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日报——水纹褶皱里的文明密码
2025-04-11 21:47阅读:464
水纹褶皱里的文明密码
《北上》 作者:徐则臣 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年5月
雷焕
近日,电视剧《北上》热播,再次带火了同名小说《北上》。小说《北上》中的京杭大运河在徐则臣笔下从未只是一条河。当意大利人小波罗的船队在1901年的暮色中撞破水波,当谢望和的摄像机在2014年的河岸上架起三脚架,这条流淌千年的水道突然有了喉舌——它以泥沙俱下的方式,将沉没的王朝、离散的家族、文明的断章悉数吐出,在历史的褶皱中铺展出一部流动的民族秘史。
徐则臣选择用两个甲子的时空跨度丈量运河的体温。1901年意大利探险家的“北上”与2014年中国后裔的“南下”,在河水的镜像中形成奇异的对话:小波罗怀揣寻找弟弟的私愿,却意外成为见证漕运制度消亡的局外人;谢望和为拍摄申遗纪录片而来,却在镜头里窥见祖辈与运河纠缠的命运。这种时空折叠的叙事并非
加载中...
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
炫技,而是暗合运河本身的特质——它从来不是线性的河道,而是层叠淤积的文明沉积岩。那些被浪涛反复冲刷的船钉、信札、铁环,如同地质断层中的化石,标记着历史的不同岩层。
小说最精妙的颠覆,在于将“运河”从被书写的客体转化为书写的主体。当马福德放弃传教士身份成为纤夫,当邵常来肩头的扁担压弯成月牙,这些个体的生命轨迹不再是点缀运河的注脚,而是河流用以言说自身的语言符号。运河通过他们的汗水、血泪与欢笑,完成了对中华文明的转译:漕运废止时的阵痛,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胎动;申遗工程中的喧哗,则是全球化时代文化身份的重建仪式。那些被博物馆玻璃罩住的鸬鹚铁环、老船木,在成为展品的同时,也暴露出文明传承的悖论——当传统被消毒封装,我们究竟是在延续文化,还是在为它举行体面的葬礼?
本书中,徐则臣显然不甘心让运河沦为标本。他让孙宴临的摄像机代替沉默的史笔,记录下正在消逝的船工号子;让混血儿马思艺在创业困境中,重演百年前马福德遭遇的文化撕扯。这种跨越时空的复调叙事,揭示出运河最本质的隐喻:它既是地理的河流,更是流动的文明现场。就像河水裹挟泥沙不断改变河道,中华文明也在与异质文化的碰撞中持续重塑自身——清末传教士带来的望远镜与随当代跨国资本涌入的投影仪,在河面上投射出不同的文明光谱,但河底沉淀的,始终是那善于包容与转化的文化基因。
书中暗藏的历史观极具现代性。当考古队打捞出1901年的沉船,发现的不是封闭的棺椁,而是流动的现场:小波罗未寄出的信、谢平遥的译稿、邵常来的汗巾,共同漂浮在时空中,构成未完成的历史文本。这种“未完成性”恰是徐则臣对传统史诗的超越,他拒绝为历史落下定论的句点,而是像运河接纳支流般,允许殖民创伤、现代性焦虑、文化乡愁在叙述中保持各自的流速。那个贯穿百年的终极悬念——小波罗是否知晓弟弟已成为运河纤夫——最终没有答案,因为真正的历史从来都是众声喧哗的罗生门。
本书中,作为地理符号的大运河或许终将老去,但作为精神载体的运河叙事正在获得新生。这部小说向我们证明:伟大的河流从不为文明保鲜,它只负责在冲刷中孕育新的河床——当我们学会像运河水一样看待历史,便能懂得所有的疼痛与断裂,不过是文明分娩时的阵痛。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