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史遇春
先说进士。
进士之称,始见于《礼记·王制》:
“大乐正论造士之秀者,以告于王,而升诸司马,曰进士。”
郑玄注:
“进士,可进受爵禄也。”
隋炀帝(杨广)大业年间(公元605年~公元618年)始置进士科目。
隋、唐时代,进士科只是科举的科目之一,因其为常科,考取又最难,故最为尊贵,其地位亦在各科之首。
宋代以前,进士只需通过在尚书省举行的省试即可。
自宋以后,进士一律须经皇帝主持的殿试覆核并钦定名次。
据传,宋仁宗(赵祯)时,一名考生(或云即西夏国相张元)通过省试,但殿试被黜落,愤而投奔西夏。自此之后,殿试只定名次,不再黜落考生。
明、清朝两朝,将殿试录取的考生分为三等,称三甲:
一甲三人,即状元、榜眼、探花;称“进士及第”;
二甲若干(清朝时一般为七人)人,称“进士出身”;
三甲称“同进士出身”。
世人统称录取者为“进士”。
进士是功名的尽头,就算是对名次不满,亦不可以重考。
先说进士。
进士之称,始见于《礼记·王制》:
“大乐正论造士之秀者,以告于王,而升诸司马,曰进士。”
郑玄注:
“进士,可进受爵禄也。”
隋炀帝(杨广)大业年间(公元605年~公元618年)始置进士科目。
隋、唐时代,进士科只是科举的科目之一,因其为常科,考取又最难,故最为尊贵,其地位亦在各科之首。
宋代以前,进士只需通过在尚书省举行的省试即可。
自宋以后,进士一律须经皇帝主持的殿试覆核并钦定名次。
据传,宋仁宗(赵祯)时,一名考生(或云即西夏国相张元)通过省试,但殿试被黜落,愤而投奔西夏。自此之后,殿试只定名次,不再黜落考生。
明、清朝两朝,将殿试录取的考生分为三等,称三甲:
一甲三人,即状元、榜眼、探花;称“进士及第”;
二甲若干(清朝时一般为七人)人,称“进士出身”;
三甲称“同进士出身”。
世人统称录取者为“进士”。
进士是功名的尽头,就算是对名次不满,亦不可以重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