的发展。
27.让教学对学生可见—读哈蒂的《可见的学习(教师版)》
“可见”首先是让学生的学对教师可见,即,教师始终知道自己的作用。“可见”还指教学对学生可见,从而使学生学会成为自己的老师那样热爱学习,终身学习;即让学生看得见教师的教,让学生逐渐成为自己的教师。贯穿全书的主题是我们必须保持学习的优先地位,并且以教学必须深刻学习产生的影响,作为思考教学的根本。
本书的基本论点认为教学是一种“实践”。实践可以催生出教师有关思考和行动方式的观念,尤其是如何在教学中使学生持续学习的思考和行动方式的观念。教学实践第1部分是需要领导和教师所需的主要心智框架。第2章概括了这些观点的来源,第3章对他们进进行进一步探索,最后一章及第9章,则又回到了这些观点上。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 耐心与坚持是读书成长的最好陪伴。书读多了,肚子里才有货。在需要表达时就不会感到“囊中羞涩”,也不会感到语言干瘪,缺少灵性! 畅想2024,我希望课堂能再提升一个层次,在更高的水平上磨练自己,多读一些如《走向化学高效课堂》、《文化有根 课堂有魂》、《课堂转型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中学化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十二堂必修课》、《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研究》的关于学科教学的书籍。
只有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永远做升级版的教师。 让读书成为自己最好的修行,邂逅更美的自己!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