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银器:陈国公主的千年奢华
2010-07-22 18:34阅读:651
X

不难看出,上图的这些金银器中大部分都具有游牧民族风格,它们大多来自建立了辽代的契丹族。但从出土于内蒙古哲里木盟奈曼旗青龙山镇辽陈国公主墓的文物来看,它们也融合了中原文化特征。
在辽国早期遗物中,中原风格往往与契丹风格并存,这是因为契丹与唐朝关系密切。公元648年,唐设松漠都督府,由契丹联盟首领窟歌出任都督,刺史之职则由各部落的酋长担任,此时,辽已部分接受了汉文化。辽中期,契丹贵族开始大规模效仿中原扶助农业生产的做法,并减免租赋。这种做法同时也使得矿冶、陶瓷、食盐、织造等行业走向新生,而融合了中原特色的契丹金银器,也开始丰富、多样化。
北宋初年,宋朝屡次对辽用兵,均以失败告终。公元1001年,宋朝再次兵败,开始每年向契丹人输绢2
加载中...
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
0万匹、银10万两。这些赔款使辽王朝的财政状况得到改善,生产技术和科学文化也得到有力支持。加之契丹人不断地深入中原地区,与朝
廷或平民进行贸易往来,包括金银器的流通,汉文化与契丹文化的融合达到了巅峰。在两个王朝处于相对稳定的时期,每年正旦、皇帝太后的生辰,双方都要送“红包”。宋馈辽的有大量金银器,辽馈宋的是大量带具、马具。这种馈赠,部分是政治行为,部分是交换行为。
另外,战争中俘获的中原人士,其中有一些就是手工业者,这些人流入辽地后,所带来的各种生产技术、审美观念,也渗透到金银器的制造中,契丹文化或多或少地被汉化了。
契丹的金银器,还包含中亚文化的成分。这有的得自于唐朝的间接传播,有的则来自突厥和萨珊的影响。契丹人之所以积极接受各种文化的影响,是因为在早期的北方游牧文化中,匈奴和鲜卑在金银器制造方面并无经验,所以,契丹所继
承的这部分文化遗产很少。尽管如此,在与外来文化互相融合的过程中,契丹始终坚守着草原民族的特色,在金银器上更多地留下了与其传统文化联系深远的马纹、鹰纹和鹿纹等。
陈国公主墓是辽代中期墓葬中出土文物最丰富、最具特色,保存也最完整的契丹贵族墓。陈国公主为辽景帝的孙女、辽圣宗的侄女,驸马为萧绍矩。这两名皇室成员葬于公元1018年,在他们的合葬墓中,出土的金银器有50多件,是目前发现的最丰富的一批辽代金银器。
马具是最具契丹特色的出土文物,它们最能代表草原民族的风格。陈国公主墓出土的马具,不仅有鎏金凤纹银鞍饰、鎏金雀绕花枝纹银鞍饰,还有彩绘云凤纹银障泥。但在这位18岁就离世的女子墓中,最为金碧辉煌的还是契丹传统葬具。按照契丹贵族的殓葬习俗,葬具包括面具、网络、靴或靴底,其材质包括银制、银鎏金和金制。陈国公主墓中的葬具以奢华的金银器为主。公主和驸马静静地躺在黑暗中,头下是鎏金银枕,脸上是金面具,他们头戴缀金银冠,脚穿鎏金银靴,全身还披挂着银丝网络。
公主的鎏金银枕,以火焰、宝珠、如意云纹为主,一对互相展翅的双凤飞翔其中。鎏金银冠,为镂空式样。在冠顶,几枚精巧的金叶托举着元始天尊坐像,冠身和两侧,则是开阔的凤纹与缠枝卷云纹,侧翅的边缘,是连珠构成的卷云纹。鎏金银靴则以缠枝卷云纹衬托凤纹为主。驸马的金银冠也非常精细,上面不仅有凤鸟、飞鹤,还有道教人物及乌龟,此外,还缀有24件凤鸟、火焰、宝珠、花卉和对鸟等圆形饰件。
千年尘埃中,这副完整的金银殡葬墓,展现了契丹贵族阶层曾经拥有的富贵荣华和纯熟的手工技术。当时,契丹人最擅长的技术是包金银。这种技法,有的将金银包裹在其他材质的器物外面,有的在金银内衬有织物。考古学家在出土的一些饰牌上,还发现了当年留下来的针孔、线头和织物的痕迹。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