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常见骨科手术切口的缝合技术总结

2020-01-07 00:20阅读:
济南军区总医院-骨外科-主治医师 刘江
骨科手术切口的科学管理,是防治切口并发症的有效措施,可降低切口并发症发生率,减少患者的不适感和组织损伤,加速患者术后康复,缩短住院时间、缩减治疗费用支出,节药医疗资源,实现医患双赢。因此重视切口并发症与重视手术技术本身一样重要。其中,正确选择手术切口的缝合技术和缝合材料对手术切口良好愈合至关重要。
骨科缝合方式的选择
骨科手术切口缝合方式遵循无菌、微创和恢复患者解剖结构以及保证血供良好的原则。切口缝合主要分为连续缝合和间断缝合两大类,在此基础上又演变出包埋缝合、荷包缝合、减张缝合和免打结缝合等缝合方式,骨科手术最常使用单纯间断缝合、单纯连续缝合、连续水平褥式缝合(皮内缝合)和免打结缝合;有时也会用到“8”字缝合、垂直褥式缝合(外翻缝合)和减张缝合。
单纯间断缝合:
最常用的缝合方式,适用于关节囊、深筋膜、浅筋膜和皮肤的缝合。间断缝合可减少死腔,保证对合良好,间断缝合的间距一般为5~8mm,根据缝合组织的不同,针距和间距稍有不同。一般关节囊、深筋膜等张力大的组织间距可适当减小,针距也应稍小;而缝合皮下、皮肤组织的间距可适当增大。缝合完毕后应检查缝合间断处是否严密,必要时应追加缝合。
单纯连续缝合:
常用于筋膜和关节囊的缝合,单纯连续缝合时间快和减少缝线结节的优点,缝合时拉线不松不紧,保证血供良好。缝合完毕时应检查有无渗漏,如有渗漏,则需采用间断缝合加固。
连续水平褥式缝合:
主要用于皮下和皮内的缝合。有利于对合皮缘,且皮内缝合可减少皮肤针眼瘢痕以及拆线麻烦,提高皮肤美观效果,对于一些对手术瘢痕有较高要求的患者可以采用。
免打结缝合:
是一种新兴缝合方式,
张力支撑足够大,对组织的抓力强而均匀,可单人操作快速完成缝合,需要注意缝合时松紧合适不要太紧,且收尾时交叉回缝2~3针,贴着组织剪线,防止线尾损伤周围局部组织。
“8”字缝合:
对于张力较大的组织,如深筋膜或肌腱,可采用8字缝合,保证组织不因对合张力大而切割撕裂,促进愈合;也常用于加固连续缝合后残留的渗漏部位。
垂直褥式缝合:
常用于伤口跨度大和张力大的组织缝合。
减张缝合:
常用于缝合张力过高的皮肤切口,通常边距在1cm以上,可联合垂直褥式缝合方式进一步增加缝线拉力。有条件时采用新型带网片的皮肤胶,在皮肤表面对切口提供额外的高抗张强度,同时保持皮肤美观效果,对于一些对手术瘢痕有较高要求的患者可以采用。
骨科缝合材料的选择
目前的缝合材料分为可吸收和不可吸收两大类,在骨科手术切口除了肌腱、韧带的修复应选择惰性很强的不可吸收材料外,基本推荐选择含抗菌剂的可吸收缝线。
不可吸收线选择:
肌腱、韧带等愈合较慢的组织应选择组织反应小,惰性强的不可吸收线,如聚丙烯和聚酯材质的缝线,张力强且可长久。
可吸收线选择:
选择可吸收缝线必须了解最关键的两个要素:张力支撑时间和吸收时间。张力支撑时间是指可吸收缝线能维持将切口对合良好所需张力的时间;吸收时间是指可吸收缝线在体内人体组织完全降解吸收的时间。
对于愈合时间在2~6周内的切口组织应尽量选择可吸收缝线,减少异物残留引起感染的风险。了解不同部位伤口组织愈合时间,可吸收线的张力支撑时间必须大于组织完全愈合的时间,如果考虑患者全身及局部有高风险因素,则要选择张力支撑时间更长和含带抗菌剂的可吸收线。
缝合选择:
为了减少皮肤瘢痕形成,尽量选择不穿透表皮的方式和材料缝合切口,情况允许时行皮内连续缝合。
缝针选择:
缝合材料现在大多都自带缝针,在不破坏强度锋利度的情况下尽可能选择细的针型也符合微创理念,在手术过程中,刚性足以抵抗弯曲,而韧性足以抵抗断裂。针型要考虑弦长和弧度,根据部位深浅和组织厚度选择不同针型。
特殊类型切口的缝合
类风湿疾病患者膝关节手术切口的缝合:
类风湿患者由于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皮下浅筋膜以及皮肤真皮层都十分菲薄,很难缝合平整和严密;而且类风湿患者切口愈合速度也比一般患者慢,术后渗液的风险也较高,如皮下、皮肤缝合对合不良很容易导致术后切口反复渗液,引起切口延迟愈合甚至感染。类风湿患者膝关节手术切口的缝合,建议先用2-0可吸收缝线较密地单纯间断缝合皮下浅筋膜,注意切口边缘对合整齐,然后再采用连续水平褥式缝合方式进行皮内缝合,确保皮缘对合平整。
高张力切口的缝合:
如患者切口缝合时张力过高,应先从切口两端边缘张力最低部位开始缝合。可选择单纯间断或内“8”字缝合。如皮肤张力过高,可选择减张缝线采用宽边距单纯间断缝合或垂直褥式缝合。
皮肤松弛切口的缝合:
对于皮肤松弛的患者,缝合皮下和皮肤时,切记打结时不要过度牵拉,以免皮缘重叠。可采用连续水平褥式的方式做皮内缝合,松紧适度,做到皮缘对合平整。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