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苏州上塘河考略3上塘街

2022-07-20 07:23阅读:
苏州上塘河考略3
——话说江南运河之六

我楚狂人
四、繁荣千年的上塘街证明了上塘河的重要
枫桥,原名“封桥”,意思是在这里漕运船只需要封闭管理。后因唐人张继的诗歌《枫桥夜泊》脍炙人口,人们承认了这个错别字,“枫桥”之名沿用至今。但是从“封桥”这个原名,我们就知道这里是漕运的重要编组站。所以不管江南运河苏州段怎么改道,其苏州的集中点总是枫桥。
上塘河把大运河最重要的物资集散地阊门和最重要的漕运编组地枫桥镇连接起来。许多历史资料都说枫桥镇是南方漕运的集中点,在此再编组西进北上。
枫桥镇与阊门互相依存,阊门因枫桥的兴盛而更加繁荣,而枫桥则因背靠阊门而底气十足。而连接这两个节点的正是上塘河。
大运河繁荣了沿河的街道,历史上阊门至枫桥是一条十里长街,繁华的商业街,是为上塘街。阊门外的上塘街起讫点在什么地方?走访故老和查阅资料,历史上的阊门外上塘街东起阊门吊桥,西至枫桥镇,是一条很长的商业大街,也是阊门外最主要最繁华的商业大街。现在的路名比较乱,吊桥到渡僧桥堍为阊胥路一部分,渡僧桥堍到上津桥堍为上塘街,上塘街到枫桥镇口为枫桥路,枫桥镇口到鉄铃关为枫桥大街。
这条上塘街,不但是商业街,还是古时候苏州与外部世界交流的最主要的陆路通道。过鉄铃关向西,跨过枫桥,就是一条官塘大道,向西可达浒关镇的十里长亭,在现在的浒关镇范围内。我们幼时从鉄铃关到十里长亭还走得通,现在肯定不通了。新运河挖断了官塘。沿这条官塘一路向西,顺着大运河,可以到达无锡、常州乃至更远的地方。正因为如此,鉄铃关就成了苏州西面的门户,上塘街就成了进苏州的主要通道。历史上多次在鉄铃关上塘街兵火连天也就不奇怪了。我想,后来在上塘街沿线驻军,成为苏州主要的兵营区,也是有历史原因的。
但是,这条商业大街命运多舛,朱元璋打苏州城,放了一把大火,把十里长街上塘街几乎烧尽。好不容易经几百年才恢复元气,清乾隆巡幸江南,到寒山寺进香,走
的就是上塘街。原先还计划在上塘街的潮州会馆召见各地商人,可见当时的繁华。但是太平军打苏州,激战于鉄铃关,折名将数员。上塘街付诸一炬,或曰太平军泄愤烧毁,或曰清军“坚壁清野”烧毁,总之一条上塘街烧成白地。从此,上塘街再也没有恢复元气。再后来,石路开街,阊门外商业中心转移。再后来,大马路开通,鉄路交通占据苏州对外部交流的主导地位。上塘街就再也没有复苏的可能了。
正因为这条街的繁荣,自然需要有桥梁沟通南北两岸。这段运河上有上津桥和下津桥,枫桥镇再往西还有西津桥。至于渡僧桥则是后来的建筑,民国年间开拓大马路才有了配套的广济桥,文革期间才有了永津桥,改革开放之后才有了来凤桥。那么为什么这段运河上的老桥都以“津”命名呢?
何谓“津”?“津”的本义就是渡口。也就是说这些桥所在地原先都是渡口,后来因需要建了桥梁。为了方便航行,这些桥梁都是拱圈很高的石拱桥。
上津桥始建年代已经不可考,明末重建。1984年再次重修。桥身西南侧金刚墙上刻有“丙寅年河道会重建”和“上津桥北公埠”,由此推测桥于清同治五年(1866)做过重修。现为半圆拱单孔石桥,南北走向。中宽3.70米,全长42.45米,净跨12.20米,矢高5.90米。赭色花岗石拱券分布并列砌置。南北踏步共60级。青砖桥栏,间以石望栏,上覆石条。19821022日,上津桥被市政府公布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苏州上塘河考略3上塘街
上津桥与上塘河

下津桥又名通津桥,明成化十八年(1482)始建。清代重修。1984年又修,现为半圆拱单孔石桥。其西北部望柱刻有'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秋立'数字,可见在光绪年间也做过整修。下津桥中宽4.80米,全长36.70米,净跨12.20米,矢高6米。青石拱券分节并列砌置。花岗石桥台,南北踏步共59级,北32级,南27级,条石栏板。拱券用青石并列砌置,桥身其余部分都为花岗石。是典型的清代花岗岩石拱桥。
除了这些后来改建成拱桥的渡口,还有很多渡口,如现在的永津桥,我们儿时还是渡口。地方史记载,渡僧桥原先也是渡口。这样的情况当时很普遍,如同在大运河上的觅渡桥,原先也是渡口。
大运河阊门段的这些桥和津,记载了当年这段运河的辉煌。
江南运河阊门段有所谓“三关六码头”的旧说,“六码头”就是前面所说的这些码头,那么“三关”呢?通常说就是金阊关、铁铃关和浒关。
上塘河南侧的上塘街是苏州的兵家必争之地。这段沿河官塘上顺理成章有着诸多的城防设施,也就是“关”。 苏州阊门外沿着大运河的官塘上有三关,金阊关为最近城边的一关,西去数里有枫桥鉄铃关,扼守水口,易守难攻。鉄铃关再西去数里,有浒墅关,为进苏州第一关。经此三关,方能到阊门吊桥,面对高垒深池。冷兵器时代,这样的防御体系叹为观止。
吊桥,本不应该是某一座桥的名称,而应该是某一类桥的类别。冷兵器时代,高垒深池,配以戒备森严的吊桥,就是严密的城防系统。按理说所有的城门外都应该有吊桥。但是具体到苏州就不是这样。苏州各城门,或因不是地处交通要道,就建了高高的石拱桥为防御工事,如胥门的万年桥、盘门的吴门桥;或因为护城河太宽,只设渡口,没有吊桥,如相门。独有阊门,地处要冲,护城河又不够宽,必须设置吊桥。
阊门吊桥设置在瓮城以外的护城河上,也就是大运河上。小说《水浒传》里演绎了双鞭呼延灼阊门吊桥抗金的悲壮故事:年老力衰的呼延灼不敌盛年的金兀术,败退吊桥。不料吊桥年久失修,桥板断裂,马失前蹄。于是壮烈殉国。呼延灼,在南宋高宗时代的宫廷画家龚开的《三十六人图赞》中有其人,或为历史上的真实人物。金兵血战苏城,历史上也真有其事。但是呼延灼阊门吊桥殉国,就不可查考了,或为小说家言。但是,至少告诉我们,阊门吊桥在冷兵器时代的军事上的重要性。
金阊关已无存,仅存关前的普安桥。普安桥是跨阿黛桥浜的石拱桥,始建于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重修。桥拱净跨45米,矢高36米。这座桥很奇特,是因为桥面上有整整一座关帝庙。普安桥桥洞由南、北两组拱券并列组合,成隧洞状。桥面中部宽达212米,并于北侧上部建南向关帝庙一座,今关帝庙旧建筑幸存。桥南10米处原设有跨河戏台一座,与庙门相对。桥畔即为阊门的外关金阊关。庙尚存,惜戏台和关已无可寻觅。19821022日,普安桥被市政府列为第二批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苏州上塘河考略3上塘街
金阊关遗迹关帝庙,下同。
苏州上塘河考略3上塘街

铁铃关,正式的名称是“枫桥敌楼”,始建于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据方志记载,自公元1554年起,倭寇烧劫阊门、枫桥一带,一年后,又从浒墅关窜犯枫桥。苏州军民英勇奋战,终于全歼倭寇。为了保卫苏州城,加强枫桥至阊门一带的防卫,建起了枫桥敌楼铁铃关。当年与枫桥敌楼同时建造的还有葑门和木渎两处,但至今都已不存。因此铁铃关成为苏州唯一保存较为完好的抗倭关楼遗迹。
自有鉄铃关,争夺苏州的激战多发生在鉄铃关,最著名的就是清咸丰十年太平军李秀成部攻打苏州时的激战,上塘街十里长街付之一炬。
浒关,踞京杭大运河东岸,具有2500多年的悠久历史,素有“江南要冲地、吴中活码头”之称,为江南运河苏州城西的重要屏障。
浒墅关镇始建于秦朝,相传秦始皇南巡“求吴王剑,发阖闾墓”,见白虎蹲丘(今苏州虎丘)上,率部追赶20余里,虎不见处,即名为“虎疁(LiÚ)”地,几经易名,唐代讳虎,改为“浒()疁(LiÚ)”。五代吴越王钱镠,故避讳“镠”(疁、同音LiÚ),遂改名“浒墅”;明宣德四年(即1429年),户部设钞关于此,成为全国七大钞关之一,遂名浒墅关,时已是“吴中第一大镇”。相传清乾隆皇帝下江南时,误将“浒()”字念成“许()”,故一直称“浒()墅关”。
浒关的大运河侧有十里长亭,是苏州人送别践行的地方,长亭前些年还在,如今不知如何了。浒关的关城久已毁。
正因为上塘街是一条繁华的商业街,这里顺理成章地有着许多会馆公所。可惜现在多不存,仅有潮州会馆第一进、义慈巷的梨园小筑最近的地块开发中消失,汀州会馆只剩下几块界石。
潮州会馆
潮州会馆就在上塘街上,上塘河沿岸北向面河。现在是百年老校市五中的房产。从老阊门出城,经吊桥,过渡僧桥堍,经关帝庙前,穿过广济桥桥洞,见到面河有一气派的水磨方砖大门墙,就是潮州会馆。
现在的潮州会馆仅存门厅一进,门厅上面是古戏台。
拔开“天落撑”(竖立的门闩),推开沉重的两扇大木门,进入潮州会馆门厅,也就是古戏台台下。这里雕梁画栋,极尽精美。细看,见梁柱间雕刻着各种吉祥图案。如有一组雕刻两只活跃于树枝间的小动物,栩栩如生。原来是一只貉(苏州人念做“各”)一只猴,暗寓“入阁封侯”的意思。推开南面的落地长窗,进入院落,这就是原先看戏的地方。但是原先的其他建筑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无可寻觅了。
门厅两侧有“蟹眼天井”,用以采光和排水。门厅东西两侧各有厢房,可供休息,厢房里各有楼梯,可以登楼进入古戏台后台。
我把潮州会馆古戏台称为苏州第一古戏台。我说潮州会馆古戏台是苏州第一古戏台首先因为它的古老。潮州会馆古戏台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修整一新,以备皇帝南巡时接驾。但是因为临时变故,乾隆帝过门不入,潮州会馆错过了御驾亲临的荣宠。现在的潮州会馆古戏台基本上就是乾隆十六年大修后的原状。而在全国名声鹊起的苏州戏曲博物馆古戏台是全晋会馆从山塘街迁来时建造的,这是清朝末期的事情。两者相比,潮州会馆古戏台早了一二百多年。
当然,单说古老,还不足以说明潮州会馆古戏台的珍贵。潮州会馆古戏台更珍贵的是完整地保存了古代演艺场的文化内涵,这是研究中国戏曲史的学人必须要考察的活化石。
从楼下厢房循楼梯上楼,就进入古戏台后台,你会被完整的演出设施震惊:上楼梯一派木台架,这是古时演出放戏箱的地方。正中间原先是供演员祖师爷神位的地方,这位祖师爷称为“老郎菩萨”,据说就是风流天子唐明皇。舞台两侧各有大小两件房间,应该是化妆间,小间是主要演员的专用化妆间,大间是群众演员合用的化妆间。
从舞台西侧的“上场门”进入舞台,舞台是红漆地板,古时演出应该铺地毯。台前有花篮柱头,还有廊柱,可挂楹联。舞台后方有一圆形拱门,这就是安放天幕的地方,进拱门有后壁,这是二道天幕的地方。圆形拱门四面有四只吉祥蝠的图案,按照古语“五福拱门”似乎少了一只,我想应该是在拱门后面后壁上有一个“福”字,这样就五福俱全了。稍觉缺憾的是,整修时上场门的“出将”门额的“将”字写了个简体字,有点不伦不类了。
舞台最精华处在顶上的“藻井”,这“藻井”是古时演戏的扩音设备。潮州会馆古戏台的藻井不但雕饰精美,而且彩绘。这彩绘的色彩历经三百年而如新,叫人叹为观止。整修时施工的工程师说,千万不要再上色彩,这是奇珍异宝。这个藻井,凡是见到的文化人无不赞叹不已。
潮州会馆古戏台历经磨难而幸存,实是异数。“文革”前后,这里先后做过五中的教师宿舍和五中旅馆的门厅、小卖部。后来年久失修,屋面漏水。上世纪九十年代重修,由市文保、教育局和五中三方共斥资60万。整修中发现,整个骨架完好,所以一应木构件全是原物,仅少量雕花门窗损坏,修补完整。所以这座古戏台货真价实,是原真件文物。
就文物本身的原真性和稀缺性,以及其本身的文化含量,潮州会馆古戏台堪称稀世精品。现在潮州会馆古戏台列为苏州市文保单位,其级别大可提升。你可以自己实地去看看,自己得出结论。
苏州上塘河考略3上塘街
潮州会馆老照片

梨园小筑
义慈巷内,与市五中大门对门,义慈巷16号,有控保建筑梨园小筑,在这次大规模拆迁中幸存。
梨园小筑,就是苏州的梨园公所,又称“老郎庙”,供奉梨园祖师爷老郎菩萨。关于老郎菩萨和梨园,我前面刚说过,不重复了。我的学生杨晓煜女士出身梨园世家,老家就在附近的吉祥里。据杨晓煜的祖父,一位京剧老演员说起,这里是京剧演员的公所,南来北往经过苏州落脚的京剧演员,都要到这里拜祖师爷,然后在这里吃住。民国初年,萃英中学从葑门搬来,大兴土木,这里一度成为萃英中学的教工宿舍。梨园小筑侧后是萃英小学,正面就是萃英中学。这里俨然成了学校的一部分,文革后学校失去了这些房产的控制权。
后来梨园小筑的房产权是房管局的,一直没有好好整修。1990年,我到五中任教时这里已经是一个大杂院子,破败不堪,拥挤不堪。我校青年教师葛永忠老师就住在这个院落,我去过,知道大杂院的景象。
这次整个地块大拆迁,连市级文物市五中也命悬一线,遑论控保建筑梨园小筑了。后来经多方呼吁,市五中历史建筑群保护下来了。日前去学校,惊喜地发现梨园小筑也保存下来了,院落也整修了一下。院子里现在住的是拆迁办雇用的民工。隐隐担心。但愿能好好对待控保建筑。我们近年来已经糟蹋了够多了。
但是,近期我去学校,发现梨园公所还是悄悄拆掉了。有一处消失的控保建筑。
汀州会馆
我在五中任教时,发现在潮州会馆古戏台附近的民居台阶石,居然是汀州会馆的界石。也托人与该居民商量。该居民自以为奇货可居,狮子大开口。后来动用了行政手段,把界石搬到了潮州会馆的院落里保存。
汀州会馆,现已无存。原有残存部分2003年整体搬迁山塘街。
汀州会馆原址在阊门外上塘街285号,与潮州会馆并排。该会馆是康熙五十七年(1718)福建上杭(古称汀州)纸业旅苏众商集资创建的,光绪年间(18751908)重建。坐南朝北,存仪门、大殿及两廊。大殿面阔五间17米,进深七檩13米,硬山顶。扁作梁,前有船棚轩,外檐列桁间斗拱,额枋刻双龙戏珠。解放后,汀州会馆大门、戏台被毁,仅存两进三开间殿宇,被用作物资局仓库。与市五中仅一墙之隔。
2003年因房地产开发,汀州会馆从上塘街整体移建至山塘街,2005年在山塘街改建为苏州商会博物馆开放。
上塘街还是苏州的佛教文化高地,这里现存名刹寒山寺、西园寺。历史上有名刹幻住庵、雁荡村寺院群等等,这里不展开说了。佛教是需要供养的,如此多的佛寺云集上塘街,正说明了上塘街的繁华。但是随着1860年的一把大火,上塘街的辉煌就逝去了。上世纪前期,沪宁铁路开通,沪宁铁路的配套工程大马路开通,苏州新的交通时代开始,上塘河和上塘街就再也没有复苏的机会了。同时,运河边的曾经繁华一时的商业大街南濠街、万年大街、枣市街也渐次冷落。江南运河主导苏州经济的时代落幕了。
苏州上塘河考略3上塘街
苏州河道老照片,下同。
苏州上塘河考略3上塘街
苏州上塘河考略3上塘街
苏州上塘河考略3上塘街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