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清末苏州教育新制的概况——苏州教会学校研究之小序

2022-07-22 07:23阅读:
清末苏州教育新制的概况
——苏州教会学校研究之小序
我楚狂人
1905年清政府正式下诏,“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延续千年科举制衰亡的同时,清政府着手建立新的教育制度,包括制定新的教育体制,成立教育行政机构,推广新学堂,派出留学生,编写新式教科书等。
史学界把这称为清末的教育新制。
新的教育体制始于1903年张百熙制定的《钦定学堂章程》。该学制全国施行,是清末民初新式教育体制的主要依据,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该章程包括初等小学堂、高等小学堂、中学堂、高等学堂、大学堂附通儒院,蒙养院以及家庭教育法章程;还有各级师范学堂、农工商实业学堂,以及各学堂管理通则,考试以及奖励章程,提出了一个完整而系统的新式教育体系。
随着教育制度的重大变化,教育行政管理系统也出现了更新。1906年清政府裁撤了各省学政以及学务司另设提学使司专管全省教育事务;各府州县设立劝学所。
从总体上看,清末的教育改革使教育摆脱了从属于科举制的附庸地位,有利于教育的独立发展,改变了读书做官的办学目的,使学堂发挥职业、知识教育的功能,推动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进程。
那么,向来得风气之先的苏州,其教育界的局面又是怎样的呢?此前此后,新式学校如雨后春笋涌现。总体上来说,当时的苏州的学校呈三足鼎立之势,即公办学校、民办学校和教会学校三种类型的学校都出现了一个发展的新阶段。
苏州清末民初的公办学校并不多,但是占据了苏州学校的资源优势。清末苏州的公办学校仅1904年在苏州府学、紫阳书院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江苏师范学堂,即苏州中学前身,和1907年在正谊书
院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苏州公立第一学堂,即苏州市一中前身。但是这仅有的两所公办中学占有了优质的教学资源,从这两校培养的中国两院院士数量在全国名列前茅就可以知道。
清末民初,苏州出现了几所优质的民办学校,最具代表性的有振华女中(苏州第十中学前身)、乐益女中(解放后并入苏州一中)、丛云中学(苏州一初中前身,今十五中)、伯乐中学(第五初级中学前身,今无存)等。优秀教育家长校,名流荟萃,成果卓然,培养出李政道、费孝通等世界级学者。
苏州数量更多的则是教会学校,办学时间更早于清代教育新制之前,有1871年的存养书院,即苏州最负盛名的东吴大学的前身,中学有始创于1889年的英华女中(苏州市第二初级中学前身,今称苏州市十六中)、始创于1892年的萃英中学(苏州市第五中学前身)、始创于1902年的景海女师(解放后并入江苏师院,今为苏州大学)和同年创办的桃坞中学(苏州四中前身)、始创于1906年的晏成中学和慧灵女中(两校均为苏州三中前身)等等,其实当时还有很多教会学校,没有存活下来,就不说了。苏州清末民初出现了这么多教会学校,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历史现象,理所当然应该得到重视。
苏州的教会学校,严谨一点应该称为美国教会学校,更严谨一点,应该称为美国新教教会学校。因为苏州的教会学校,都是美国新教创办的,与其他教派无关。其他地方的教会学校也都是美国新教创办的教会学校,这个问题我们后面要详细说。
2012年,我受苏州五中沈中校长邀,参与修编五中校史,后因身体原因未能成其事,但是却对教会中学有了一些比较深层次的理解。这些年对教会学校有了一些思考,我想把这些思考拿出来与大家商榷。这就是我写这一组小文章的动因。今年是苏州市五中办学130周年,也是我们可以客观思考教会学校的时候了。
在整理和收集苏州五中史料的时候,我走访了好几位八九十岁的五中老人,有老师,有学生,也有与五中颇有渊源的各界人士。我想趁着这些老人还在,尽可能地多留一些原始资料。我翻阅了尽可能多的五中的原始文字资料,特别是在老教师的档案中见到了他们的手书自传,这是不可多得的原真资料。特别是老校长葛鸿钧先生和老秘书沈醉侣先生的自传,真的是无比珍贵。读了这些文字,很多概念的东西鲜活起来。
给我帮助最大的还是我的同事马树楸老师,他是五中的活历史,种种秘辛如数家珍。我对五中的进一步理解,正是马老师作向导的。所以,我解剖教会学校,就是从五中开始的,所以我在此后的这组小文章中,必然引用五中的资料比较多,敬请原谅。因为囿于资料,不得不然。
距离我当年收集和整理五中史料,不觉又是十年,又有许多老人代谢,我也老了,病了。我就用这组文章回顾我的那一段研究生涯吧。
请同好者指教。
清末苏州教育新制的概况——苏州教会学校研究之小序
萃英中学校训,百十周年校庆刻石。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