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175.《PiCCO监测技术操作管理专家共识》(2023)要点

2023-06-18 08:57阅读:1,223
PiCCO 监测技术操作管理专家共识》2023)要点

脉搏指示连续心输出量(PiCCO)监测技术被广泛应用在感染性休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严重烧伤、器官移植、心脏手术等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管理,指导临床决策。其测量的准确性受到测量通路、定标时间间隔、临床治疗等因素影响,且医护人员对PiCCO监测技术相关知识及操作技能匮乏,故目前临床实践间差异较大,然而,目前尚无PiCCO监测技术操作管理相关指南及规范标准。
1 PiCCO监测技术的适应证与禁忌证有哪些?
相对于中心静脉压 (CVP) 和肺动脉楔压,PiCCO监测技术所获取的全心舒张末容积(GEDV) 和胸腔内血容量(ITBV)作为心脏前负荷容积指标,受呼吸和心脏功能影响较小。而基于心肺交互关系的前负荷动态指标每博变异度 (SVV) 及脉压变异(PPV)较CVPGEDV等静态前负荷指标能更好地预测容量反应性。
推荐意见1适应证:适用于需要进行容量状态、心功能、血管张力、血管外肺水评估等血流动力学监测的重症患者。(证据等级:Level 5,推荐级别:强推荐)
推荐意见2禁忌证:穿刺部位存在严重的外周血管疾病或解剖结构改变、局部皮肤软组织感染;严重凝血功能障碍。(证据等级:Level 5,推荐级别:强推荐)
2 PiCCO动脉置管操作管理
2.1 置管部位选择
推荐意见3首选股动脉作为热稀释导管的留置血管,还可选用腋动脉、肱动脉,不推荐常规使用桡动脉置管。(证据等级:Level 5,推荐级别:强推荐)
2.2 置管操作
推荐意见4推荐在置管时采用超声引导。(证据等级:Level 1,推荐级别:强推荐)
推荐意见5置管操作均应使用无菌技术。可剪掉置管部位的毛发进行备皮,而不要用剃毛刀。推荐使用氯己定乙醇溶液消毒皮肤。(证据等级:Level 1,推荐级别:强推荐)
3 PiCCO监测技术具体操作流程
推荐意见6PiCCO监测需按照标准操作流程进行。(证据等级:Level 5,推荐级别:强推荐)
4 PiCCO监测校准时间间隔
推荐意见7建议至少每8h 进行一次经肺热稀释法校准。当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时,可适当增加校准频率。对于大量失血失液、液体复苏或循环突然变化等情况,需重新进行校准。(证据等级:Level 5,推荐级别:强推荐)
5 CVC置管部位对PiCCO监测结果的影响?
推荐意见8首选锁骨下静脉或颈内静脉作为温度指示剂的注射通道。当股静脉作为温度指示剂注射通道时,需在仪器中(若可选)选择相应的中心静脉置管选项。(证据等级:Level 5,推荐级别:强推荐)
推荐意见9不推荐将PiCCO动脉导管和CVC置于同一侧腹股沟。(证据等级:Level 5,推荐级别:强推荐)
推荐意见10当导管发生移位时,会对PiCCO测量值产生影响,因此应先通过X线平片或超声确认静脉导管头端位置。(证据等级:Level 3,推荐级别:强推荐)
推荐意见11由于存在高估测量值的风险,单腔4Fr或双腔5FrPICC不适宜用于PiCCO监测,但单腔 5Fr或三腔6FrPICC可使用。(证据等级:Level 3,推荐级别:弱推荐)
6 机械通气对PiCCO监测结果的影响?
推荐意见12SVVPPV仅在无自主呼吸、潮气量≥8mL/kg 且无心律失常患者中才可准确预测其液体反应性。PEEPEVLW的影响尚不明确。(证据等级:Level 5,推荐级别:强推荐)
7 俯卧位时对PiCCO监测结果的影响?
推荐意见13ARDS患者采取俯卧位时,部分患者会出现GEDVICI增加,而EVLW的变化趋势尚不明确。(证据等级:Level 3,推荐级别:弱推荐)
8 肾脏替代疗法(RRT)PiCCO监测结果的影响?
推荐意见14RRT透析导管位置对PiCCO的测量结果影响较小,但不建议将PiCCO动脉导管和RRT透析导管置于同一侧腹股沟。(证据等级:Level 3,推荐级别:强推荐)
推荐意见15RRT运行时对PiCCO的测量结果影响较小,但是不宜在RRT启动、中断或停止即刻进行热稀释测量,应等待血温稳定后再进行。(证据等级:Level 3,推荐级别:强推荐)
推荐意见16RRT运行时血泵速度对PiCCO的测量结果影响较小。(证据等级:Level 3,推荐级别:弱推荐)
9 体外膜式氧合(ECMO)对PiCCO监测结果的影响?
推荐意见17低流量(<1.5 L/minVV-ECMO 治疗不影响经肺热稀释技术获得的血流动力学参数。随着体外血流量的增加,经肺热稀释技术测得的 EVLW 有增加趋势,而反映容量指标的ITBVGEDV的变化趋势仍不明确。(证据等级:Level 3,推荐级别:弱推荐)
10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对PiCCO监测结果的影响?
推荐意见18接受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治疗的患者,无法使用动脉脉搏轮廓分析技术进行监测,但仍可使用经肺热稀释技术。(证据等级:Level 5,推荐级别:弱推荐)
11 特定疾病对PiCCO监测结果的影响?
推荐意见19 应注意特定疾病对PiCCO监测结果的影响。(证据等级:Level 5,推荐级别:强推荐)
12 PiCCO监测期间需要进行哪些维护?
12.1 评估
推荐意见20每日评估导管留置必要性、敷料/固定装置的完整性及皮肤损伤的潜在风险。(证据等级:Level 5,推荐级别:强推荐)
12.2 消毒液的选择
推荐意见21 选用氯己定乙醇溶液进行皮肤消毒。若对其不耐受,可选择聚维酮碘、70%酒精或氯己定溶液。皮肤完整性受损的患者,先使用无菌生理盐水清洗,再使用聚维酮碘溶液消毒。(证据等级:Level 1,推荐级别:强推荐)
12.3 敷料选择及更换时间
推荐意见22应使用无菌透明敷料覆盖穿刺点。如患者出汗较多、穿刺点渗血渗液时可用无菌纱布覆盖。对于高风险非隧道式置管患者,可使用氯己定敷料。(证据等级:Level 5,推荐级别:强推荐)
推荐意见23无菌透明敷料至少1/周,无菌纱布敷料至少1/2d 进行更换。若穿刺部位发生渗液、渗血或敷料出现卷边、松动、污染及完整性受损时,应及时更换。(证据等级:Level 5,推荐级别:强推荐)
12.4 动脉导管与附加装置更换时间
推荐意见24若无感染征象或导管功能障碍,导管不宜常规更换。压力传感器及系统内其他组件在严格无菌操作下每96h 更换一次。(证据等级:Level 5,推荐级别:强推荐)
12.5 并发症监测与预防
推荐意见25监测期间,及时识别导管相关血流感染。观察穿刺侧肢体温度、颜色及远端动脉搏动情况,及时识别栓塞风险。(证据等级:Level 5,推荐级别:强推荐)
12.6 导管内采血
推荐意见26建议使用闭环系统从导管内采血,采血前后严格无菌操作。在疑似血流感染的危重患者中,动脉导管抽取血培养可替代静脉穿刺采血。(证据等级:Level 5,推荐级别:强推荐)
〔本资料由朱明恕主任医师根据《PiCCO 监测技术操作管理专家共识》(2023)编写〕
(本共识刊登于《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23年第6期。如欲全面详尽了解,请看全文)
2023.6.7

留言板

下载客户端体验更佳,还能发布图片和表情~

亿万博主正在被热评!
999+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